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
|
|
|
黃楊木雕,上海市徐匯區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唐宋時,堅韌細密的黃楊木還被用來雕刻印刷中的精細文字和插圖的雕版。從明清至民國,為傳統木雕,也包括黃楊木雕的鼎盛時期。黃楊木雕的藝術形態多種多樣,這來源於傳統雕刻者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在黃楊木雕起源和發展之初,雕刻群體主要由民間藝人構成,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大部分為民間話本、神話傳說、膾炙人口的戲曲劇本,所以雕刻的題材大都是從這些文學作品中提煉出的人物。
2008年6月7日,黃楊木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42。
目錄
歷史淵源
中國的木雕歷史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為春秋戰國至東漢末,常見的是出土木人俑和木動物俑,在建築上,木雕也已被應用。據考古發現,早在西漢時,黃楊木已被用來製作精美梳篦。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安徽霍山縣西漢木槨墓均有黃楊木梳篦陪葬。
唐宋時,堅韌細密的黃楊木還被用來雕刻印刷中的精細文字和插圖的雕版。宋代,小件木雕較為流行,常採用紫檀、黃楊木等優質木材來雕刻小擺件。
至遲到元代,黃楊木圓雕技藝已較成熟,並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工藝品脫穎而出,供人們陳列欣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黃楊木雕《鐵拐李》,出自元至正二年(1342年),距今已有670多年,為中國現存年代較為久遠的黃楊木雕人物像。
晚期即從明清至民國,為傳統木雕,也包括黃楊木雕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黃楊木雕的應用非常廣泛,從小型雕塑到佛珠、印章、家具、生活用品等均有。
清晚期至民國,是中國黃楊木雕較為成熟和鼎盛的時期,特別是浙江溫州朱子常創作的黃楊木圓雕人物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
黃楊木雕
文化特徵
內涵
傳統的藝術形態因為時間的打磨和歲月的沉澱,使得黃楊木雕傳統工藝充分展現其獨有的、古典大方的特點,這種形態的藝術作品主要以單雕為主,造型古樸,神態生動,整體形象栩栩如生,對人物的服飾、頭飾能細緻地刻畫,且更能體現雕刻者的技藝水平。此外,不同種類的黃楊木雕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標誌性技法也有所不同,以佛像為例,佛像的雕刻尤為講究,從佛像站立、盤坐的姿態,到佛像服飾的花紋,再到裝飾用的花草和坐楣等,都要根據其形象和內涵的不同適當地選擇,最終雕刻出來的作品從神韻到儀態都十分貼合形象。
技法
1. 圓雕
又稱立體雕,是較具代表性的雕刻手法。觀賞者可以從任何角度看到作品的三維:立體形象。圓雕擅長表現人物形象,具有生動、傳神、逼真的特徵。圓雕作品對材料:要求較高,雕刻用的黃楊木事先一般經過 兩道程序處理,一是乾燥處理,分人工和自然處理,其中人工處理即焙房烘乾。因用料少、成本過高,一般均採用自然乾燥處理,即把新購材料按需要切斷後,堆放在通風處自然乾燥,一年以後使用。二是按鋸頭驗收方法,大致去除材料上常見的小毛病,如黑斑,節疤、小開裂及表皮缺陷。經這兩道程序處理後待用。
2. 鏤雕
鏤雕是精品圓雕的一種表現形式。「鏤」字通「漏」即孔穴,是指在雕刻作品上施以挖空通透的雕刻技法,亦稱鏤空雕。鏤雕是傳統圓雕藝種逐步發展形成的技法,它是表現雕刻品立體空間多種層次的雕刻技法。鏤雕把材料中沒有表現必要及材料中有缺陷的部分盡力排除掏空,把需要表現的部分留下來,使作晶具有玲瓏剔透和精巧入微的特徵。
3. 浮雕
浮雕是木雕中普遍應用的一種雕刻形式,是指在平面及一些弧形面的基礎上雕刻出藝術形象,呈現物象近似繪畫,是雕刻與繪畫兩種藝術的結合。在設計上借鑑傳統的散點透視、鳥瞰式透視等構圖,講究布局豐滿,散而不松,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突出主題,表現情節,具有以小觀大的藝術效果。浮雕僅以正面觀賞為主,大多用於牆面裝飾、室內壁掛,及裝飾類櫃櫥、衣箱、窗欞、桌凳、屏風、文房四寶、掛件、手玩把物等。其題材內容多以山水、花卉及人物圖案等為主。
製作工序
黃楊木是黃楊木雕的主要材料。但是黃楊樹生長十分緩慢,四五十年的黃楊樹幹的直徑只有十幾厘米,因此也有千年難長黃楊木的說法。
根據黃楊木雕不同的技法,用到的工具有鑿、刀錘、鉗、鋸等,雕刻時,可根據不同部位的需要來靈活使用。
黃楊木雕的工藝流程一般有構圖泥塑、選料取材、敲坯定型、實坯定格、修光精刻、擦砂磨光、修飾刻紋、油漆上光、配座、包裝等十多個工序,工序如下:
1. 構圖泥塑
即構思草圖,塑制泥稿,這是雕刻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創作一件新作品,首先要有新的構思,再通過泥稿的塑制,製作中可加可減,反覆推敲,不斷修改,使作品達到作者的構思要求,在造型上更加不錯。泥稿塑制根據需要可以是精細的、粗糙的,也可是粗細兼備的。第一步是構思草圖,作者將自己腦子裡經過深思熟慮的創作題材內容確定,一般創作品題材內容要屬喜聞樂見的、吉祥的、健康的,要具有民族與地城文化特色,體現社會正能量,並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題材。選題是作品成敗的關鍵,選不好題材將勞而無功。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較好能突出作者自身優勢,具有個性化。步驟上,先用鉛筆以速寫形式畫在稿紙上,修改到滿意後,以工筆白描形式確定構圖畫稿.
這顯現了未來作品的平面效果。第二步是塑制泥稿,即將平面畫稿製成主體塑像。因泥塑是可增、可減的,所以製作過程中,作者可以反覆推敲作品各個角度的立體效果,不斷進行修改調整,最後確定方案。一旦進入雕刻,就只能減而不能加了。所以這個過程是創作成敗的關鍵,是作者在醞釀推敲中提高未來作品質量較好的時機,也是充分發揮、展現作者創作水平、挖掘內存潛能、爭取別人指點的較好機會。泥塑製作步驟是先將雕塑泥用錘子敲搗均勻,去其砂粒雜質,使雕塑泥硬軟適度待用。根據作品設計構圖,用鐵絲在底座上紮成支架。在紮好的支架上開始用雕塑刀做泥塑稿,先里後外,從粗到細,從塊面到肌體圓潤,中途可用塑料保鮮膜掩蓋以防乾燥,直到完工。泥塑工具有:雕塑刀、雕塑錘、雕塑盤、底座板、扎架鐵絲、鋼絲鉗、毛巾、塑料保鮮膜、噴水壺及原料雕塑泥等。
2. 選料取材
選材的優劣直接關係到作品的質量和檔次。要選擇色澤鮮艷自然、紋理細膩圓潤、適合雕刻的優質木料,儘量避免有黑斑、節疤、開裂等毛病的材料。首先,選料時較重要的是要開鋸觀看,才能內外兼顧,選取到好材料。黃楊樹分樹幹、樹根和樹冠三個部位,都可以作不同類型的雕刻材料。樹幹部分通常較不容易開裂,利用率高,較適合雕刻:樹冠包括主枝、側枝,也適合做體積造型較小的雕刻品:樹根部分的紋理較亂,對雕刻造成難度,但根雕藝人可以按樹根的自然態勢定題,進行局部雕刻加工,和自然形融合為一體。從黃楊樹內部結構分析,髓心是黃楊的中心部分,也是一棵樹較老的部位,髓心和周邊幾道年輪屬幼齡材,色深易開裂,雕刻取材時要儘可能避開,切除之或使髓心部分從欣賞角度不易看到,一般處理在作品背面。年輪是髓心周圍輻射的紋理,每一圈年輪都包含兩部分,即早材(春材)和晚材(夏材)。早材形成於樹每年生長的盛期,細胞大,細胞壁薄:而晚材生長期放緩,細胞會變小,細胞壁厚,比原色較深。在漫長的生長期間,會出現各種因素帶來的節疤、爛斑、蟲洞、開裂等,在切斷的截面都能一目了然地顯示。選料時,有經驗的雕刻藝人會按設計泥稿的大小規格來選擇適合的材料,再確定長度,切斷,從截面上考慮作品的主要部位、方位,要避開材料有毛病處與髓心。
二是根據題材內容選定材料部位。黃楊樹在生長過程中,迎着陽光的那一面生長較快,其年輪就顯得粗闊;背着陽光的那一面生長較慢,其年輪就會緊緻細密。選定材料與作品表現的主題有直接關係,如美女、名人類材料,年輪木紋要細膩,色要圓潤,淺金黃色為好:而武士、動物之類,選擇木材年輪紋理可以粗獷些,年輪線明顯,色可深沉些。三是作品主要部位忌諱出現陰陽材料。如人物的臉部選材要求年輪色彩對稱,避免選在迎陽光與背陽光的年輪之間,否則將出現陰陽臉,這是較忌諱的。黃楊木雕一般採取整若雕刻,但根據設計要求,也可以斜切或橫切用料。
3. 敲坯定型
以塑好的泥稿為依據,在材料上選定方位,較優材料部位用於作品的正面及重點部位,如人物臉部。先用鉛筆在選好的木料上勾線定位,再用鑿、錘、鋸等工具打坯,以形成作品的初步輪廓。敲坯時要掌握好作品的比例和材料的分寸,牢記「由上至下,由前至後,由表及里,由淺及深」十六個字。還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在計算人物頭地比例時,應以人物頭面為準。民間藝人流傳「立七坐五蹲三四」。
4. 實坯定格
即雕刻實坯,在粗坯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逐步細化定型。一般人物類先從頭部着手,如對人物的面部先五官定位,隨後是四肢結構、動態造型、衣裙裝飾、物件道具等等,都隨着刀鑿的起落予以逐步落實。特別是根據人物體型、解剖結構和逐步細化動態,來雕刻衣紋褶皺的波紋,做到虛實變化靈活掌握;根據人物的性格來刻畫五官神態;根據情景布局來設定人物相互之間具體形態、動作等。
5. 修光精刻
即在實坯的基礎上把人物的整個面部、肌肉、衣褶各細部等處反覆細刻完整。修光與打坯順序不一樣,要由下至上進行,從衣裙下端沿上細修,使衣紋更具質感,結構清晰,線條明了。在修光中還要注意黃楊木紋的順逆,應順紋進刀。一般情況下臉部先完成,再用紗布包裹保護起來,這樣做有利於較好地掌握人物整體的尺寸比例。另一種由下而上地雕刻。臉部放到最後雕刻。臉部修光一般留在最後完成,過早地修五官,有被碰損的危險。
6. 擦砂磨光
擦砂磨光能使黃楊木的細膩美感更加突出。黃楊木雕的擦砂方法較有講究,要先粗後細,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先用240—320號木工粗砂紙,將雕刻過程中遺留在黃楊木雕身上的刀痕進行磨光處理,先深後淺將每個角落擦到位,達到雕刻品身上的刀痕全部清除。第二步再用400—600號木工細砂紙,將第一次磨粗砂時留在作品表面的砂紙紋路全部清除,使作品達到光潔圓滑。特別是擦磨臉部五官和手的部位,手法要輕柔,以防太重造成作品輪廓或細部損傷,影響作品的細膩。擦砂磨光工具有:毛巾、墊在作品下面防止磨光過程中作品損壞:手套,操作者娥在手上,以防手上汗水沾污作品;砂紙竹籤,用竹子削成一頭尖、一頭扁的夾子,夾着砂紙,扁的一頭擦砂平面,尖的一頭擦砂細部,角落處如人物臉部、五官等,以小刀將砂紙裁剪成5厘米×6厘米小張待用。
7. 細修刻紋
即對作品的有關部位做精修細刻。主要是眼、眼神、眉毛、五官、頭髮、指甲、紋飾、圖案等,一些較細淺的圖案花紋,要用針鑿來細刻。在一般情況下,人物的頭髮和紋飾是由細線條組成的。三角鑿和方形小針鑿是刻畫發紋較有效的工具,操作時要做到「鑿沖手穩」,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8. 打蠟上光
打蠟上光這道工序同擦砂磨光一樣,能增強整個作品的光潔度。主要選擇蠑光蠟、香蕉水、清漆等原材料,用小毛刷麓着塗刷在作品上。如要求亞光的一般刷一遍,用料單薄些:亮光的用料則要濃些,並且多刷幾遍,待干後再刷第二遍或第三遍,使其光澤鮮亮。上蠟是木雕的最後一道工序,能使作品保持黃楊木的天然本色,光潔秀麗,還增加了作品的保護層。
9. 裝配底座
為作品配合立腳的底座,也稱配腳盆。要根據作品的題材內容,大小高低、簡沽繁雜的情況來設計。不同組合的作品應配置不同形式的底座,如複雜的作品,底座要相對簡單。掌握好作品與底座大小的尺寸比例。要考慮底座顏色和作品顏色的協調,一般情況下底座色深暗,在視覺上會更顯穩重。配裝底座要注意作品和底座的完整和協調。
10. 包裝
最後,還要進行包裝。黃楊木雕作品包裝一般用材可以用原木或硬紙板,外包紡織布料。從其功能考慮,包裝盒要確保作品運輸、裝卸的安全,使作品不被破損,讓收藏者放心。所以盒內要大小合適,用材柔軟符合作品形體,安放後合適緊湊。包裝盒外材料色調均需講究精美、大方,包裝盒外部較好有醒目的題字,即有作品名稱、材質、作者、製作時間的標籤。合適的包裝可大大提升作品的身價。包裝後的黃楊木雕作品才算是一件完整的雕刻作品。
題材作品
黃楊木雕的藝術形態多種多樣,這來源於傳統雕刻者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在黃楊木雕起源和發展之初,雕刻群體主要由民間藝人構成,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大部分為民間話本、神話傳說、膾炙人口的戲曲劇本,所以雕刻的題材大都是從這些文學作品中提煉出的人物,當下這些創作題材仍舊是黃楊木雕刻者善用的題材。例如八仙、觀音、如來等神佛仙人。在溫州地區有較多的木材,這對木雕的選擇提供了較大的便利條件,由於世代木雕巧匠們不斷地摸索和研發,積累了較多優秀的技術手法,這對黃楊木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技法風格中鏤空技法是較典型的代表,他所表現的作品生動自然,玲瓏剔透。代表作品有《天女散花》《紅綢舞》《哪吒鬧海》等作品。 [1]
參考文獻
- ↑ 「巧奪天工」黃楊木雕展亮相梅隴文化館,澎湃在線 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