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鹿亭乡中村村

鹿亭乡中村村位于余姚市鹿亭乡东南部,为宁波进入鹿亭乡的东大门,地处四明山山脉东麓,与鄞州区章水镇童皎村接壤,距余姚城区、宁波城区均约40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村730户,总人口1965人,党员64人,村民代表36人,村干部6人,全村有耕地930亩,茶山145亩,毛竹山4460亩,薪炭林和用材林4168亩,到2008年底有水煮笋厂一家,个体茶厂3家,茶场2个,入股电站一座,该村以有香炭土、沙质土,适宜毛竹生长,毛笋产量、浙贝、花卉为新指导产业。[1]

中文名称:中村村

行政区类别:村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电话区号:0574

邮政区码:315000

面 积:8.2平方公里

人 口:1965人

方 言: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余姚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火车站:余姚站,余姚北站(余慈站)

车牌代码:浙B

目录

村名由来

关于中村的命名,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该村距余姚、宁波、奉化三地距离均等,故曰中村;一说跟这里的两个大姓即龚和郑的平衡有关,据说龚姓居住在先,而郑姓人数居多,龚姓取名龚村而郑姓不愿意,于是两姓协商最终以中村命名,取中庸之意。《石潭龚氏宗谱》显然支持前一种说法。据龚氏宗谱记载,最初迁到此地的是龚氏家族,唐时石潭龚氏慕此地风水迁此建白云村,架白云木桥,因此地正好是四县三镇之中心———距鄞县、奉化、余姚、上虞各45公里,距鄞江、梁弄、陆埠三镇各20公里,故以“中村”为名,其后河南郑氏在南宋建炎年间迁入此地。

历史沿革

据《余姚县志》记载,唐初始置乡、里、都、保建制,余姚县域划为15个乡,现鹿亭乡属四明乡白云里;白云桥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其后屡有毁建,光绪庚寅年间重建为石桥。可见《石潭龚氏宗谱》基本可与《余姚县志》互证。中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初,考虑到晚明四明人沈明臣在其《四明山游记》中记载了大兰(现名大岚)山下乃“石坛龚氏居也”,基本可以推定,石潭龚氏在唐初由于家族扩大后因安置需要而部分迁至中村。从白云桥的年龄推算,中村已年逾千岁,不愧为古村了。

为何桥联把中村说成“云村”呢?《四明山志》对此做了注解,原来,这里便是谢遗尘对陆龟蒙说起的“过云”人家或称“云中”人家。晚唐时期,隐居四明山的高士谢遗尘曾到吴地,抛出四明山九题请吴中名士陆龟蒙作诗,其中的“过云”、“云南”、“云北”讲的便是杖锡山所在的“四明山心”一带。对此,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四《叙山》中记云:四明山,唐末有高士谢遗尘隐于此山之南雷,尝至吴中,谓陆龟蒙曰:“吾山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每天宇晴霁,望之如户牖,相传谓之石窗,故兹山名曰四明山。中有云二十里不绝,民皆家云之南北,每往来谓之‘过云’;有鹿亭,有樊榭,有潺湲洞,木实有青棂子,味极甘而坚不可卒破,有猿谓之‘鞠侯’”;于是龟蒙与友人皮日休各赋诗九篇传于世。

明代沈明臣在《四明山游记》中讲,“过云”也叫“云中”。号称“四明山心”的杖锡山屏风岩在鹿亭乡南面不远,因此,鹿亭乡一带便属于“云中”或“云北”,白云桥桥联上的“云村”由此而来,这与《余姚县志》和《石潭龚氏宗谱》关于白云村的记载不谋而合。

人文古迹

白云桥

中村有座白云桥,这是一座陡拱式单孔石桥,像一道飞跃的彩虹,古朴却不乏灵动,桥拱两端勒有楹联,桥西侧上联“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下联“邨(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桥东侧也有一副桥联,“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桥顶拱板外侧横镌“白云桥”三大字,右角镌有“光绪庚寅”四字。很显然,眼前所见的白云桥乃“光绪庚寅”年(即1890年)建成,是鄞县和余姚的界桥,如今是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晓鹿溪

白云桥下的小河叫晓鹿溪,跟鹿亭乡的得名一样,晓鹿溪的命名跟南梁名士孔祐有渊源。《四明山志》卷一记曰:“孔祐隐居此山……有鹿中矢,来投于祐,祐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祠宇之侧,陈永定中有赦建观,遂改祠宇为观,樊榭、鹿亭皆在大兰(今作大岚)。”《余姚光绪志》也记载:“孔祐隐居是山,有鹿中矢来投,祐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刘樊祠宇之侧,名曰鹿亭,乡名盖由于此。” 大溪之水系纳众流而成,其中一条便是白水,也叫紫溪。白水源自白水山,又名白山,在今梁弄镇南四公里,因汉代一白姓道士在此修炼而得名。山上有飞瀑,瀑布旁有一山洞叫潺湲洞,是后汉刘纲、樊云翘夫妇追随白公学道所居之所,刘樊二人日日采药炼丹,在白水中洗草药,把溪水染成了紫色,故称紫溪,又称洗药溪。

仙圣庙

晓鹿溪左岸白云桥上游50米左右便是仙圣庙。仙圣庙是中村的公庙,祀奉的主神是当地人口中的“大王”,“大王”到底是谁,当地没有人说得清。

仙圣庙是一座道观,院落式建筑分前后两进,都为五开间。居中端坐于正殿的是“大王”,参照风行于浙江省的其他大王庙和本地传统,推测“大王”应是“东岳大帝”;位列“大王”两侧的是四大龙王,他们和“大王”一起,默默地承载着当地百姓对于风调雨顺的期盼。被誉为“目前宁波市内年代最早、结构最优、建造技艺最精湛”的仙圣庙古戏台在天井正中,歇山飞檐,与前殿明间相连,戏台两侧各有看楼三间。戏台前部的石柱上镌有楹联,上联为“坎坎鼓,蹲蹲舞,千秋永歌圣德”,下联为“熙熙来,攘攘往,万民共被神恩”。

仙圣庙大约始建于南宋,在明代时重建。清康熙三年(1664年),仙圣庙又重建,历时5年始成。民间的传说则将其源头推到更早并直接将其与孔祐联系起来,并演绎出一则“白蛇与许仙”跟“董永与七仙女”的结合版爱情故事。故事中孔祐所救的白鹿后来化身为美丽的姑娘,令孔高士身不由己地爱上了她,终因人仙有别不能在人间长相厮守,导致孔祐在神志恍惚的状态下追逐白云深处的神鹿之时“飞升”,不知所终。后人为了纪念这段美丽的爱情传说,在孔祐升天处建桥建庙,即为白云桥仙圣庙。从此,这个地方也被称为鹿亭。

视频

宁波余姚鹿亭乡中村,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人山人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