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黔城鎮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地處洪江市西南部,東與沙灣鄉接壤,南與洪江管理區橫岩鄉、會同縣金竹鎮毗連,西抵江市鎮、岩壠鄉,北與桐木鎮為鄰,距洪江市城3千米, 區域總面積330.3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黔城鎮戶籍人口為87539人。

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在現黔城鎮一帶設鐔城縣;1960年,黔城公社改為黔城鎮。 2015年11月,黔城鎮、雙溪鎮、紅岩鄉、土溪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黔城鎮。 截至2020年6月,黔城鎮轄6個社區、2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古城社區。

截至2019年末,黔城鎮有工業企業72個,其中規模以上2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1]

目錄

歷史沿革

黔城歷史悠久,自西漢初年置縣至1949年,一直為縣城所在地。1998年,黔陽縣和洪江市合併成立新的洪江市,新洪江市人民政府駐黔城鎮。2004年12月,新洪江市政府搬遷至黔城鎮,至2012年所有單位全部搬遷至黔城鎮。黔城從此又恢復了縣城的地位,洪江市政府對市治新城高標準規劃和建設,從2000年至今,黔城城區加快了黔陽古城三線下地、老城區翻新改造和新城建設的步伐,學校、辦公樓、高層住宅拔地而起。2016年黔城城區面積擴展至7平方公里,規劃2020年建成區擴展至18平方公里,使黔城建設成為洪江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懷化的後花園。

黔城鎮屬建制2200多年的歷史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鐔成縣,唐代易名龍標縣,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陽縣。新中國成立前, 一直是黔陽縣治所在地。

1997年國務院批准原黔陽縣與洪江市合併,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設黔城鎮。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黔城鎮與黔城鄉合併,設立新的黔城鎮。2015年11月,黔城鎮、雙溪鎮、紅岩鄉、土溪鄉和岩壠鄉干溪坪村成建制合併設立黔城鎮,合併後總面積365.7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04042人(2017年)。

行政區劃

黔城鎮轄古城、玉皇閣、蓮塘、牛頭灣、龍標、芙蓉和原雙溪鎮的雙溪鋪和盛興兩個社區再加上新成立雙溪社區共9個社區,小江、均田、株山、百丈、東山、大田、長坡、漁塘、高橋、柳溪、水沅、板橋、蘭花、桃源、金牛、鐵坑、倒水灣等23個村,1個農科隊,191個村民小組,33個居民小組。[2]

地理環境

全鎮坐落在低山丘陵地帶,位於沅水和氵舞 水交匯處,海拔為195-205米,地勢平坦,自然條件優越,素有"楚南上游第一勝地"、"湖南西部文化重鎮"、"湘黔邊陲經貿重鎮"之稱。

全年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7.30℃,最高39℃,最低-3℃,年降雨量1359毫米,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資源豐富,是發展城市、興建工廠的黃金地段。

自然資源

全鎮耕地面積約2078公頃,林地面積約7963.2公頃,境內富藏煤、金礦、陶土、耐火粘土等多種工業原料,水能資源蘊藏豐富。[3]

經濟概況

由於市治搬遷黔城,黔城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境內規劃有工業園區,分別是百丈新材料工業區、玉皇閣工業區、株山食品醫療工業區。

鎮內有各類工商企業近千家,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4項。黔城先後被評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經濟百強鎮、湖南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湖南最具文化鄉鎮、懷化市唯一的湖南省小康示範鎮等。

其中培新有限公司、牛頭灣民營經濟示範區、高級竹地板廠、五氧化二釩廠等已成為全市的骨幹企業。黔城小城鎮建設中以集散農產品為主的商貿經濟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全鎮種養加工業已初步形成了規模經營。

葡萄、反季節蔬菜、草莓的種植面積已形成規模,種植面積占全鎮稻田面積的15%,占全鎮農業總收入的30%。2015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500803萬元,鎮級財政收入50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15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5000元。

交通通訊

黔城鎮交通便捷,距湘西交通樞紐懷化市僅40公里,鐵路上,焦柳鐵路穿境而過,黔城站即將升級為洪江市站;209國道懷黔六車道高等級公路、G65包茂高速經過市境,設立黔城中心汽車站、農村客運站2座汽車站,交通極為便利。

社會事業

懷通段、新規劃的省道縱貫全鎮,並有湘桂、懷黔、黔洪、黔安、黔芷等交通要道在此相聯;沅、舞水此交匯,沅水常年可通航20噸位以上的航船;離懷化市區和芷江飛機場僅40公里。黔城防洪堤長1380米,總投資3008萬元,防洪能力為20年一遇。全鎮已開通數字程控電話、移動通訊業務,全鎮通電話村達100%。

全鎮有中學3所,小學15所,幼兒園9所,民辦學校4所,各種培訓班20餘個,有龍標書畫研究會、古城文學社、老年腰鼓隊、文武學校龍獅隊等8個民間文化團體,醫院3所,電視收視率100%。

風景名勝

位於湖南湘西的黔城鎮是一座既幽靜又古老的小鎮。它始建於西漢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鐔成縣。東晉時期,改為鐔城縣。南朝時期,鐔城改為沅陽。唐朝時期,改為龍標縣,並設置敘州。宋代置黔陽縣至上世紀末。1997年改為洪江市。在這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黔城在大多時期一直作為該地區的縣治甚至州治,現在在黔城的老城區--黔陽古城中仍然完好保留着眾多歷史遺蹟,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又位於湘楚苗地邊陲,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鎮"之稱,各種文化在這裡交融。比雲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較湖南省內的鳳凰古城早900年。各種文化在這裡交融。

黔陽古城面積0.8平方公里,原有五座城門和城樓,城牆是由紅砂磚砌成的,它繞城五華里。在文革中它受到了巨大破壞,現在僅存中正門(西門)城樓和3華里城牆遺基,古城建築多存明清遺風。黔陽古城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開闊,又位於沅江和舞水河的交匯處,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在城西南的盤龍山上遠遠眺望古城,灰牆黛瓦層層疊疊,仿佛人間仙境。古城設計精巧,街巷布局有序,有青石板鋪路,丁字形街與街相連。古城建築星羅棋布,風格統一,鱗次櫛比,漫步城中,還能看到遺存的古商街、古祠堂、古寺廟、古宅院、古會館、古吊井、古門坊等。

2002年,黔陽古城被列為湖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2014年,洪江市政府與申德旅遊公司成功將黔陽古城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6年,黔陽古城榮登"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金台榜。

黔陽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唐代詩家天子王昌齡在天寶年間被貶龍標,在城郊的芙蓉樓寫下"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千古名句。後來,眾多文人雅客在參觀芙蓉樓時也留下墨跡,並製成了古碑刻,今天在城西芙蓉樓內的碑廊廳里,刊有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頫、陳梅仙等歷代碑刻一百多塊,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蔚為壯觀。

古城有保存較好明清建築,近幾年來《恰同學少年》,《敵營十八年》,《毛澤東》和《最後一戰》等電視劇和電影在黔陽古城拍攝,2015年湖南衛視熱播劇《偽裝者》就提到了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在黔陽地區建立的黔陽縣軍校。

新市治黔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2002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嗣後又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現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蹟有明清時期的南正街、鐘鼓樓、萬壽宮、狀元橋、老縣衙、寶山書院、龍王廟、老爺巷、赤峰塔以及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的芙蓉樓等40多處。

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黔城古城有8大景觀,分別是龍標聳翠、赤寶晴霞、獅灘漁網、鸕鶿春限、蟠龍曉霽、虎山夜月、牛坡樵唱、柳溪煙雨。沅水沿岸風光秀麗,每年有數萬遊客前往黔城旅遊。"北影"、"八一"、"上影"、"峨嵋"、"瀟湘"等6家電影製片廠和中央電視台、湖南電視台等8家電視台多次在此拍攝電影、電視劇。新的市治城市建設規劃中,將黔城定位為生態、旅遊、文化城。[4]

歷史文化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鎮,自漢以來,各朝均在此設立縣治,漢立鐔城,唐天寶初更為黔江、龍標。宋熙寧七年復置黔江。宋元豐三年始置黔陽。自漢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築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古廟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古廟宇:黔城古廟宇眾多,尤為明清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縣治建有的著名廟宇有曾明寺、先龍壇、玉皇閣、城隍廟、東嶽廟、將軍廟、馬王廟、龍王廟、文廟、山川壇等數十座,今尚存的有萬壽宮、先龍壇、文廟等。

古建築:主要指至今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築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明清古街--南正街; 古龍標山鐘樓--鐘鼓樓;城西紅砂石拱門--中正門;高橋古塔--赤寶塔等。這些古建築群,歷時數載,得以保存下來,或雄偉壯麗、氣勢不凡,或飛檐卷垛,朱欄白牆;或精緻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樑畫棟,古色古香,堪稱中國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黔陽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黔陽古城以明清建築為主調,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紅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並有機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築特色,如窨子屋、曬樓等。古民居敞亮明淨,古宮祠華麗精緻,建築風格極具特色。

古碑刻:黔城古碑刻眾多,歷代遺留下來的古碑刻數以千計,惜廢棄不少。今芙蓉樓內建有碑廊廳,刊有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頫、陳梅仙等歷代碑刻一百多塊,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蔚為壯觀。

古名人:黔陽古城山水秀美,地靈人傑,蘊育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他們在這裡留下了眾多神奇的傳說和紀念地。

唐代"詩家天子"王昌齡在此為官七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尤以《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最為世人所傳頌,詩人詠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以"玉壺冰心"明志,後人以千古絕唱。

同時由於他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至今尚流傳有"苗女聽歌"、"遮道迄詩"、"佳句退兵"等傳說,史稱"王龍標"。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貴的詩篇和詩論。芙蓉樓碑坊刻留有他當年的酬唱詩。後人為紀念他,建 有芙蓉樓,芙蓉樓成為國內較完整的紀念王昌齡勝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之黔城。

古墓葬:黔城春秋戰國古墓群、西漢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鎮玉皇閣村南頭坡、牛頭灣山坡、汽車站北面的丘陵地帶,墓葬密集,封土堆無存。

1983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00年先後在這些地方挖掘古墓400多座出土各類陶器及銅劍、侗矛、銅鏡、銅鈴、琉璃珠、滑石壁等數百件,陶器組合有罐、豆、鼎、敦、壺等1000多件,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時期沅水流域的淵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龍標書院

古書院:寶山書院和龍標書院構成了書院文化的主流。舊縣誌載: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初建學官於縣治。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遷學宮於城東普明寺。寧宗嘉泰元年(1201年)又遷學宮於城西。南宋寶慶元年乙酉(1225年)縣令饒敏學建寶山收字於赤寶山麓,後遷於城東。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縣令陳鋼復修。

清康熙五年(1648年,縣令張扶翼建於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遷學宮於城西。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范德灝建排樓額曰:"龍標書院"(今洪江市黔陽三中),四十九年(1784年)建制一新,同治八年(1869年)復修。學院一時名流師生和韻成帙。寶山書院石碑一塊現立在黔城完小內。龍標書院石碑一塊原立在三中教師宿舍門口(已殘缺)。

古遺址:古鐔城遺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鎮。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立鐔成縣。明朝以前為土城牆。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毀於苗。次年靖遠伯王驥軍重築城牆270丈,高1丈7尺。

成化八年(1472年)遇大水,城東南傾塌。隆慶五年(1561年)頹於水,僅存西、北兩偶,再復修。民國35年(1949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極大破壞,城址破敗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後,城牆及五門樓被毀,現僅存西城門洞及部分城垣。在黔、湘邊陲民族矛盾激化時,黔城是少數民族反壓迫的首義地:唐建中二年(781),湖南觀察使竇群建敘州城,逼使辰、敘苗、瑤族首領張伯靖聚眾反抗;後梁開平三年(909),瑤族首領潘全盛據黔城反梁;後周顯德元年(954),敘州瑤族首領彥通稱王於溪峒間,也以黔城為據點。

黔城是湘、黔邊陲的軍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吳天保率部隊起義,明正統十四年(1449)貴州苗民起義,順治五年(1648)"臨濟會"人陳友龍抗清,均先攻占黔城。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師入川,在黔城擊敗清兵。

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復猷回師,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會同返廣西。黔城古稱五溪蠻地,唐時,黔城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任龍標尉時,積極推行民族團結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詩就表達了他的這一願望。至今仍有"苗女聽歌"、"苗女乞詩"之傳說,王昌齡也為少數民族人民所敬仰。

幾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連戲、儺戲、陽戲為代表的民間戲曲;有以"沅江號子"、"漁鼓"等為代表的民間音樂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編花籃"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有以"祭楊公"、"放歌燈"為代表的楚巫習俗;有以"春卷"、"綠豆粉"等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藝術、民俗、宗教於一體的黔城目連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