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櫱
主治
功用
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瀉腎火(多用於下焦濕熱症,亦用於腎火亢盛所致之骨蒸潮熱,盜汗,遺精等)。
用量用法
中藥5~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油調塗患處。[1]
蒙藥單用 1.5~3克,研末沖服,或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藥材鑑別
性狀樹皮呈板片狀,長寬不等,厚2~4毫米。外表面黃綠色或淡棕黃色,較平坦,有不規則的縱裂紋,皮孔小而少見,偶有灰白色的栓皮殘留,栓皮厚,有彈性;內表面黃色或黃棕色。體輕,質較硬,易折斷,斷面鮮黃色或黃綠色,裂片狀分層,纖維性。氣微,味甚苦,嚼之粘膩。以皮厚、無栓皮、斷面色鮮黃者為佳。
鑑別本品粉末綠黃色或黃色。纖維鮮黃色,直徑16~38微米,常成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石細胞鮮黃色,類圓形或紡錘形,直徑35~128微米,有的呈分枝狀,枝端銳尖,壁厚,層紋明顯。草酸鈣方晶直徑約至24微米。
炮製過程
- 黃柏: 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撈出,潤透,切片或切絲,曬乾。
- 黃柏炭: 取黃相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放涼,曬乾。
- 鹽黃柏: 取黃相片,用鹽水噴灑,拌勻,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晾乾(每黃柏片100斤用食鹽2斤半,加適量開水溶化澄清)。
- 酒黃柏: 取黃柏片,用黃酒噴灑拌炒如鹽黃柏法(每黃柏片10O斤用黃酒10斤)。
- 《雷公炮炙論》: 凡使(黃檗),用刀削上粗皮了,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曬乾,用蜜塗,文武火炙令蜜盡為度。凡修事五兩,用蜜三兩。
歷史記載
黃柏出自《本草綱目》、《別錄》:黃檗,生漢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黃檗),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 出東山者,厚而色淺,其根於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之。又有一種小樹,狀如石榴,其皮黃而苦,俗呼為子檗,亦主口瘡。又一種小樹,多刺,皮亦黃,亦主口瘡。《蜀本草》:《圖經》雲,黃檗,樹高數文,葉似吳茱萸,亦如紫椿,皮黃,其根如松下茯苓。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州山谷。皮緊厚二、三分,鮮黃者上。二月五月采皮,日干。《本草圖經》:檗木,黃檗也,今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佳。五月六月采皮,去皺粗暴干用。其根名檀桓。《綱目》:檗木,名義未詳。《神農本草經》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豈古時木與皮通用乎。
來源
本品為芸香科植物黃櫱(PhellodendronamurenseRUPRECHT)、黃皮樹(P.chinensisSCHNEID.)及同屬近緣植物除去外表之乾燥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