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山梅(學名: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是虎耳草科,黃山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20米。莖直立,無毛,略紫色。葉生於莖下部的最大,葉片為圓心形,裂片具粗齒,葉柄生於莖最下部的最長,生於莖上部的漸短以至於無柄。聚傘花序生於莖上部葉腋及頂端,中部的花最大,苞片披針形;花黃色,花梗中部的較兩側的短,萼筒半球形,花瓣離生,形狀稍不等,花柱線形,蒴果闊橢圓形或近球形,種子黃色,扁平,3-4月開花,5-8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日本等國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700-1800米的山谷林中陰濕處。

黃山梅花大美麗,可作為觀賞植物。

目錄

植物學史

黃山梅最早發現於日本。1888年8月9日日本植物分類學家矢天部良吉在伊予國愛媛縣石錘山首次採集到開花期的黃山梅標本;1890年10月吉永虎馬又在同一地方採集到果實期的黃山梅標本,模式標本。1890年,矢天部良吉在日本刊物《植物學》雜誌上以英文形式正式首次發表黃山梅這一新屬新種,定名為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人們最初認為黃山梅是日本四國地區的特產,不過後來在紀伊半島和九州也相繼發現。1935年,日本東京大學植物分類學教授中井猛之進在朝鮮半島全羅南道的白羊山又採集到黃山梅,記載為Kirengeshoma koreana Nakai。另外,1978年鹿兒島大學教授初島住彥,按照遠藤正喜在大分縣祖母山上游溪谷採集的標本,又發表了Kirengeshoma suffruticosa Hatusima。

但是,經過研究發現,上述兩植物都是黃山梅種下的變異類型,因而與黃山梅歸併,成為黃山梅的異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80-120米。莖直立,近四棱形,無毛,略紫色。

葉生於莖下部的最大,圓心形,長和寬均10-20厘米,掌狀7-10裂,裂片具粗齒,基部近心形,兩面被糙伏毛,生於莖上部的葉漸較小,長、寬均3-7厘米,最上部的葉卵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葉柄生於莖最下部的最長,長達25厘米,生於莖上部的漸短以至於無柄。

聚傘花序生於莖上部葉腋及頂端,通常具3花,中部的花最大,無小苞片,兩側的花較小,具小苞片,有時退化僅具1-2花;苞片披針形;花黃色,直徑4-5厘米;花梗長1-3(-4)厘米,中部的花梗常較兩側的短,稍被緊貼柔毛;萼筒半球形,直徑7-10毫米,被柔毛,裂片三角形;花瓣5,離生,形狀稍不等,長圓狀倒卵形或近狹倒卵形,長2.5-3.5厘米,寬10-15毫米,先端急尖;雄蕊15,外輪的與花瓣近等長,內輪的稍短;花柱線形,向上稍狹,長約2厘米。

蒴果闊橢圓形或近球形,直徑約1.3厘米,頂端具宿存花柱,干時褐色;種子黃色,扁平,連翅長7-10毫米,寬3-5毫米,周圍具膜質斜翅。花期3-4月,果期5-8月。

生長環境

黃山梅為陰性草本,不耐強光照射,喜溫涼、濕潤、富含有機質的酸性黃棕壤的生境[1]

黃山梅大都生長在海拔高度範圍為700-1500米的遮蔭度較高的林下石壁或流水的石縫處。與之伴生的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有天女花圓錐繡球金縷梅白檀黃山杜鵑雞桑小構樹等;草本層主要為小升麻三脈紫菀、華南落新婦細辛及己唐松草凹葉景天車前油點草以及六葉葎等,另外還有成片的苔蘚蕨類植物。其中天女花、圓錐繡球、小升麻、凹葉景天、苔草以及苔蘚植物是其群落組成的主要成分。

繁殖方法

培育條件

選成熟種子。

⑴種子萌發培養基:MS+6-BA1.0毫克/升(單位下同)+IAA0.5+活性炭(AC)0.1%;

⑵增殖培養基:MS+6-BA2.0+IAA0.2;

⑶壯苗培養基:MS+6一BA0.5+IAA0.5;

⑷生根培養基:1/2MS+6.BA0.1+NAA1.0。各種培養基均附加3%蔗糖和0.6%瓊脂,pH6.0。培養溫度為(25±2)℃,光強為30坎德拉,光照時間12小時/天。

無菌苗的獲得

將黃山梅的種子放入30℃的溫水中浸種2小時後,在超淨工作檯上以75%的酒精表面消毒30秒,0.1%的氯化高汞溶液消毒6分鐘,再用無菌水沖洗乾淨。取出置於培養皿內,先將翅狀的種皮剝離,再將各個成熟胚接種到培養基⑴中進行培養。20天後,伸長的胚軸將2片綠色的子葉推出培養基;再經過10天的培養,真葉開始出現,同時2片肥大的子葉逐漸萎縮死亡。

繼代增殖培養

將長高的幼苗根部切去,轉入繼代增殖培養基中繼續培養。14天後,幼苗的基部膨大形成綠色的緻密愈傷組織,隨着培養時間延長,愈傷組織上面逐漸分化出許多不定芽,形成芽叢。20天後,將密生的芽叢切割成小塊,轉入培養基⑶中進行壯苗培養。根的誘導和移栽:將培養基⑶株高2-3厘米的幼苗轉入培養基⑷中進行生根培養。20天後,即長出淡黃色的小根,每株4-9條不等,較粗短。生根頻率約為48%。繼續培養10天後,就可將其從瓶中取出,洗淨培養基後,植入由河沙和腐殖土各半混合的基質中,放入塑料大棚,前10天保持90%左右的濕度,散射光照10小時/天,移栽成活率達65%。

分布範圍

黃山梅僅間斷分布於中國日本,為典型的中國至日本特有種。在日本,該植物主要分布於日本的中西部,包括本州的紀伊半島、九州、四國等地,南韓半島也有分布;在中國,黃山梅只斑塊狀分布於華東地區的皖浙交界處,具體包括:皖南山區的安徽黃山自然風景區、歙縣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和浙西北地區的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昌化龍塘山自然保護區。植株多零星或集群分布。

主要價值

科研:黃山梅為單種屬植物,是中國、日本間斷分布的典型種類。對於闡明虎耳草科的種系演化以及中國和日本植物區系的關係,均有科研價值。

觀賞:花大美麗,可作為觀賞植物

保護狀況

保護級別: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等級:無危。

保護措施:已在安徽歙縣清涼峰、黃山及浙江臨安縣西天目山設置自然保護區,對黃山梅進行保護。杭州植物園已引種保存。

瀕危原因:繁殖困難,由於黃山梅種子結構很特殊:外被由單層、排列緻密的細胞構成的網格狀外種皮,即種翅;內種皮與較為發達的胚乳緊密結合,細胞排列緊密,且顯著木質化增厚;中央包被着成熟的雙子葉胚。由於黃山梅的胚埋於胚乳之中,保護組織堅硬,機械性強,且外罩一層膜質外種皮,這對抵禦嚴寒和病原菌的侵蝕來說是有利的,但同時這一結構又對種子萌發較為不利。機械組織的阻擋,尤其是不易獲取氧氣和水分以及營養物質而限制了種子的萌發,這可能是造成黃山梅種子在自然條件下萌發率低、實生苗少的原因之一。

保護建議

由於黃山梅具有重要的觀賞、藥用和科研價值,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個稀有物種,為了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結合本研究結果,特提出以下保護建議:

1、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其保護僅靠少數保護機構是不夠的,需要各部門的共同參與,尤其是保護區和科研單位要通力合作,共同關注瀕危物種的保護現狀,並尋找其致瀕機制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另外,在風景名勝區等地要採取圖片、資料等多種形式對遊人進行宣傳教育,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植物保護的具體工作中來,以儘量減少旅遊業開發對黃山梅生存的影響。

2、由於物種與生境的密切關係,就地保護是研究、保護和利用珍稀瀕危植物的一有效措施。黃山梅現有分布地雖都位於皖浙交界處的保護區內,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地區沒能實現真正的保護,因此建議保護區的管理人員在黃山梅的成熟期採集黃山梅的成熟種子,播種到當地適宜生境中,春季適時對幼苗進行管理,這樣可以在人工幫助下擴大其種群規模。

3、遷地保護是拯救珍稀瀕危植物及其自然群體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於黃山梅生境破碎化成斑塊狀,自然群體數量少、植株數量有限且更新能力較差,因此有必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其進行遷地保護。黃山梅性喜陰濕,適生於中高海拔的林下生境,因而受海拔高度和光照強度影響較大,建議可以先在同一山體的不同山頭進行移栽,再在黃山梅現有的四個分布區之間進行相互移栽,以增大基因流。日本已把該植物大批移栽到一些地方植物園內,且成功馴化為園藝植物,其成功移栽的原因可能在於日本地理緯度較我國華東地區高,喜陰涼的黃山梅更易在日本的平原地區移栽成活。因此,也可嘗試把部分黃山梅移栽到植物園中並營造類似生境摸索適合其生存的最適條件,為黃山梅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保障。另外,遷地保護要注意取樣策略,由於黃山梅居群間雖存在分化,但所占比例明顯低於居群內的變異水平,因而為了捕獲儘量高的遺傳多樣性,建議遵循少取群體、群體內多取樣的基本原則。遷地途徑可通過收集種子、冬季移栽根狀莖、春季移栽幼苗進行。

4、利用組織快繁技術摸索適合黃山梅的快繁體系,成功移栽後使其再回歸自然群體,同時這也可為其遷地保護以及開發利用提供技術保證。

5、截止到2005年,對其致危過程和致瀕機制尚未能完全清楚。因此,應運用多學科手段加強對其地理起源和生物學特性,特別是繁育特性的深入研究,從而揭示其瀕危機制並制定相應的科學保護策略以保護黃山梅這一重要的瀕危物種。

視頻

美景如畫!安徽黃山宮粉梅金縷梅進入最佳觀賞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