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鹿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鹿草(Stemmacantha carthamoides(Willd.)Dittrich[Rhaponticum carthamoides(Willd.)IIjin])的根。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生于海拔2000~2700m的山坡草地、草甸,分布于新疆。味甘,性平,具有益气健脾、安神、健脑的功效,常用于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神经衰弱。

  • 中文学名鹿草
  • 拉丁学名Stemmacantha carthamoides(Willd.)Dittrich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桔梗目科菊科
  • 属漏芦属
  • 种鹿草分布区域新疆
  • 采收时间春、秋季
  • 用 量内服:3~10g
  • 毒 性无毒

入药部位

根。

性味

味甘,性平。

功效

益气健脾,安神,健脑。

主治

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神经衰弱。

目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制成酊剂。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80cm。根状茎粗厚。茎直立,不分枝,被稀疏的蛛丝毛,直径1cm。中下部茎叶较大,有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全形椭圆形、倒针形或披针形,长13~16cm,宽约7cm,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5~8对,披针形或长披针形,顶裂片较大,全部裂片边缘有锯齿;向上的叶及接头状花序下部的叶渐小,无柄,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羽状分裂;全部叶质地薄,两面绿色,两面沿脉有极稀疏的蛛丝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总苞半球形,直径5~6cm,总苞片通常12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附属物卵形、宽三角形或近菱形,长宽可达7mm,两面被稠密的白色长柔毛;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及线状披针形,不包括先端附属物长1.5~1.8cm,宽2~3mm,先端附属物长卵形,褐色,两面被稠密的白色长柔毛,长6~8mm,宽2~5mm;小花全部为两性,紫红色,花冠长2.5cm,细管部长1.4cm,花冠裂片长7mm,线形。瘦果,长椭圆形,长7mm,宽2mm,褐色,有4棱,棱间有明显的间肋;冠毛多层,向内层渐长,长达1.8cm,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短羽毛状。花果期7月。[1]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2700m的山坡草地、草甸。

参考来源

  1. 鹿草,認識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