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强
黄少强(1901年-1942年),名宜仕,以字行。广东南海官窑小江村人,高剑父弟子,为岭南派画家[1]。
黄少强 | |
---|---|
出生 |
1901年 广东南海官窑小江村 |
逝世 | 1942年(40-41歲)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画家 |
知名于 | 写民间人物画自具一格,题材大多是反映社会底层的人。 |
知名作品 | 《江上琵琶图》 |
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画系主任。代表作有《江上琵琶图》轴等。他在二三十年代以写民间人物画而自具一格。由于他所处的年代是中国最动荡不安的时代,因此他的作品有强烈的倾向性,题材大多是反映社会底层的工人、农民、苦力、小贩、盲人、乞丐等。太平洋战事发生,由香港回故乡,贫病交侵,途中为土匪所掳,病势转剧。嗣病殁故乡,年未五十。[2]
目录
谱写民间疾苦
由于受母亲孔氏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学画。民国 8 年(巧巧)在广州进人博文美术学校研习西画。翌年人上海审美书馆师事高奇峰,后又师事刘海粟与高剑父。但他的画风不因袭师承,却另辟蹊径,以民间画自树一帜。民国 15 年(巧^ ^ )以后,黄 每年均举行一次个人作品展览。他的独特画风却是在民国 17 年形成。在这几年间,他创作了《萧萧墓门》、《飘零的彝叶》、《客道肖像生死情》、《尘榻空留》、《役役农家妇》等作品,形成了"谱家国哀愁、写民间疾苦"的鲜明的独特的风格[3]。黄少强是一位具有强烈平民意识的画家,他一直坚持“到民间去”的创作思想,经常深入市井小巷,获取创作素材。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现实意味, 30 年代他创作的《打石工图》、《观澜街上》、《挑夫》等都是当时佛山市社会的真实写照。抗战爆发,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艺术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4]。
黄少强短暂的一生中,数次遭遇至亲的生离与死别,承受了无以名状的精神打击。尽管如此,家族悲剧并没有让他沉湎于忧郁,他创作的以亲情为主题的「苦画」与「苦咏」,感人至深。以骨肉亲情为底色的情感源头,取材于民间疾苦,因之人物画较多。
他声称“到民间去,百折不回”、“谱家国之哀愁,写民间之疾苦~”因此在黄少强的作品中,较抒情的人物画是很少见到的。
主要画作有二十年代的《穷途自赏》、《萧萧墓门》、《哀弦》、《洪水流民图》,抗战时期的《危崖累马》、《魂梦都教急戍边》、《纵眼江山千古泪》等等
参考文献
- ↑ 岭南画派研究.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 ↑ 黄少强--艺搜拍品搜索--中国艺搜. [2019-03-20].
- ↑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广东省志: 人物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 ↑ 黄宗贤. 抗日战争美术图史.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356-2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