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黑鳍鲨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学名:乌翅真鲨

拉丁学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别 称:黑翼鲨、黑鳍鲨、

黑鳍礁鲨、污翅白眼鲛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软骨鱼纲

亚 纲:板鳃亚纲

目:真鲨目

亚 目:真鲨亚目

科:真鲨科

属:真鲨属

种:乌翅真鲨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Quoy &

Gaimard,1824

英文名:Black Fin Reef Shark

保护级别:(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同义学名:Squalus carcharias

minor Forssk?l 1775

同义学名:Carcharias

playfairi Günther 1870

同义学名:Carcharias

marianensis Engelhardt 1912

乌翅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是真鲨科真鲨属鲨鱼。体呈纺锤型,躯干粗壮。头宽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宽而短钝。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延长呈三角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宽,圆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宽扁三角形,边缘具明显锯齿,齿尖外斜,外缘有一凹刻,凹刻下具3-4小齿尖;下颌齿较窄而直立,边缘略具锯齿。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宽大,起点与胸鳍基底后方相对,后缘凹入,上角广圆,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于臀鳍起点稍前,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体背侧黄褐色,腹侧灰白;各鳍鳍尖具黑色或暗褐色以及胸鳍及尾鳍上叶之前后均其黑色缘。 栖息于浅海珊瑚礁区、潮间带、近外海水域、红树林沼泽区或河口内湾。独游或小群巡行。性凶猛,会主动攻击戏水的人们。主要以鱼类为食,同时也掠食甲壳类、头足类或软体动物。胎生,一胎可产下2-4尾幼鲨。分布于红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东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1]

目录

乌翅真鲨形态特征

乌翅真鲨 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33-50厘米。雄成鱼长91-100厘米,雌成鱼长96-112厘米。最长达200厘米。体纺锤形,躯干很粗大,向头、尾细小。头很宽扁,自胸鳍上方至吻端弧形低斜,头长为全长的1/5强。

尾稍侧扁,比头和躯干稍短,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很宽短,背视弧形,前缘广圆,侧视钝尖。眼小,圆形。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近许多,眼径等于第一鳃孔宽的1/2或稍小。鼻孔斜列,外侧位,距吻端比距眼近许多;

鼻间隔比鼻孔长约大4倍;前鼻瓣后部有个三角形突出,后鼻瓣不分化。口宽而圆弧形,口宽比口前吻长约大1.5-1.6倍,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2;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唇褶不发达,只见于口隅处。上颌齿宽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齿头外斜,外缘有一凹缺,凹缺下具3-4小齿头;下颌齿较狭而直;上下颌各具一很小正中齿,每颌每侧12齿;上颌齿1行、下颌齿2行在使用。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颇大;第一和第五个较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中大,距胸鳍比距腹鳍为近,起点前于胸鳍里角,几与其基底后端相对,上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鳍颇小,起点稍前于臀鳍起点,上角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尾鳍宽长,比头约长1.2倍,尾椎轴上翘;上叶只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后缘凹入。

臀鳍几与第二背鳍同大,后缘深凹,外角钝圆,里角延长尖突。腹鳍较大,距第二背鳍较距第一背鳍为近,后缘稍凹,外角和里角钝圆。胸鳍宽大,镰形,外角钝尖,后缘深凹,里角钝圆,揿平时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下方。 背鳍和上侧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部白色。第一和第二背鳍上端、尾部后端和下叶前部下端、臀鳍、腹鳍、胸鳍下端均暗褐色。 [4-5]

乌翅真鲨近种区别

黑尾真鲨(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可能与乌翅真鲨混淆,但黑尾真鲨特点是体较粗,背鳍上没有黑尖。所有鳍上突出的黑色尖端区分了这个物种与其他物种,否则很容易混淆。

乌翅真鲨栖息环境

乌翅真鲨属热带和亚热带常见中小型鲨。 栖息于浅海珊瑚礁区、潮间带、近外海水域、红树林沼泽区或河口内湾。 更喜欢浅清水。

乌翅真鲨生活习性

乌翅真鲨的活动范围很小,表现出很强的位置保真度和有限的活动,似乎与珊瑚礁栖息地的分布密切相关。大洋上的长距离运动似乎不常见。估计该物种的平均日活动空间约为10平方千米。个体在一年中大约70%的时间花在0.3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并且迁徙通常围绕同一岛或相邻岛之间进行。

乌翅真鲨性凶猛,单独或成小群活泼游泳。主要以鱼类为食,同时也掠食甲壳类、头足类或软体动物。该物种还食用陆地蛇和海蛇。

乌翅真鲨分布范围

分布于红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常见于整个热带印度至太平洋。其范围包括泰国、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周围的水域。乌翅真鲨是远东至夏威夷群岛的太平洋岛屿上最常见的真鲨之一。

该物种还分布于南非、毛里求斯、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红海、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周边水域。来自地中海的报道是零星的,没有已知的定居数量。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东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澳大利亚(北领地)、中国、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印度、日本、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求斯、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塞舌尔、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

乌翅真鲨繁殖方式

雄性在91-100厘米之间成熟,雌性在96-112厘米成熟。乌翅真鲨是胎生的,具一卵黄囊胎盘,通过子宫内的卵黄囊滋养胎盘,不同地区生殖周期不同,有1年或2年。分娩和交配一般发生在夏季和初秋,但妊娠也因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分别为8-9个月、10-11个月和16个月。每产2-4仔。

乌翅真鲨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一些地区报告了数量濒危,但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总体数量。它们在其范围内的其他地方有丰富的本地资源。尽管不认为该物种面临着种群枯竭的直接风险,但它很容易受到捕捞压力和栖息地破坏的负面影响。

乌翅真鲨主要价值

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馀物制成鱼粉。

乌翅真鲨物种危害

乌翅真鲨曾有引起中毒事件的报导。 偶尔会咬伤正在游泳或涉水的人,但不会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自1959年以来,国际鲨鱼攻击档案(ISAF)仅记录了11次无端的乌翅真鲨咬伤人类事件。

参考来源

  1. 黑鳍鲨,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