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泉 (汉语词语)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亦是九狱九泉之一。 对黄泉而言,与土葬有关,中原地区墓穴挖掘偶遇出水混合黄土如黄泉,故以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

目录

典故

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史记·郑世家十二: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居岁馀,已悔思母。颍谷之考叔有献于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柰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遂从之,见母。 注:黄泉位于郑州荥阳京襄城,又称阴司涧。[1]

词语

基本解释 地下的泉水;地面;墓地;迷信者称人死后居住的地方。

详细解释 1.地下的泉水。 《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下饮黄泉。”

唐 元稹 《酬乐天雨后见忆》诗:“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

2.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

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

唐 王建 《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否即碧落黄泉,无相见之日。”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将太叔回书,总作一封,使人驰至郑国,教祭足呈与姜氏观看。即命将姜氏送去颍地安置,遗以誓言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黄泉共为友。[2]

相关描述

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一说为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泉水因黄土而变黄,故称为黄泉。乐府诗集˙卷七十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黄泉路上没老少(谚语)比喻人不论年纪大或小,都可能死亡。俗语说:黄泉路上没老少,你又何必斤斤计较! 碧落黄泉碧落,天空。黄泉,地底下。碧落黄泉指从天上到地下。语本唐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用以形容上天下地,无所不包的范围。清洪升长生殿第五十出:荷君王不弃,念切思专,碧落黄泉,为奴寻遍。 不到黄泉不相见,郑庄公与母亲见(左传)隐公元年原文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人生无常,黄泉路上也不相遇。 既是苦,又是空怀着多少血与泪,几多冷嘲与热讽.......... 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 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