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義
黃宗羲(HuangZongYi),(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漢族,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 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學者稱梨洲先生。代表著作是《明夷待訪錄》。
黃宗義 | |
---|---|
出生 | 1610年 |
國籍 | 明末 |
別名 | 字太沖 號南雷 |
知名作品 |
|
目錄
生平簡介
他的父親叫黃尊素,是晚明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在東林黨和閹黨的斗爭中,1626年年初,黃尊素被誣告貪污,抓捕至京師,隨後被拷打至死,年僅43歲。由於家世的關系,黃宗羲很早就開始捲入晚明殘酷的政治斗爭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長起來的。 父親的被殺,使得少年黃宗羲痛不欲生。內心充滿了憤怒,一心想報仇雪恨。兩年後,新登基的崇禎皇帝清除了魏忠賢等閹黨,開始為被害的東林黨平反。黃宗羲聞訊後,立刻進京訟冤。擊殺獄卒,哭祭於詔獄中門,浩氣震動內外,崇禎帝嘆稱其為「忠臣孤子」。特意下旨追封黃尊素為太僕寺卿。
時人稱之為「遊俠」
明王朝覆滅後,黃宗羲所從事的抗清鬥爭,這段時間他四處奔走,居無定處,時人稱之為「遊俠」。明王朝垮台後,黃宗羲和他的兩個弟弟率家鄉子弟百餘人參加了魯王部屬熊雨殷、孫碩膚組織的起義部隊,從此開始了他的八年抗清鬥爭。熊、孫率部劃江而守,不久為清兵所破,導致「浙河兵潰」,義軍遭到重大挫折。黃宗羲率殘兵五百人,退守四明山,繼續同清軍周旋。直到南明政權覆亡,黃宗羲才轉向著作和講學。
認為「國可滅,史不可滅」
從五十四歲一直延續到七十歲,創建了赫赫有名的浙東學派,一反學術文化界流行的空談學風,主張「經世致用」,培養出了一大批在經學、史學、文學,以及天文、地理、六書、九章等領域的大學者。 黃宗羲為學領域極廣,成就宏富,於經史百家及天文、算術、樂律、釋道無不涉獵,而史學造詣尤深,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議必諮之」 。他身歷明清更迭之際,認為「國可滅,史不可滅」。他論史注重史法,強調徵實可信。在哲學上,認為氣為本,無氣則無理,理為氣之理,但又認為「心即氣」,「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從「民本」的立場深刻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提出君為天下之大害,不如無君,主張廢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萬民的「天下之法」。他還提出以學校為議政機構的設想。他精於曆法、地理、數學以及版本目錄之學,並將其所得運用於治史實踐、辨析史事真偽、訂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見,影響及於整個清代。
死不忘國難,堅守氣節
黃宗羲晚年堅持民族氣節,過著與清政府不合作的遺民生活。他規定的遺民操守是:「絕對不當清朝的官。」他對明朝的滅亡,懷著沉痛的心情。他在《臥病旬日未已間書所憶》中寫道:
好友多從忠節傳,人情不盡絕交將。 於今屈指幾回死,未死猶然被病眠。 這首詩體現了他懷念抗清死難摯友的悲憤的心情。 黃宗羲臨終之前的一個冬天,他深感自己的身體一天天瘦弱,就在他父親墳墓旁挖一穴,穴中僅置一石床,不要棺槨,囑咐他兒子在他死後,就陳屍其上,為的是“身遭國難,期於速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夜,黃宗羲在房裡讀書時,偶感風寒,病了幾天之後,就懷著亡國的隱痛,離開了人間。他至死不忘國難,堅守氣節。 他的劃時代的反帝制光輝著作《明夷待訪錄》,寫於他54歲時。他博通經史、地理、天文、曆法、文學、音律,是一位學識全面而淵博的學者。[1]
著作
黃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學、經學、地理、律曆、數學、詩文雜著為類,多至50餘種,300多卷,其中最為重要的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葬製或問》、《破邪論》、《思舊錄》、《易學像數論》、《明文海》、《行朝錄》、《今水經》、《大統歷推法》、《四明山志》等。黃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編定《南雷文案》,又刪訂為《南雷文定》、《文約》。 藏書史料有《天一閣藏書記》、《傳是樓藏書記》等。
黃宗羲的啟蒙思想完全沒有外來思想的影響,空前絕後,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並與顧炎武、王夫之、方以智並稱為清初四大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