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鹰爪莲
图片来自36O百科

鹰爪莲,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叶头风毛菊SaussureapeguensisC.B.Clarke的根及全草。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喘,湿热黄疸,痈肿,毒蛇咬伤。[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鹰爪莲
汉语拼音:yīng zhǎo lián
别名:多头风毛菊、蒿枝黑药、鸡冠参、小蓟草[峨山]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微寒。归肝、肾经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主治:常用于肺热咳喘,湿热黄疸,痈肿,毒蛇咬伤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鹰爪莲

别名:多头风毛菊、蒿枝黑药、鸡冠参、小蓟草[峨山]

来源

菊科鹰爪莲Saussurea heguensis C. B. Clarke [S. phyllocephala Coll. et Hemsl.],以全草、根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贵州

性味

甘、苦,微寒。

功能主治

滋补,清热,消炎,止血。主治肝炎,头昏,盗汗。

用法用量

内服0.5~1两。[2]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主治

肺热咳喘,湿热黄疸,痈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或根:味甘、苦,性微寒。有滋补、清热解毒、消炎止血的功效。用于肝炎、头昏、盗汗、产后体虚、水肿,外用于蛇咬伤。”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 1、治急性肺炎:鹰爪莲30g,燕麦灵15g,桔梗9g,枇杷叶15g,竹叶15g,甘草3g。水煎服。(云南《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
  • 2、治痈疽:鹰爪莲30g,皂角刺6g,重楼9g,毛山肖15g,一朵云3g。水煎服。(云南《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晾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叶头风毛菊。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基部直径7毫米,不分枝,密被褐色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下部茎叶无柄,基部耳状半抱茎,叶片全形长椭圆形,长8-15(30)厘米,宽5-8厘米,二回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一回侧裂片5-10对,二回裂片少数,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或偏斜三角形,大小不等,顶端有小尖头,边缘全缘或少锯齿,齿顶有小尖头;中部茎叶与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渐小;上部茎叶及头状花序下部的叶渐小,与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或羽状深裂或全裂;全部叶两面异色,上面干后褐色或黑褐色,粗糙,被褐色稠密的多细胞节毛,下面灰白色,被稠密的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上部并沿茎排列成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小花梗粗而短,被稠密褐色多细胞节毛。总苞钟状,直径1.5-2厘米;总苞片5层,外层长圆形,长9毫米,宽1.5毫米,上部绿色叶质扩大,被白色蛛丝状棉毛,顶端急尖,有软骨质小尖头,中层长三角形或长三角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宽1-1.5毫米,顶端急尖,有软骨质小尖头或无软骨质小尖头,上部外面被蛛丝状棉毛,内层线形,长8-10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急尖,边缘有短或长缘毛。小花紫色,长1.4厘米,细管部与檐部等长。瘦果褐色或黑褐色,长圆状,长4毫米,顶端有小冠,小冠边缘微齿不明显。冠毛1层,污白色,羽毛状,长1.1厘米。花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m左右山坡、山间草地。[3]

参考资料

  1.  鹰爪莲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鹰爪莲中药大全
  3.  鹰爪莲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