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沙遺址位於澳門路環島東面黑沙灣範圍內。海灣由東北向西南伸延,朝東南面開口,海岸長l200m 多,東臨無垠南海,背靠路環最高丘陵塔石塘山。海灣兩角岩崖,左右環抱。[1]

目錄

自然環境

黑沙村位于山側,山澗溪流終年不絕,濱海林帶,田園風光旖旎,令人神往。

由於近半世紀以來澳門地區工業、旅遊業、建築業突飛猛進,昔日黑沙舊貌面目全非。據最近海島市市政廳所出版《氹仔與路環》一書,其中頁106—107所收錄由José Catela於1934年所拍攝幾張氹仔和路環相片(Carvalho 1993)。按1934年的相片,當時黑沙村位于山側一邊,居住房屋似兩群分別建築,村房四周有濃密的人造植林。舊潟湖沼澤土被開闢為水田區,其中最大町畦呈南北彎曲向,將水田區劃分左右兩面。舊沙堤(第三級沙堤)保存完整,其上被開闢出空地。海邊沙灘亂草叢生,沙灘斜坡面交雜有黑沙之線狀堆積。據1964年黑沙遺址的照片觀察,除海灣的一級沙堤頂部有幾座新房子外,黑沙的風貌依然故我(Costa e Sousa 1964)。

遲至1972年W.Kelly在黑沙考古調查之際,舊沙堤上仍一片荒涼。1977年W.Kelly 及1985年趙子能分別先後對黑沙古沙堤做了地貌等高測量,是時黑沙南部舊沙堤上,尙可見有南北縱向窄長的兩個小沙丘凸起。

1985年末黑沙南部舊沙堤建成現代大型康樂中心,黑沙公園內有游泳池、體育館和兒童遊樂場等建築。南沙堤全部面積均被現代設施所覆蓋。1993年,黑沙灣北面建成澳門甚具規模的威斯汀酒店,沙堤北部被破壞。

由於1980年代後澳門建築事業興旺,寸金尺土。黑沙灣既為澳門黃金旅遊地帶,炙手可熱。近年南部沙堤的沼澤地帶,更發展大型高層住宅建築十多幢,直插雲霄。1995年初黑沙發掘之際,部分高層建築尙未施工完成。

1988年間,華南師範大學港澳地理硏究室在劉南威敎授領導下,對黑沙附近地貌、地質作出較全面的分析。根據華師大及筆者的觀察,黑沙地貌特色,有下列幾點可堪注意:

1、黑沙為無障壁海岸類型,海灣開口135°,即正南東方向,台山廣海的銅鼓灣、下川島的王府州和三灶的黑沙灣均具有此特徵。

2、海灣形如左邊「中括號」,灣臂兩邊為大型岩岸岬角,堅挺陡峭,由硅化花崗岩所組成。海灣彎向內陸,若以現今岬角的岸線起算,灣深達600—700m,兩岬角間長1200m左右,與海灘外沙堤長度基本一致。海岸彎曲率大於1.78,屬堆積海岸。

3、海灣內有數級沙堤,近海一級沙堤頂面平緩,兩坡較陡。內坡、頂面和外坡坡度分別為3°—4.2°和7°—8°,較粗白沙覆蓋於沙堤頂面,沙堤斜坡間雜黑沙。近海一級沙堤與三級沙堤之間,尙形成有頗為緩平的二級沙堤。現在被開闢作「黑沙公園」停車場範圍,就是二級沙堤所在。三級沙堤為濱海紅沙土。沙堤與山邊坡積之間為古潟湖,現已乾涸,尙有沼澤化並不甚發育的沼澤土。

4、黑沙海灣灣口寬廣水深,近岸水灣2—3m。東端大擔角為海岸岬角,波浪作用強烈。南端黑沙角亦同樣基岩顆露,海排石發育良好。由于海浪長期侵蝕,形成海蝕洞群。

對於黑沙附近的沼澤土和一、二、三級沙堤土壤的分析,廣東省地質學者何宜庚有頗詳盡硏究。我們發掘的95A探方遺址的位置於第三級沙堤上,為進一步提供了解現今黑沙地貌的資料,以下由內而外自沼澤土至濱海黑沙土的土壤分析介紹如下。

黑沙沼澤土主要分布於三級沙堤與山邊坡積之間。沼澤南北長約400m。東西最寬200m。黑沙潟湖早已長期乾涸,在山邊與沼澤西面邊緣地帶為黑沙村。沼澤東面與三級沙堤間往日為農田,近年多已成荒地。據於潟湖內18號剖面分析,該處海拔2.5m,成土母質為濱海沉積物和花崗岩風化山麓堆積物。土壤剖面性態特徵:0—20cm(2.5Y4/3)灰白色濕土,乾態灰色(7.5Y6/1),輕壤土,含礫石多,小團粒結構,植物根系中量。20cm以下為暗綠灰色(10G4/1),多石礫輕壤土,無結構的潛育層次。說明沼澤土在水成條件下,土壤養分、酸鹼度等理化性質與紅沙堤外的濱海沙土有顯著差別。據估計,黑沙潟湖原為季節性地表沼澤,分布面積不大,沼澤土堆積較薄,沼澤化程度較輕,具體表現在機質的泥炭化和礦物質的潛育化的過程不夠典型。

黑沙第三級沙堤是屬於濱海紅沙土範圍。95A探方內採集該級沙堤土壤達5m之深,詳細的分析可以參考本報告書內附錄之廣東省地質科學硏究所的報告。如果就第三級沙堤的表土分析,沙堤頂部土壤已顯示早已脫離海水直接的影響,開始進行脫鹽作用,土壤層次開始分異。據地質學者硏究,第三級沙堤表土由於風化淋溶和海風吹揚作用,土壤機械組成有較大變化,質地由粗而變細,<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大增,<0.001mm粘粒含量達到10%以上,並有粘粒向下淋溶澱積現象。土壤質地為沙質土,土壤力低下,風化成土作用較弱。

第一級沙堤最接近海水邊,由於沙坡上混雜有呈黑色綠泥石類,故有黑沙之名。據廣州地理硏究所、廣東省地質礦產局中心及華南師範大學對黑沙第三級黑沙礦物成份分析認為:

1、黑沙粒徑0.25—0.1mm,占65—70%。白沙1—0.25 mm,占25—30%。

2、黑沙的礦物組成是石英(45—50%)、岩屑(20%)、綠泥石類(22%)、蛭石(1%)及水白雲母(1%)等等。

3、重金屬含量如銅、鉛和鉻等,含量相當豐富。

地層

黑沙遺址的中心範圍可能是在黑沙灣第三級沙堤的南部。由於黑沙一帶迅速的發展,遺址受到了相當嚴重的破壞。現在沙堤縱長尙有300m多左右,左右寬約20m。大部分沙堤都被現代建築或設施所覆蓋。根據1985年以前沙堤地貌的測量顯示,南部沙堤尙有一些南北縱向小形丘狀凸起。1985年的發掘探坑剖面顯示,沙堤的堆積有南向北低下傾斜的傾向。估計沙堤形成期間,部分地區在北部較低,南面較高呈平緩斜坡。95A探方南北方向僅4m,東西方向8m。按土色、土質及包含物的差異,可分為六層。

1、表土層:厚70—80cm。可再分兩層。

表土層上部:厚40cm,為黑沙公園建造期間的塡土,上有茵綠的靑草。包含一些現代廢棄的雜物。

表土層下部:厚30—40cm,沙質土,包括一些靑花瓷碗及褐釉陶罐口沿。

2、第一層:Hue7.5YR8/8,厚50—60cm,沙質土,沒有粘性。草、樹根之擾亂不顯著。堆積較平緩,本層中部左右,陶片、石器及石堆紅燒土遺蹟集中出土。從堆積狀況、遺物和遺蹟組合觀察,該層為一較穩定的生活面°

3、第二層:Hue7.5YR6/8,厚26—37cm,沙質土,略較第三層色調明亮,缺乏粘性。沙質略較上層為細。並未發現遺物,為間竭層。

4、第三層:Hue7.5YR7/8,厚30-37cm,沙質土,較第一層色調稍暗。本層出土若干陶片,石器較分散。從出土遺物平面及垂直分布觀察,本層的生活面較稀薄。

5、第四層:Hue5YR6/8,厚約20cm,沙質土,略具粘性。較上層色調稍暗。並未發現遺物,為間竭層。

6、第五層:Hue5YR5/8,厚1m以上,沙質土,較具粘性。在該層上部,發現一片夾砂粗陶及風化花崗岩,估計花崗岩是人工搬入。該層的性質有待進一步的確定。

7、第六層:Hue7.5YR5/8,厚度未明,沙質土,粘性更強。未發現遺物。

遺蹟

第一層遺物與遺蹟

95A探方面積僅32m2,由於發掘的範圍較窄,對於出土遺物與遺蹟性格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從第一層遺物的出土狀況來說:基本上探方內全面均有分布,東西兩面橫列l、7、8明顯較稀薄,3-6之間相對較集中。如果就視覺上據遺物與遺蹟出土的聚散狀況分辨,可以區別為A、B兩個組別。兩者單元之間有紅燒土及礫石構築的遺蹟。

A組:遺物相當集中於3B、4A、4B與5A方格範圍。從遺物組合特徵觀察,A組內的石器分布相當濃密。石器工具包括有石錛、石磨、礪石、環砥石。石飾製品方面包括有石片、石飾素材、石飾素材的製作半成品、石芯、石飾等。很顯然以上的石器工具,分別與木工砍伐、植物性食物磨製、骨角工具加工有關。石磨為殘器,兩件石質厚度、形態與斷口均極接近,可以接合,估計是受熱後破裂被遺棄。石錛的刃部有使用破裂痕,尙可以使用。玉石飾製品方面相當豐富。其中素材NO.22、NO.23兩者出土之際上下疊壓。NO.22壓在NO.23之上。NO.23中部順節理面斷裂。此外,NO.19、NO.20石芯亦同樣上下疊壓出土。估計素材與石芯兩組均為製作者有意識所遺留,出土之際基本為原位置的狀況。A組內如此窄狹的範圍,仍具備有製作玉石飾過程間所出現不同特徵的石器資料。推測這裡很可能是與石飾製作有密切關係的場所。A組陶器方面,集中的範圍與石器大致相近。可以鑑別器形的有缽形釜三件。罐的口沿一件,其餘大多為腹或底部的夾砂繩紋碎片。

B組:除少量石片和石芯外,其餘以陶片較集中。陶片主要分布於B6、B7與C7的範圍。北壁中部附近有數件礫石布置。

紅燒土與礫石構築遺蹟

紅燒土與礫石構築遺蹟分布於B4、C4、C5間,自東北向西南長軸延續約l.5 m、寬14 cm,厚約20-30 cm。幾堆的紅燒土中以C4、C5間呈亞腰形狀紅燒土分布的面積較廣。紅燒土均為沙堤以外搬入的黏土經火燒變硬形成。部分紅燒土個體體積較大,約為11.5×7 cm,一面有抹平修整痕跡,另一面較粗糙,大型砂粒露頭,出土之際紅燒土之粗糙面一方向上。土粒直徑約4至5 cm,一些紅燒土粒的一面有條狀物壓印痕。此外,與上述的亞腰狀紅燒土堆共伴是一組風化較嚴重的花崗岩,共五件呈東北向西南布置。估計該組花崗岩是人為擺設與紅燒土堆共存的一種構築遺蹟。再者,紅燒土堆上散布有較多破碎的夾砂粗陶片。以上就紅燒土堆、花崗岩與陶片出土狀況推測,此處可能是一處生火爐相關的遺蹟。

第三層上部、第五層上部遺物出土狀況

第三層上部由B2-C2至C2-C7共12 m2,面積太窄,遺物出土並不豐富,只有若干陶片和石片,但卻相當集中於5.7至5.5水平深度出土。從遺物分布的狀況來說,該層有可能也是一個生活面。

第五層上部由B4-C4至C4-C6共6 m2,只出土一件粗夾砂陶片和一件花崗岩礫石。由於沙丘內自然條件不存在花崗岩礫石。因此,不排除該礫石為人為搬入。該層的性質有待進一步發掘確定。

視頻

黑沙遺址 相關視頻

黑沙灣再現激情
20170316潤澤民生-黑沙村.mp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