鼻头角灯塔
历史
灯塔乃海上航行重要的指标,而台湾最早的灯塔是澎湖西屿的石造灯塔, 清朝乾隆年间兴建 。日本统治台湾初期, 以生铁建造灯塔, 常在日本铸造好之后, 再运到台湾组立, 如富基角灯塔及鼻头角灯塔。 日治后期灯塔, 改用钢筋混凝土, 可塑性高造型丰富, 基座或与办公室合一, 如新北市的三貂角灯塔。
台湾日治时期
鼻头角灯塔建于1896年(日本明治29年),西元1897年建造完成开始点火[2][3]。1906年(日本明治39年)由于塔基岩盘出现裂痕,将原塔迁移至30公尺外的现址。旧塔原为日治时代兴建之六角形铁塔,二次大战遭美军攻击严重损毁,1971年改筑为钢筋混凝土之白色圆塔[4]。
中华民国时期
- 1971年再以重建。
灯塔结构与行政诸元
灯塔结构诸元
- 塔高:12.3公尺。
- 塔身涂色・构造:混凝土圆塔、外观漆白,顶层外有环绕阳台。
- 灯高:65.3公尺〈以高潮面至灯火中心计〉。
- 灯器:4等交流电灯。
- 灯质(频率):11秒白顿光(明6秒、暗5秒)。
- 光力:28,000支烛光。
- 公称光程:16.6浬。
- 明弧:090度-325度。
灯塔行政诸元
参考文献
- ↑ 交通部航港局《鼻头角灯塔》
- ↑ 《台湾总督府档案》鼻头角灯台引继ノ为官吏派遣方回答,1896-05-30 (明治 29 年).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4).
- ↑ 《台湾总督府档案》告示第三号鼻头角灯台所点火开始,1897-04-15 (明治 30 年)).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4).
- ↑ 《交通部航港局》鼻头角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