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黎明的眼睛》是端木蕻良寫的一篇散文,內容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

目錄

原文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開,第一片陽光便飛到人們的全身。對着陽光帶進來的新鮮空氣,任誰都要深吸一口,說: 春天來了!

就這樣,春天從窗口走近了我們。

但是,可不要忘記,不是從有房子那天起,我們就有窗子的呢!

我們的兄弟,愛斯基摩人用冰塊建築的房子,像個白玉的鐘罩一般,是沒有什麼窗子的。過去的鄂倫春兄弟們住的「神仙柱」,因為沒有屋頂,在屋裡,到晚上可以看到頭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無須開窗子了。

最早的人類山頂洞人走下山來,不知住過多少代,才懂得造個窩兒的時候,他們也只會模仿岩洞,把地挖個半截坑、上面再搭上個頂篷。至於窗子,就談不上了。

房牆上開窗子是後來的事。隨着窗子的開鑿和擴大,人類文明的曙光也隨着擴大。

窗子,自從它出現的那天起,它就成為陽光的眼睛,空氣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會的紐帶。

隨着時間流逝,層樓的加多,窗子也越來越多了。看到高層的建築,就會驚嘆窗子是房屋最鮮明的象徵。沒有窗子的房子,幾乎也就沒法把它喚作屋子了。

有誰未曾享受過開窗的喜悅呢? 打開窗子,突然見到青山闖了進來,打開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飛來……。

窗子開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氣就會猛撲進來。

當然,隨之而來的,也有風沙飛入屋中。還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塵,還有很難發覺的細菌,有的是出面拜訪,有的是偷偷地混了進來……

從古到今多少詩人讚美過窗子,多少歌手歌唱過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過窗子……。

窗子的變化,是值得人們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幾乎可以說,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後的日子裡,窗子的變化會更加多種多樣了。

窗子的玻璃會隨着時鐘,自動調和射進室內的光線,窗子會隨着明暗變換顏色,窗框上裝有巡環水,它可以為居室的主人帶走很多他發覺不到的天敵,又可以送進來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養分……。

有的窗子不需開合,便能做到通風透光,它還可以把你不願聽到的聲音關到外邊,但是悅耳的琴聲,它是不會阻攔的……。

打開窗子吧! 現在開窗子就不光是為了迎進陽光、空氣,或者遠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綠、燕子飛來的掠影……而是迎接一個新的世紀!

1980年2月25日晨北京

(選自《榕樹文學叢刊》1981年第2期)

賞析

日常生活中,對於經常做的事和天天見到的東西,我們往往習以為常,所以不假思索地自動去做,所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慣性動作中失去了對事物的感受和知覺。(例如,窗子,就是被熟視無睹的。) 藝術的目的卻恰恰相反。「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施克洛夫斯基《作為技巧的藝術》)因此,讓熟悉的對象「陌生化」,確是一個喚起新鮮的審美感受,變習見為新知、化腐朽為神奇的較好方法。端木蕻良的《黎明的眼睛》,就不僅「恢復」了對窗子的「感覺」,而且通過它,感覺到了人類文明的變遷。這樣的抒情散文,人們自然有興趣讀的。

作者兩度躍出習慣性思維的軌道,發人之所未見,產生了新鮮獨特、打動讀者的魅力。

首先,文章突入了一般注意力的「死角」、「盲點」。打開窗子,沐浴着陽光和空氣時,人們的讚美歷來非常自然地奉獻給春天,而窗子,僅僅是工具而已,一經打開,隨即被撇到一邊。作者卻不然。他置妖嬈春光於不顧,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春天,是從窗口走近了我們的」。對室內的人來說,沒有窗口,就沒有春天,因此它值得重視和考察。

其次,作者的考察,沒有僅僅停留在窗子本身的發展過程上,而是氣勢宏大地把窗子置放到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去認識,從而又一次別開生面地發現:「隨着窗子的開鑿和擴大,人類文明的曙光也隨着擴大」。這是不是在故作驚人之談呢? 一點也不。文章思路清晰地以昨天、今天和明天這一條時光之線貫串,展示了窗子和人類文明同步發展的軌跡。

愛斯基摩人的冰房、過去鄂倫春人的「神仙柱」,雖然和山頂洞人的「半截坑」房相隔遙遠的歲月 ,但它們共同之處在於都是生產力極端低下的產物,都是人類文明的曙光尚未照及的結果。

隨着窗子的開鑿,陽光朗照,伴隨着溫暖;空氣流通,有如繁忙的港口。人類在房內,也不會隔斷與社會和自然的聯繫,可以干更多的事,有更多的可能尋求和發展文明,而不必讓時光白白地銷蝕在黑暗中。

今天,窗子的地位,已經從房子的一個小小組成部分,變為宏偉的高層建築的「最鮮明的象徵」; 今天,青山、柳色、小燕……種種充滿喜悅的美感,人們往往藉助於窗口這個審美點獲得……這些,不也正是文明的「擴大」嗎?

而明天呢? 文明的發展依然與窗子同在。會隨着時鐘自動調和室內光線的窗子,會阻隔天敵卻送進芬香和養分的窗子,會隔斷噪音卻通過琴聲的窗子……那種種誘人的窗子,正是誘人的文明的徵兆。難怪作者最後要情不自禁地喊出「打開窗子吧!」

文章首尾呼應,情緒圓滿。而且,照應得很巧妙,開頭是實寫,開窗迎春;結尾,卻是實中有虛,此時的窗子,已不單是和自然溝通的渠道,而且是心靈意義上的「窗子」了,開窗「迎接一個新的世紀」,是文明人對更高文明的渴求了。

文章的思路、層次都十分清楚,但並不意味着這就是一篇說明文,或者議論性散文。它以堅實明晰的邏輯思維為骨,卻以形象化的畫面感為肉,相輔相成為出色的抒情散文。它有新見,有知識,有趣味,有真情,讓人喜歡。

文字特色是: 簡潔素樸,準確傳神。比喻亦很精彩。

一篇千字散文,勝任了借窗口見人類文明之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重擔,實屬不易。這來源於作者的出新之意,來源於豐富的學識,也來源於精心構思。尺幅之間,變熟知無知為新知新見,這已是為文的佳境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