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縣
黎川縣位於江西省中偏東部,撫州市東南部,東經116°42′-117°10′,北緯26°59′-27°35′。西毗南豐縣,北接資溪縣,西北接壤南城縣,東與福建省光澤縣、邵武市交界,南和福建省建寧縣、泰寧縣為鄰。東西寬約49千米,南北長約68千米,總面積1736.73平方千米(一說1729平方千米)。總人口24.3萬人。
全縣轄6個鎮、8個鄉[1],1墾殖場:日峰鎮、宏村鎮、洵口鎮、熊村鎮、龍安鎮、德勝鎮、潭溪鄉、湖坊鄉、荷源鄉、厚村鄉、社苹鄉、樟溪鄉、西城鄉、中田鄉;華山墾殖場。共有16個居委會、10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日峰鎮,距撫州市公路里程110千米,距省會南昌市公路176千米。
地處武夷山脈中段西麓,黎灘水上游。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隅楊家嶺海拔1513米,為縣內最高山。黎灘河縱貫南北納龍安河、資福河流經縣境。有洪門、燎原等大、中型水庫。年均氣溫17.5℃,年降水量1751毫米。資源有瓷土、花崗石、鐵、金、銀、鎢、錫、銅、石英等。
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速生豐產林基地縣、瘦肉型生豬基地縣、優質水產基地縣、食用菌生產基地縣。京福高速、杉(關)南(豐)、黎(川)泰(寧)等公路過境。名勝古蹟有岩泉自然保護區、龍頭寨水庫、洲湖百年「船宅」、會仙峰、新豐橋、資福塔等。紀念地有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目錄
歷史沿革
宋紹興八年(1138年)析南城縣的東南五鄉(豐義、旌善、禮教、東興、德安)置新城縣,屬建昌軍。辟域內主河黎灘河水流經的最大集鎮——黎灘鎮為縣治。因而,新城縣在當時已別稱「黎川」。元屬建昌路,明、清屬建昌府。
民國三年(1914年),因江西、河北、浙江、貴州等四省都有新城縣,故江西省新城縣奉命改稱黎川縣,因黎灘水得名,屬豫章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黎川縣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第七行政區。民國21年(1932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1935年)屬第七行政區。
1931年6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解放黎川,建立黎川縣臨時革命委員會,隸屬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7月21日,紅軍根據戰略需要主動撤出黎川。1932年10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次進入黎川,解放黎川全境。同年12月,成立了黎川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江西省;1933年5月上旬,黎川隸屬蘇區閩贛省。1933年7月至1934年2月,在黎川與福建的光澤縣、邵武縣(當時均屬閩贛省)交界地區設立過東方縣;1934年1月至7月,又在黎川與福建的泰寧、建寧兩縣(當時亦屬閩贛省)交界地區成立過黎南縣。該兩縣均屬閩贛省所轄。
1949年5月18日縣城解放,5月28日全境解放;7月20日,成立黎川縣人民政府。先後屬撫州專區、撫州地區、撫州市。
1958年鄉改為人民公社,全縣共13個公社,(後改為7個),下轄101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制,設鄉(鎮)、村和村民小組。1985年3月15日,撤銷宏村鄉,設置宏村鎮(贛府廳字[1985]160號)。1993年1月3日,撤銷洵口鄉、熊村鄉,設立洵口鎮(贛民字[1993]1號批覆)。
1997年,全縣面積1729平方千米,人口21.8萬。轄4個鎮、13個鄉:日峰鎮、洵口鎮、熊村鎮、宏村鎮、厚村鄉、荷源鄉、湖坊鄉、中田鄉、裘坊鄉、潭溪鄉、栗塘鄉、坊坪鄉、龍安鄉、東堡鄉、社苹鄉、西城鄉、樟溪鄉。縣政府駐日峰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全縣總人口217914人,其中:日峰鎮43802人、宏村鎮14176人、洵口鎮11477人、熊村鎮9668人、潭溪鄉17718人、栗塘鄉10586人、裘坊鄉8230人、荷源鄉9573人、厚村鄉9836人、坊坪鄉5936人、湖坊鄉8843人、龍安鄉10219人、東堡鄉3536人、中田鄉12303人、樟溪鄉7051人、西城鄉9700人、社苹鄉8621人、德勝關墾殖場16639人。
2002年底,黎川縣總面積1729平方千米,人口23.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4萬人。轄6個鎮、8個鄉,15個居委會、11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日峰鎮。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23.7萬人,轄6鎮8鄉。
視頻
黎川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目前全國共有鄉鎮級行政區劃34170個,搜狐,2010-02-03
- ↑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 我國出生人口比例「陰陽」失調,搜狐,200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