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鷸蚌相爭 劉向

鷸蚌相爭
圖片來自搜狐網

鷸蚌相爭此文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趙國攻打燕國。這個故事不僅體現了蘇代高超的外交智慧,也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在複雜的局勢中,應該以大局為重,避免因為短視和固執而陷入不必要的衝突;同時,也要警惕那些可能趁機收穫漁利的第三方勢力,防止自己成為「鷸蚌相爭」的犧牲品。

目錄

原文

劉向〔兩漢〕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

  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故事

  有一天,天氣很好,太陽照在大地上,一隻河蚌順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灘上,張開兩個蚌殼悠閒地曬着太陽。

  這時,一隻名鷸的水鳥從河邊飛過。鷸鳥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輕輕地走到河蚌旁邊,猛地伸着又長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殼內的蚌肉。

  河蚌反應也很快,鷸鳥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殼,緊緊夾住了鷸鳥的長嘴。

  鷸鳥急了,趕緊甩動長嘴,想甩開河蚌。可是河蚌夾得很緊,根本甩不開。它們各自用力搏鬥了一會兒,鷸鳥和河蚌誰也不肯相讓,就這樣僵持着。

  雙方爭吵起來。鷸鳥威脅河 蚌說:"你若不張開甲殼,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會被曬死在這裡的, 我看你能撐到什麼時候。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說: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您的嘴巴抽不出來,你就會在這裡餓死和憋死在這河灘上,

  就這樣,鷸鳥和河 蚌誰也不肯讓誰。時間一長,它們倆都累得筋疲力盡。

  正在這時,一個老漁夫從河灘打魚回家路過,就從沙灘上走過。看見鷸蚌相爭的情景,漁夫覺得很有趣。他悄悄地走上前去,沒有費多大力氣, 把兩個一起抓住,高興地拿走了。

寓意

  《鷸蚌相爭》講的是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

  做人要學會忍讓,否則兩敗俱傷只能讓第三方得利。

簡析

  《鷸蚌相爭》選自《戰國策·燕策》,此文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趙國攻打燕國。這個故事不僅體現了蘇代高超的外交智慧,也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在複雜的局勢中,應該以大局為重,避免因為短視和固執而陷入不必要的衝突;同時,也要警惕那些可能趁機收穫漁利的第三方勢力,防止自己成為「鷸蚌相爭」的犧牲品。

劉向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