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兔尾鼠

黄兔尾鼠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黄兔尾鼠(学名:Eolagurus luteus),是仓鼠科、兔尾鼠属的动物。黄兔尾鼠外形粗硕,个体大,尾较短,耳小,四肢短,爪粗,但不长,背毛夏皮沙灰色,冬皮沙黄,腹毛淡黄。黄兔尾鼠昼间活动,群居,不冬眠,以植物为食,一年产仔3-4窝,每窝产仔平均7只,主要栖息在丘陵及荒漠草原,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黄兔尾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目录

简介

黄兔尾鼠外形粗硕,外貌似旅鼠。个体大,体长128(100-145)mm,比其他两种兔尾鼠大。尾较短,尾长短于后足长,占后足的89%,占体长的12%。耳小,耳长仅4mm。外耳壳发育正常,但隐藏在毛被中。四肢短。前脚掌及疏部有浓密的毛。爪粗,并不长。前脚爪短,短于脚趾长。拇指短小,足掌宽大。后足长为18(17-21)mm,后足有跖垫5个。乳头8个。黄兔尾鼠背毛夏皮沙灰色,冬皮沙黄。脊背中央没有黑色条纹。体侧及两颊色浅,为鲜艳的黄色。腹毛淡黄。脚背面与底面均为黄色。黄兔尾鼠头骨较粗硕,棱角鲜明。眶后部鳞突如顶子状。颅全长31.6(29.2-33.2)mm,但颧宽却达20(18.6-21.0)mm,后头宽为18.2(16.8-19.4)mm,整个头骨的轮廓短而宽。鼻骨短。额部和顶部略隆起。眶上嵴明显,左右两侧的眶上嵴平行,眶间纵沟较深。颞嵴明显,向后经顶间骨侧缘与人字嵴联接。顶间骨左右横宽仅稍大于其前后纵长,整个顶间骨轮廓近似方形或梯形,其上缘中央有个小尖突。顶间骨出现个体变异是由于顶间骨是由几块骨块愈合而成,随年龄增长逐渐愈合,但这个愈合过程较长,于是出现年龄个体变异,最后逐渐愈合成一个整体。门齿孔窄而细长。腭骨表面具两条纵沟,腭骨后缘有典型似田鼠属的骨桥。听泡虽大,但其下缘仅达枕踝,却未超出枕踝,乳突向外达侧枕骨的边缘,却未突出侧枕骨的外缘

评价

黄兔尾鼠臼齿没有齿根,终生生长。第1上臼齿的顶端有一个菱形的横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两个,外侧两个。此臼齿内侧形成3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2上臼齿的顶端有一个倒置三角形的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有一个,外侧有两个。此臼齿内侧形成2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3上臼齿的顶端也有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两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有一个,外侧有一个。最下端有一个长的坠形齿环,其外侧上部有一个小突角。此臼齿内侧形成2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1下臼齿的后端有一个左右横宽,前后纵短,横置的三角形齿环,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有三个,外侧有两个。顶端有一个斜置矩形的前叶齿环。此臼齿外侧有4个突角,内侧有5个突角。两个突角间的凹角既宽又深,凹角口敞开,折皱里面没有白垩质填充。第2下臼齿的后端也有一个左右横宽,前后纵短的横位三角形,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两个,外侧两个。此臼齿内侧形成3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两个突角间的凹角既宽又深,凹角的口敞开,折皱里面没有白垩质填充。第3下臼齿的后端有一个斜置的矩形齿叶,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两个,外侧两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两个突角间的凹角既宽又深,凹角口敞开,折皱里面没有白垩质填充。[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