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麻陽苗族自治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唐武德三年(620),廢戍置縣,以麻陽為縣名。1988年10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麻陽縣,設麻陽苗族自治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邊陲、湘西南部、懷化市西北部,雪峰山與武陵山脈之間,疆域在北緯27°32′02″-28°01′46″,東經109°24′43″-110°06′22″,總面積1568.19平方公里。麻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生態環境良好,山川鍾靈毓秀。麻陽境內三面環山,錦江河貫穿全境,奇特的地質地貌和豐富的水資源,形成了天然的「磁化場」和「淨化池」

麻陽是全國 5 個單一苗族自治縣之一、新中國首任鐵道部長滕代遠同志的故鄉,是「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冰糖橙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美養生棲居地」 「柑桔有機肥替代化肥全國示範縣」。[1]

目錄

建制沿革

麻陽歷史悠久,火車站一帶出土大量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證實,遠古時代,即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屬地。

秦為黔中郡地。

漢為武陵郡地。

南朝陳天嘉三年(562),朝廷平「蠻」,鎮壓少數民族,在麻口(高村東23.5公里的太平溪與錦江交匯處)屯兵置戍。麻口俗稱麻潭,又因戍址位於錦江水北,故名麻陽戍。

唐武德三年(620),廢戍置縣,以麻陽為縣名,隸辰州。

宋代,改隸沅州,元、明、清因之。

民國時期,1936年隸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8年12月,隸第四行政專員公署;1940年2月,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後,麻陽縣隸屬沅陵專署。1952年8月改隸芷江專署。12月芷江專署改稱黔陽專署,麻陽隸黔陽專署。1981年6月隸懷化行政公署,1988年10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麻陽縣,設麻陽苗族自治縣,行政區劃與隸屬關係不變。1997年,隨地改市而屬懷化市,並沿用至今。

行政區劃

1996年,麻陽苗族自治縣轄6鎮18鄉:高村鎮錦和鎮岩門鎮江口墟鎮蘭里鎮呂家坪鎮;拖沖鄉、堯市鄉、文昌閣鄉、長潭鄉、郭公坪鄉、譚家寨鄉、石羊哨鄉、舒家村鄉、大橋江鄉、隆家堡鄉、板栗樹鄉、和平溪鄉、黃雙鄉、高村鄉、蘭村鄉、栗坪鄉、谷達坡鄉、綠溪口鄉。

2015年11月25日,省民政廳(湘民行發79號)批覆同意:綠溪口鄉、栗坪鄉、谷達坡鄉、高村鎮成建制合併設立高村鎮。長潭鄉、錦和鎮成建制合併設立錦和鎮。拖沖鄉、堯市鄉成建制合併設立堯市鎮。調整後,全縣轄7個鎮、11個鄉:高村鎮、錦和鎮、江口墟鎮、岩門鎮、蘭里鎮、呂家坪鎮、堯市鎮、郭公坪鄉、文昌閣鄉、大橋江鄉、舒家村鄉、隆家堡鄉、譚家寨鄉、石羊哨鄉、板栗樹鄉、蘭村鄉、和坪溪鄉、黃桑鄉。[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麻陽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邊陲、湘西南部、懷化市西北部,雪峰山與武陵山脈之間,疆域在北緯27°32′02″-28°01′46″,東經109°24′43″-110°06′22″。東起呂家坪鎮荒田沖,西止郭公坪鄉半坡田的跑馬山,長66公里;南起江口圩鎮老坪山,北止谷達坡鄉大龍沖,寬55公里,總面積1568.19平方公里。東連辰溪、南接芷江懷化、西與貴州銅仁毗鄰、北與湘西自治州鳳凰縣、瀘溪縣接壤、是貴州高原走向江南丘陵的交通要衝。古有武陵碼頭、湘西門戶、苗疆前哨之稱。麻陽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比較明顯。枝柳和渝懷兩條鐵路主幹線途經境內,209國道、308省道和即將竣工的「包茂」高速公路交匯於縣城。

地勢地貌

麻陽境內南北西三面群山屏列、地勢較高,中部較低,朝東傾斜開口,呈筲箕狀。海拔最高1405米(西晃山),最低130米。以丘陵為主,平、崗、山原兼有。平原分布於錦江及其支流沿岸,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系縣內主要產糧區;丘陵分布較廣,縱橫交錯於各鄉鎮之間,層層梯田,柑桔遍野;崗地分布於平原與丘陵的交接地帶,分割零亂,呈饅頭狀,是經濟作物主體地帶;山原分布於南、西、北三面邊緣,峰巒起伏,林木茂密。

氣候環境

麻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始於3月11日,止於5月20日,71天左右。夏季,始於5月21日,止於9月28日,131天左右。秋季,始於9月29日,止於11月24日,57天左右。冬季,始於11月25日,止於3月10日,106天左右。年平均氣溫17.3℃。7月最熱,為24.6-33.0℃,1月最冷,為2.9-8.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56.7mm,年平均日照時數1334.9小時,無霜期255天,非常適宜於動、植物生長。

麻陽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旱、水、風、雹、冰凍、寒潮、寒露風等災害。旱、水災害較多。由於麻陽是湖南的少雨區,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暴雨過於集中,乾旱是主要災害,幾乎每年都有。水災,包括洪災或澇災(多同時發生),為次自然災害。[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麻陽總面積為1568.19平方公里,折合2306617畝。其中耕地308336畝,包括水田253634畝(法定為222569畝),旱土54702畝(法定為38773畝);山地1521732畝(包括林地和疏林地789079畝,荒山732653畝);水面178700畝;其它房屋道路297849畝,是一個「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莊園」的縣。

耕地分布,在錦江及其南北兩側支流沿岸,為坪田畈田區,多為肥紫泥、油沙泥、黑黃泥、肥紅黃泥、肥黃紫泥及部分河沙泥菜園土等一級地,呈葉脈狀,有96126畝,占33.59%,是糧、油、菜、果主產區。在東、北部的黃雙、呂家坪、和平溪、蘭里、板栗樹、谷達坡、栗坪、石羊哨、譚家寨等地,為緩坡丘陵壠田旁田區,多為二級地,共有100336.5畝,占35.06%,是單季早稻和中稻產區。在西南部的郭公坪、拖沖、堯市、大橋江、江口圩等地,為山地坡田畈田區,有87302.1畝,占30.76%。坡田比重大,且相對分散,但人均耕地較多,是商品糧產區。旱土,一般分布在丘陵腰部和頂部,主要種植柑桔、花生、曬煙、紅薯等。

水資源

山為水之源。麻陽曆有「松柏參天無盡頭,山高水清常年流」之稱。境內有大小溪河287條,流域面積1500多平方公里,全長__公里。各溪河都匯入錦江。錦江橫貫東西,流經13個鄉鎮,至辰谿縣城注入沅水,境內長126公里。全縣地表水徑流量多年平均為52.2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09061萬千瓦。可開發量達65897萬千瓦,占河流理論蘊藏量的60.42%。80年代,縣政府編制錦江梯級開發規劃,規劃分8級:銅信溪、錦和、舒家村、江口、馬頸坳、高村、江坪、鵝公頸(後改為曉灘),總裝機容量8.545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4.1108億千瓦時。到2005年,已建成錦和、馬頸坳水電站,裝機容量2.315萬千瓦,在建的有錦江、銅信溪、江口等;另有其它河流開發建成水電站19處,裝機64820千瓦,全縣總裝機容量已達87970千瓦,年發電量3億千瓦時。

野生動植物資源

山地野生動植物廣布,樹種有91科、533種,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雲山伯樂、銀杏、香果樹、核桃、檫木、楨楠等28種;屬湖南省重點保護的5種:黃心夜合、黃稠、山核桃、少葉黃杞、楸樹。中藥材有82科550種。野生動物有8科29種。

礦產資源

麻陽地下礦藏種類少,規模不大。至2005年,已發現17種:銅、鉛、鋅、汞、金、銀、含鉀岩石、釩、鐵、磷、鉑族金屬、稀土、重晶石、冰洲石、電石灰岩、石煤和地熱泉。已知礦產地40處,小型礦12處,余為礦點。已探明的儲量:銅11萬噸(其中保存5.38萬噸),銀23.43噸,五氧化二釩0.72萬噸,電石灰岩20.3萬噸。據2002年資料估算,麻陽各類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在100億元以上,人均約2.68萬元,地均637.8萬元/平方公里。[4]

區域人口

人口

2017年末,全縣總戶數為125762戶,總人口397649人,其中:鄉村人口330996人,城鎮人口66653人。男性人口208789人,女性人口188860人,性別比例為111:100。全縣少數民族人口378046人(其中苗族375868人)占總人口的95%。全年出生人口4915人,出生率為12.36‰,死亡人口2443人,死亡率為6.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22‰。2017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5.5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達到13.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7.43%,比上年提高2.32個百分點。

民族

麻陽世代居住着苗、漢、土家、侗、瑤等兄弟民族,其中以苗族為主。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先民在遠古時期,曾居住黃河流域,其首領蚩尤領導的部落聯盟和黃帝領導的部落聯盟經過涿鹿之戰,被戰敗後,被迫遷移江淮,逐漸流入洞庭彭蠡區域。秦漢時期,大部苗族由於戰爭遷居湘、鄂、川、黔毗連地區的武陵郡。苗族先民開始定居麻陽。元明清初,麻陽苗民又開始大量向貴州省江口縣、松桃縣和重慶市秀山縣以及湖南省湘西鳳凰縣臘爾山地區遷移。部分留下來的苗民,在與漢族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中,逐漸實現融合,人們普遍使用漢語,風俗基本相通,使麻陽成為「熟苗」區。歷史上,麻陽苗族分布較廣,南北朝時,苗人自稱「歹熊」、「歹鬻」,也稱「仡僖」,「仡卡」,居錦江、堯里河沿岸。陳天嘉三年(562),頻往背離錦江、堯里河水的非流域散遷,「依山而居,聚戶為寨」、「好五色衣,織績木皮,染草以成」。宋到明代,相繼有滕、段、滿、劉、田、張、陳、李、鄭、王、周、曾、莫、歐、譚、胡、楊、唐、傅、孫等姓遷入,與「歹熊」、「歹鬻」之後裔的吳、龍、廖、石、麻、文、龔、蒲、向、舒、皮、馬、曹等苗姓通婚,瓜瓞綿綿,苗疆拓展。當時,麻陽苗寨25個,較大的17個,即張家堡、龍旺、牛天、板車、銅信溪、曹家、田家沖、龍頭壠、橫土、新田、新風坳、羊角、中寨、楊家、譚家、龍坪、壟頭苗寨。清光緒年間,苗寨174個,苗人分布廣。1987年,恢復、登記民族成份,苗族人口157435,占全縣總人口的51.3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苗族人口26343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4.3%,遍布全縣各鄉鎮村寨。2007年,全縣苗族人口29.6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8.8%。[5]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歷史上,麻陽開發較早。西周時期,即有人在九曲灣大規模地開採銅礦,後為楚國四大銅礦之一,其遺址猶存。春秋時期,境內盛產苞茅,風靡九州,《左傳》載:"茅貢不入,無以縮酒";麻陽舊志亦有"楚不輸茅貢,齊征之"記載。然而,自西漢以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階級壓迫與剝削、種族歧視與奴役,加之頻繁的兵禍、匪患、災荒又不斷地造成巨大災害,人民生活十分貧困。直到1949年,麻陽仍是一個地瘠民窮、交通閉塞、工農業落後的三等小縣。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麻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人民清匪反霸、鎮壓反革命,進行土地改革,支持抗美援朝,鞏固新政權,解放生產力,經濟逐步恢復。1953年貫徹執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逐步實行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國營工業、商業和集體企業,組織農民興修水利,改善生產條件,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各項事業長足發展。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1789萬元,糧食總產量達60720噸,分別比1952年增長34.6%、21.59%。

1958年,由於掀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大煉鋼鐵,大修水利,大辦公共食堂,實行供給制,加上連續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大滑坡。1961年糧食產量29183噸,比1957年減少51.04%,市場物資匱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人口出現"負增長"。1962年,縣委採取一系列調整措施,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至1965年,麻陽縣糧食總產量達64562噸,比1961年增長121.23%,年均增長30.31%;工農業總產值2528萬元,比1961年增長52.1%,年均增長13.03%。

1966-1976年,麻陽遭遇十年"文革"浩劫。期間,境內幹部群眾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生產和工作,興修水利,大搞農業基本建設,發展社隊企業,先後修建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101座、山塘6200口,特別是為"三線"建設服務,修建水電站3座,裝機容量9270千瓦;修建公路5條,長162公里;興辦氮肥、電機、機磚、陶瓷、銅礦、汽車修配等企業。1976年,麻陽縣糧食總產量85162噸,比1965年增長31.92%,年均增3.55%;工農業總產值4757萬元,比1965年增長88.17%,年均增長9.8%。

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56億元,同比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7.70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36.71億元,增長10.6%。產業結構為由上年的23.91:31.60:44.49調整為22.53:30.39:47.08,;按年均常住人口35.28萬人計算,全縣人均GDP為22101元,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人均GDP達17519元,增長6.8%。

2017年,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11.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90億元,同比增長-2.79%;財政總支出27.8億元,同比增長14.9%。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42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農業19.74億元,增長6.5%,林業0.58億元,增長0.1%,牧業6.3億元,增長0.1%,漁業0.8億元,增長5.6%。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7.49億元,增長4%,其中:農業13.92億元,增長6.2%,林業0.55億元,增長0.1%,牧業2.6億元,增長0.2%,漁業0.42億元,增長5%。

2017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1.88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0.22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6千公頃。主要農產品產量有:糧食總產量達到11.40萬噸,油料總產量1.68萬噸,蔬菜總產量10.43萬噸,瓜果總產量54.4萬噸,其中柑桔47.8萬噸,豬肉產量1.54萬噸,水產品產量0.57萬噸;全年牲豬出欄20.2萬頭,山羊出欄4.42萬隻,家禽出籠380萬羽。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79億元,同比增長7.4%。

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有:發電量30377萬千瓦時,下降6.9%,飲料酒9430千升,增長52%,銅精礦15831噸,增長21%,碳素鋼27020噸,下降9%,鐵合金95264噸,增長21%,商品混凝土74.79萬立方米,同比增長27%,工業硅66114噸,同比增長25%。

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55億元,同比增長24.6%,產銷率達98.4%,實現利稅總額3.3億元,同比增長4.8%。

2017年全縣資質建築企業5個,實現總產值7.25億元,同比增長26.7%,實現增加值3.18億元,同比增長11.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8.3萬平方米,增長9.7%。

第三產業

2017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98億元,比上年增長10.6%,按消費地域分:其中城鎮24.63億元,增長11.36%,鄉村6.35億元,增長7.53%;按消費行業類型分:其中批發業3.67億元,增長11.57%,零售業23.12億元,增長10.06%,住宿業0.56億元,增長15.17%,餐飲業3.63億元,增長11.99%。

2017年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4億元,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22萬戶,本地移動電話用戶19.34萬戶,互聯網用戶4.52萬戶。

2017年,全年全縣旅遊景點有12個,接待旅遊人次共達103.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9%,其中入境90人次。全年實現旅遊收入16456萬元,比上年增長16.8%,其中:鄉村旅遊72.1萬人次,旅遊收入11536萬元。[6]

社會事業

科技發展

1979~2005年,麻陽縣成立科學技術學(協)會9個,會員總數210人。科學技術隊伍不斷壯大,2005年,麻陽縣共有科技人員980人,占麻陽縣在業人口的1%。25年來,麻陽縣有5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省、市各類科技獎,其中獲國家獎勵3項,獲省獎勵有11項,獲市(地)獎勵有38項。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由1989年的30%上升至45%。

2017年,全縣共申請專利73件,其中:發明專利31件。授權專利22件,其中:發明專利4件。

教育事業

1979年後,麻陽教育開始撥亂反正,批判"讀書無用論",調整中小學布局,逐步改革管理體制、辦學體制,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1988年,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通過省驗收達標。1990~2004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9334.4萬元,擴建新校舍182653平方米,改造危房104691平方米,引進和添置大量現代化教學設備。到2000年,掃除青少年文盲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通過省、市驗收達標。2005年,麻陽縣有完全中學2所,初中24所,職業中學2所,小學239所,幼兒園66所,在校中小學生52889人,人園幼兒3953人。擁有教職工4946人,其中高級教師218人,中級教師1276人。小學入學率100%,鞏固率99%、升學率100%。1977-2005年,共向全國各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6300餘人,其中體育人才85人。特級教師傅嘉長於2004年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

2017年末全縣有中等專業(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1778人,專任教師101人。普通中學24所,在校學生17199人,專任教師1222人。普通小學133所,在校學生26686人,專任教師1321人。特教學校1所,在校學生101人,專任教師17人。幼兒園(含民辦)90所,入園兒童13631人,幼師66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升學率為90.3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93.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小學100%,初中99.07%。2017年全縣考入高等院校1451人(其中:本科392人,專科1061人),高考錄取率達到83.5%。

文化事業

1978-2005年,麻陽縣公開發表各類文學作品89件,藝術作品23件。特別是麻陽"農民畫"蜚聲國內外。1988年,麻陽縣被文化部命名"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至2005年,麻陽縣共舉辦29屆"農民畫展",展出作品2067件(次);參加全國性美展7次。聯合國教科組織出版麻陽畫鄉檯曆一冊;麻陽農民畫還先後在美、日、德、法、韓、匈牙利等20個國家和地區發表、展出作品80餘件。

2017年全縣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電影劇院2個,全縣文化市場經營單位140家。

醫療衛生

2017年末全縣各類醫療機構達到329個,其中:行政村衛生室266個,擁有床位2212張,每千人擁有衛生床位6.23張,衛生技術人員1947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48人。

體育事業

全縣有體育館1個,縣級健身廣場1個,2017年,全縣體育健兒參加市以上比賽獲獎牌數146塊,其中:金牌82塊,銀牌37枚、銅牌27枚。

人民生活

2017年,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1元,增長11.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342元,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0元,增長13.1%。城鄉居民人均總消費支出10432元,增長20.4%,其中:食品支出3860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415元,增長23.9%,農民人均消費支出6220元,增長15.0%。

社會保障

2017年,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404人,年末單位從業人員達到1.58萬人,其中在崗職工1.55萬人。全縣單位從業人員取得勞動報酬9.93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9.86億元,增長8.8%。

2017年末全縣職工基本養老參保人數達到2.0157萬人,職工參加醫療保險人數2.4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參保人數22.75萬人;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20.08萬人。

資源環境

2017年,全社會用電量65366萬千瓦時,增長6%。全縣規上工業能源消耗總量5.30萬噸標準煤,下降1.1%,其中,原煤消耗量3.84萬噸,電消耗量1.54億千瓦時。萬元GDP能耗0.519噸標準煤(2010價),比上年減少0.001噸標準煤。污水日處理能力1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100%,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94%。森林覆蓋率達到66.04%,安全飲用水普及率達到100%。[7]

歷史文化

民族風情

民族節日:麻陽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如春社節、吃新節、保冬節、盤瓠龍舟節、「七月半」、「三月三」等等,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我們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春社節,社日是春節後五十天左右,即三戊驚蟄五戊社。過節時,苗家姑娘從山上采來社蒿菜,拌糯米做成「社飯」。這種「社飯」香、糯、酥十分可口,獨具風味。吃新節,一般在農曆元月的第一個卯日,各種稻、黍、瓜、豆豐收在望,即將成熟時舉行,此感謝天地所給予的豐年。盤弧龍舟節,每年在農曆五月初五至十五舉行。龍舟下水時,都要隆重舉行參龍神祭盤瓠儀式,同時家家戶戶包粽子,吊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七月半」即中元節,麻陽人民稱「鬼節」,家家戶戶做桐葉粑粑,殺雞宰鵝,燒香化紙祭祖,十分隆重。

民族服飾:苗族服飾,絢麗多彩,式樣繁多。男裝,式樣簡單、樸素,一般為青、紫兩色,夏天上身穿白衣。一律滿襟衣,無領,由左壓右衽於右下腋。左胸上兩布扣,右腋下三個扣,衣袖短。褲子短大,分兩岔、長一尺七寸左右,加八寸左右褲頭。女子裝相極其華麗、精美,分少年便裝、青年盛裝、老年簡裝三類。少年便裝是滿襟衣,操襠褲,無鑲邊和繡花。老年簡裝只鑲花邊、彩布,無繡花。青年盛裝,衣為滿襟衣,長至下垂手指頭。無領,袖寬大達七八寸,前襟衣衽從左肩斜至右腋下,沿邊鑲一道花邊,再鑲縫一塊一寸五寬的已精繡花鳥蟲魚的彩色花帶,外鑲兩道彩色花邊。同時,苗族頭飾也十分講究,有銀籫、銀桐花、銀花髻夾,銀耳環,此外還有銀手圈、銀戒指等。整套苗族服飾穿好後,光彩照人,十分絢麗。

民族音樂:民族音樂主要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麻陽民歌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主要有號子歌、哭嫁歌、土地歌、喪堂歌、龍歌、春歌、酒歌、祭歌、童歌、山歌等等,一般都是原聲歌唱,不用器樂伴奏。麻陽山歌有獨唱、對唱、合唱三種形式,大多是即興之作,出口成章,一般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一二四句結尾押韻。喪堂歌,又稱孝歌,也較流行,歌手人數不限,一個領唱,眾人幫腔,除起歌、送歌按固定程序外,其餘均根據情況由歌手自編。民族樂器通常有蘆笙、嗩吶、簫笛、胡琴等。特別是嗩吶會吹的人比較多,他們代代相傳。嗩吶曲譜很多,經常能聽到的有報信譜、迎客譜、歡送譜等,多數以對齊奏,有時也可以獨奏或合奏。

民族舞蹈:麻陽民族舞蹈主要是花燈。「花燈」又稱「跳燈」、「擺燈」。玩燈時,由四五個成年人掌燈(又稱掌座),八到十二個青年表演,一半扮「賴花子(又稱山花臉)」、一半扮「燈姑娘」(又稱山姑娘)。表演形式多為二人(一旦一丑)轉式花扇舞。扇法變幻無窮,舞姿剛柔相兼,伴奏伴唱的音樂,多為苗鄉民間小調。除花燈外,還有龍燈舞、獅子舞、花棍押、板凳舞、跳金舞、蚌殼舞、彩龍船舞等。這些舞蹈動作大都是摹擬生產、生活、打仗的動作,滲透了苗鄉人民的思想感情。舞蹈戲劇方面,在麻陽苗鄉流行的有辰河戲、儺堂戲(灘勇戲)、陽戲等。其中最為盛行並具有獨特風格的是儺堂戲和陽戲。儺堂戲是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大型舞蹈戲劇,演員多為苗老司和民間藝人,演出時常「儺」(勇)、陽(戲)、花(燈)互相滲透,兼而月之,唱腔各異,劇目多達百餘個。

民族工藝:麻陽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有蠟染、剪紙、雕花、泥塑、桃花、刺繡、打花帶、打襪墊、繪畫、織彩帶等等,這些均受苗鄉人民喜愛,他們相學成風,相傳成俗。挑花刺繡是苗家婦女的拿手工藝,構圖多為生活所見,挑出的飛禽走獸、蟲草花木,栩栩如生,別具一格。自製土棉線,染以五色,織成各種花樣花帶,其中福壽、蝴蝶、波浪和欄杆圖案花帶絲是有名的代表作。現代民間繪畫(原稱農民畫)已有500多件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獲獎,其中28件精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13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泥塑雕刻,也負有勝名,特別是解放前泥塑藝人張秋潭知名度很高,著名文學大師沈從文在其《湘西行》一文中寫道:「麻陽人中,有一雙值得稱讚的手,在湘西近百年實無匹敵,乃塑像師張秋潭之雙手」。

民族風情:麻陽山清水秀,風光綺麗,民風樸厚,風情獨特。這裡有從荒蠻的遠古至今遺留下來的古風遺俗、巫風儺舞、宗教信仰、鄉俗禮儀、飲食起居、土著文化、民間藝術以及神奇的「長壽文化」等。這裡,獨一無二的盤瓠圖騰,定格獨一無二的五月盤瓠龍舟節,獨具特色的農民畫,演繹獨具特色的現代民間繪畫。保冬節深刻苗家人的記憶,山歌調唱響苗鄉的新奇,哭嫁歌深含苗家人的情意,花燈戲爛漫人們的童貞,儺堂戲表達人們的虔誠,打花帶瀰漫人們的幽情。另外還有建房習俗、婚娶禮儀、養殖習俗、日常生活禁忌習俗等,都無不烙印了苗鄉人們悠久的歷史,寄託了苗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民俗風情

麻陽盤瓠祭:尤其五月盤王節,以苗族始祖之一盤瓠作為紀念對象,依託世界罕見規模的盤瓠廟建築群,把神聖的廟堂祭祀轉化為生動活潑的民間娛樂活動,活動時間長,節會形式多樣,體現了苗族盤瓠文化精神實質;其紀念對象還有漢族馬援,文藝表演苗漢雜糅,蘊涵着少有的民族文化包容心理;麻陽境內四處分布的盤瓠廟建築群,刻寫了苗族辰水流域遷徙的歷史痕跡,《龍歌·根源歌》則是一部苗族盤瓠支系辰水遷徙史,世界罕見的保留完整的「龍犬」浮雕盤瓠圖騰徽記,揭示了苗族農耕生殖民族文化意識,是考證苗族歷史的寶貴資源;盤瓠龍船競渡、獅燈會定於農曆五月十五,與其他地區端午節相隔10天,有着吸引全國、甚至世界範圍的人們趕赴盤王節的獨特魅力,具備構建文化交流、經濟發展的和諧社會發展地域性平台的先天優勢。

麻陽花燈戲:傳自域外,始於盛唐,在吸收江南小調的柔美,麻陽山歌的直率、儺願歌的悲壯、苗歌的潑辣後,形成了優美、熱烈、歡快的獨特風格。麻陽花燈戲藝術風格兼融,形成了麻陽上山區、下山區花燈表演的風格差異。「跳花燈」,又稱「武花燈」。分布於麻陽上山區,多為大人唱大人跳,側重於舞蹈表演,動作跳躍性強,表演靈活,唱詞以愛情、社會生活為主,表現為快節奏的粗獷風格。下麻陽「擺花燈」,又稱「文花燈」。分布於麻陽下山區,多為小孩唱小孩跳,側重演唱,舞蹈動作柔和細膩,較為抒情,唱詞以唱古人、風俗生活、婚姻為主,表現為慢節奏的柔美風格。

光緒二十七年(1901),麻陽花燈藝人聶榜榜用陽戲《劉海砍樵》的套路,表演花燈曲目《癩蛤蟆拜年》,開倡了湘西花燈戲劇化創作先河,使麻陽花燈始有「燈戲」之稱。1949年後,麻陽花燈發展成為集歌、舞、樂於一體的綜合性戲曲藝術,表演時,或旦、丑等角色伴樂載歌載舞,或旦、丑舞蹈,樂隊伴樂伴唱,體現出歌、舞、樂三種藝術體裁的高度和諧統一。從1964年開始,麻陽花燈藝人大膽創新,在弘揚發展花燈歌舞藝術的同時,創作、移植了《喜迎親》、《貼畫》、《戰地黃花》、《沙家浜》等近百個花燈戲劇目。「麻陽花燈戲」逐漸發展定型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劇種之一,1990年被收錄於《湖南地方劇種志》中。2007年,麻陽花燈戲入選懷化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麻陽花燈戲入選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

名優特產

麻陽桃:麻陽農民原習慣於宅旁栽桃,美化環境,發展庭院經濟,其品種有本地毛桃、香桃、冬桃等,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大面積連片種植,目前全縣栽培面積為1.2萬畝,年總產量3000-4000噸,桃已成為我縣栽培面積較大,品種較多的一個時鮮落葉小水果,早熟品種有北京26、水蜜桃、早熟油桃等,中、遲熟品種有大久保、山東桃、萊山蜜桃、中華壽桃、頤紅蜜桃、黃桃等,大久保和山東桃栽培面積最大,約6000餘畝。每當桃子上市,交易市場車水馬龍,農民下午4、5點鐘採摘,第二天清晨4、5點進城上市,上午10點左右散市,通過火車、汽車外銷,麻陽桃占有懷化、吉首、張家界、長沙等周邊城市近一半的銷售市場。

麻陽小籽花生:花生又名落花生,具有較高的能量,又含有豐富的優良蛋白質,是一種很好的食品和油料作物。我縣花生栽培歷史悠久,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栽培面積最大,最高年份達4萬餘畝,良種花生高產栽培技術曾獲湖南省農業豐收獎二等獎。後因需輪作且水土流失嚴重,面積有所縮小,目前全縣常年栽培面積為2萬畝左右,年產量為1200-1500噸。郭公坪、和平溪、黃雙、錦和等鄉鎮為主產區。品種主要有珍珠豆型、本地小籽花生和普通型中籽花生,一般全生育期120-150天,我縣產的花生多在砂質壤土種植,果皮薄,子籽飽滿,每類種子兩粒,出仁率和含油量高,特別是小籽花生,含油量在52%左右,含蛋白質在30%左右,籽仁較小整齊如珍珠,種皮紅色,既適於榨油、炒食,又適於加工,「麻陽十八怪系列花生」產品就是以小籽花生為主要原料而加工生產的,麻陽小籽花生可榨成富含脂肪酸和維生素的優質食用油,長期食用可降低膽固醇、降壓和鎮咳祛痰,小籽花生仁含有大量的油分和蛋白質,不僅含熱能高,而且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以維生素E最多,維生素C、維生素B次之,花生仁除食用外,在醫藥上具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癢」等作用,現代醫學證明,花生籽仁、種皮、果殼、葉、莖、油均可人藥,小籽花生榨油後的餅粕,蛋白質高達50%左右,還含有7%的脂肪、24%碳水化合物,還含有較多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可製成食品。亦是優良的家畜飼料。

麻陽麻鴨:麻陽麻鴨,又叫麻陽雜交肉鴨,是通過雜交育成的良好肉用品種。該品種生產速度快,繁殖性能好,抗病能力強,既適應遊牧散養,又適宜規模化高密度舍飼圈養。成年公鴨體重3千克,母鴨2.75千克,肉用仔鴨7周齡體重2千克,料肉比2.9:1,種母鴨6個月開產,年平均產蛋250枚。麻陽雜交肉鴨在麻陽全縣均有飼養,中心產區為縣城周邊鄉鎮,全縣年飼養量達250萬羽,常年存籠種鴨3萬羽,現有孵化場20多個,年孵化能力600多萬羽。麻陽雜交肉鴨譽滿湘、黔、鄂、渝,產品遠銷中、西南地區。

麻陽冰糖橙:冰糖橙是20世紀60年代從普通甜橙實生變異中選出的地方良種,因其含糖量高而得名,俗稱冰糖泡或冰糖柑。我縣80年代中後期引進世界銀行貸款開始大面積發展,現栽面積已達6萬餘畝,年產量4萬餘噸,麻陽冰糖橙因果大少核,高糖優質曾得到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的高度評價,後經多年不斷地提純選優和高品質栽培研究,加上我縣特殊的地理、土壤、氣候、水質等自然條件,使「麻陽牌」冰糖橙外觀更艷麗,品質更優良,經農業部柑桔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為極優產品,在全國獨樹一幟。2001年獲湖南省第三屆農博會金獎。產品市場覆蓋面廣,銷往上海、廣州、昆明、武漢、北京和重慶等100多個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區,俄羅斯、蒙古、越南等國也有銷售,麻陽被「中國林業年鑑」譽為——中國冰糖橙之鄉。

麻陽獼猴桃:麻陽獼猴桃多屬野生藤本果樹,俗稱藤粒果,主產於西晃山、雄山、八斗山、雷打坡等山地,西晃山周邊產量最多,品質最好。全縣共有獼猴桃7000畝,其中野生資源5000餘畝,年產量100餘噸,均在海拔500米以上生長。栽培極少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屬純天然綠色果品,品種多為野生本地種為主,米良1、2號和翠玉、豐悅等品種也有少量栽培,分為軟毛、硬毛、無毛3類,果形有圓柱形、橢圓形、腰子形、球形之別,果肉有綠、淡綠、淡黃、黃肉紫心、綠肉黃心之分,味濃甜或酸甜,汁多有籽,香氣濃,肉質細嫩,無澀味,一般需貯藏軟熟後食用。貯藏常溫25℃左右。可貯藏20-30天。品質優良,野生種一般單果重70-90克,最高達120克,可溶性固形物14.0-15.8,維生素C930-1580mg/g,並富含鐵、磷、鈣、硒等微量元素。商品性強,營養豐富,號稱果中珍果,可鮮食,亦可制罐頭及果汁、果漿及果酒等。

麻陽刺葡萄:麻陽刺葡萄,屬東亞種群,主要分布於麻陽上山區,在麻陽的栽培史已有100多年,通過多年來不斷的選優,已形成適宜當地栽培且品質和產量都表現良好的本地品種。麻陽刺葡萄抗逆性強、豐產性好,一般畝產量2000公斤左右,高的可達4000-5000公斤。果穗圓錐形,果粒中等、圓形,皮紫黑色,延後採摘果粒面帶白霜、鮮嫩誘人。果肉品質上乘,汁濃味淳,甘甜鮮美。果肉含糖量在14%以上,高的可達18%,通過富硒栽培總糖量甚至高達25.8%。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每100克中維生素C含量達36毫克,每公斤含鉀908毫克、鐵1.28毫克、錳3.5毫克。刺葡萄對硒元素的利用和轉化功能強,通過補硒可使其果實硒含量由每公斤9.7微克增加到170微克,增幅達1752.8%,這樣就大大提升了麻陽刺葡萄的食用價值和品位。麻陽刺葡萄枝梢均帶刺,其名也因此而得,果實9月上中旬成熟,樹勢生長勢強、抗病蟲,適宜於陰涼山區栽培,以海拔500米左右為最宜。

錦江泉酒:湖南錦江泉酒廠始建於1956年,位於麻陽縣城東郊,這裡群山環抱,泉水潺潺,史上稱為五溪蠻地,是得天獨厚的佳釀之地。該廠占地面積40餘畝,年產60度大麯酒能力1000噸,產值2000萬元,銷售收入2500萬元,利稅1000萬元。主要產品有錦江泉系列酒和高檔精品錦江王酒等品種,是湖南省重點釀酒企業之一。錦江泉酒是在充分發揮苗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以優質高梁為原料,精選小麥制曲,用優質泉水釀製而成。其「酒液清亮、窖香濃郁、綿甜爽口、回味悠長」的獨特風格,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專家的好評。錦江泉酒1979年被評為湖南省四大地方名酒之一;自1980年起在全省歷屆大麯酒質量評比中均被評為省優質產品;1994年獲得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和第五屆亞太地區國際博覽會金獎;1996年被評為湖南省名牌和消費者最喜愛的湘酒;1997年「錦江泉」牌商標獲得湖南省著名商標。

苗子佬食品:位於中國長壽之鄉-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境內。苗家人公司專業致力於大湘西地區特產和少數民族民間特色產品的開發與銷售,秉承「自然賦予、精誠製作」生產理念打造產品。主要產品有:原生態柴熏老臘肉、臘雞、鴨、魚、灌腸等臘製品;蘿蔔、青菜、茄子、豆角萬菜等系列外婆菜;苗家糯米粑、桐葉粑粑、蒿菜粑粑、棕葉粑粑等長壽粑產品。企業實施「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重點開發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生產等項目。公司堅持「以人為本,誠實守信;科技創新、奉獻社會」的企業精神和「客戶至上、品牌經營、質量一流、誠信永久」的經營理念,引領湘西美味走向全國。企業時時處處把消費者健康權益放在心上,以過硬的質量、實在的價格、良好的信譽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及廣大消費者的一致信賴和讚譽,被第五屆全國傳統龍舟邀請賽列為參賽運動員指定產品,2010年8月獲「懷化市首屆旅遊產品博覽會金獎」,2010年被推薦為湖南省首屆旅遊商品展覽會指定參展產品,11月「苗子佬」油辣椒老臘肉被湖南省農博會評為金獎。產品熱銷北京、長沙、廣州等大中城市,並在湖北、廣西等省設立銷售總部。[9]

風景名勝

滕代遠紀念館及故居

滕代遠紀念館於1986年11月2日建成,為一座二層現代殿堂式磚混結構仿古建築。由鐵道部、省、市、縣籌資興建,占地6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82平方米,陳列面積500多平方米。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了館名。2004年11月2日,滕代遠誕辰100周年之際,全面維修裝飾,展覽全面調整改版,館容館貌煥然一新。館內陳列滕代遠同志各個革命時期的有關圖片、實物、文獻、書信等近400件文物以及中央等領導同志的題詞。全面展示了滕代遠同志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所奮鬥的艱辛歷程。通過陳列展覽,教育後人。現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紅色旅遊13530精品線路及工程,國家級3A旅遊景點。

滕代遠故居位於岩門鎮玳瑁坡村,故居為清代民居建築,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精品景點之一。2004年11月2日,滕代遠誕辰100周年對故居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對外開放。近2年來,已成功接待了中央、省、市有關領導和遊客2萬餘人次。目前,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挖掘紅色旅遊內涵正在規劃,全面完善故居紅色旅遊各項基礎建設,做大做強紅色旅遊文章,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清涼山森林公園

清涼山森林公園位於麻陽中心地域的譚家寨鄉境內,山上林海松濤有5000多畝,松林密布,山高林密,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涼爽,山頂有3平方公里的開闊地,山下三溪環山而流,有山有水,山清水秀。清涼山在300多年前就是出了名的名山,因山頂建了一寺院,香火興晴天則盛名於世。清涼山下太平頭村有天然奇洞,它生成在破碎了的岩層裂縫裡,洞裡高差150多米,上下幾十層之多,奇洞範圍延伸有12公里,洞裡還發現恐龍化石,植物化石。清涼山山秀,洞奇,石怪,水靈。山秀(原始次森林)有5000多畝林海松濤。洞奇,洞裡發現恐龍化石。石怪,洞內有100多處好看景點,洞外有形似龍、虎、獅的怪石,還有上千石樹群。水靈,恐龍洞裡神奇水吃了能祛病,延年益壽。游清涼山松青柏翠百鳥鳴幽谷,進太平頭洞奇石怪恐龍噴神泉。

郭公坪鄉九龍湖

九龍湖位於麻陽苗族自治縣郭公坪鄉境內,面積近萬畝,是發源於梵淨山的錦江河一段。九龍湖區青山綿延,林木繁茂,擁有最好的原生態次森林,鳥語花香,生態環境十分優良,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高達2萬個,屬「森林維生素」的天然氧吧。湖水晶瑩透澈,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水,庫灣幽深多姿,自然風光旖旎,小橋流水,生態野趣橫生。擎天柱、好漢坡、流紗瀑布、古村落民居等自然風光盡在湖區,為中國最美養生棲居地,是懷化、吉首、銅仁等地首選避暑度假勝地。

九龍湖盛產60多種淡水魚,魚以烹調為主,色、香、味俱佳,享譽省內外。湖區屬於雲貴高原起點,山高、水深、溫度低,九龍湖魚一般要3年才能上市,肉質鮮嫩,符合綠色有機食品的要求,系麻陽長壽魚品牌。來九龍湖不可不嘗九龍湖魚,九龍湖區是吃魚、賞魚、釣魚、購魚、休閒於一體的戶外旅遊景點和養生休閒勝地。在九龍湖品魚釣魚無疑是人生一大享受,不容錯過!

九龍湖的春季,鳥語花香,青山如黛,蔚藍的湖面一望無垠,湖水清波蕩漾,賞心悅目;夏天,正好是避暑最佳去處,山澗流紗飛瀑、山泉足浴健身、勇敢者探險、溯溪、登山遠眺觀景、喊山洗肺等休閒運動項目讓你神清氣爽,樂不思蜀;入秋以後,秋高氣爽,微風正好,放眼處,芭茅花在路邊隨風輕搖,楓葉在山麓似火在燃燒;九龍湖的冬季,湖水起霧,宛如仙境,此時遊玩可謂神清氣爽,勇敢者還可以體驗一把冬泳,享受一回人在畫中游的野趣。這裡,一年四季都是休閒養生的勝地。

蘭村鄉椒林村

椒林村位於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蘭村鄉西部,包茂高速公路隆家堡互通處,到縣城8公里,距懷化、鳳凰、吉首、銅仁半小時裡程,錦江河成S型貫穿整個村莊,河岸線6公里故又稱「長河人家」,瀑布氣勢磅礴,長河水清澈見底,花香四季,瓜果飄香。

椒林村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著名作家沈從文《長河》多描寫這裡,有神奇美麗的傳說《千年相約》,老司巫儺文化、敬河神、放河燈、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充滿了神奇與魅力,長河文化、花燈戲歷史悠久,五月十五過月半打蒿菜粑粑;七月十五過鬼節殺達子;十二月冰糖橙採摘節火爆嗨翻天。

椒林村的三百畝荷塘是夏季人們嚮往的地方,長180米,落差80多米的滾水大壩瀑布氣勢磅礴,夏季站在瀑布下面,浪花飛濺、神清氣爽,飄蕩在6公里錦江河遊船星星點點,瀑布下的巒灘浴場水清見底,楊樹林青石板路彎曲通幽,躺吊床、盪鞦韆、聽百蟬爭鳴,蛙聲一片。

椒林村特色美食有幸福農家的苗家土雞、長河舫的河魚、荷悅樓的稻草雞、三黑子酒店的麻陽鵝,都是地道的鄉土農家菜,味道獨特,紅豆杉酒店是休閒的絕美去處,天然氧吧。

在椒林村,淳樸的民風、絕味的美食、花燈戲、竹杆舞讓人流連忘返。

大橋江鄉豪俠坪村

豪俠坪村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麻陽縣大橋江鄉內,地理坐標:東經109°64′,北緯27°65′。村域面積0.5平方公里。目前豪俠坪村通過大堯公路與外界聯繫,距包茂高速公路20km,距渝懷鐵路錦和站18km,距麻陽縣城26公里。

豪俠坪村的歷史地名稱曹家坪,豪俠坪村始祖伯高公建立的一個聚族定居點,經多次續建而成,至清代中期時,發展至鼎盛。現存古建築群始建於清代乾隆庚寅年,至今保持着明清傳統建築的風貌。

村落建設選址呈現出典型的同姓村民聚居特徵,村落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最初村民選擇于山丘環繞的河流盆地內興建村落,村落依山而建,環水而居,地勢平坦,村內巷道、石板路四通八達。其選址特徵可概括為「面向東山獅子八水口、北靠南寧龍鳳正乾坤」之態,充分展現了傳統村落韻律,目前傳統村落基本保存。豪俠坪村背依青山,對面近處三面坡田層疊,遠處山巒環繞,山腳與田畈之間穿行潺潺溪水,山如屏障,水似玉帶,鳥瞰村落,環村五座青山形似蛟龍,起伏騰挪,風水行語曰「五龍竄槽」。

建築群占地0.5平方公里,整體上坐南朝北,磚木石混合結構,小青瓦屋面,現存老房屋46棟,巷道7條,最長的巷道有120米。[1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