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鸚鵡曲·赤壁懷古 馮子振

鸚鵡曲·赤壁懷古
圖片來自搜狐網

鸚鵡曲·赤壁懷古這首曲子寫了諸葛亮被劉備勸誘出南陽草廬,輔助其三分天下,卻忘記原來的出處,功成之後未能歸去;篇中感嘆英雄業績已被長江波濤淘洗一空,只是那些漁夫樵子還偶然談起。

目錄

原文

馮子振〔元代〕

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梁父。笑談間漢鼎三分,不記得南陽耕雨。嘆西風卷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徹如今話說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

譯文

諸葛亮曾親自以草屋為家,抱膝長吟,從容瀟灑,可惜早早被劉備騙出山來經營天下。

他談笑間輕而易舉地奠定了三分漢室的格局,卻忘了南陽在雨中耕作的舊日生涯。

那西風卷盡了歷史的風流繁華,往事隨着大江滾滾東去,怎不叫人感嘆嗟呀!

一直到現在,漁夫樵子還談起諸葛亮在赤壁大戰中的傳說和佳話,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種結局吧!

賞析

  發生於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人們登臨赤壁,無一例外地會緬想起這段往事。這場大戰是由東吳周瑜指揮而擊敗曹操的,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也還是在讚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間的三國故事流行,諸葛亮在大戰中的神機妙算和豐功偉績於是深入人心。

  這支散曲便以諸葛亮為代表對象。作品的上片,從諸葛亮南陽躬耕的出處說起,只在第三句憑着「笑談間」三字,隱隱點出了赤壁大戰的影子。「笑談間漢鼎三分」,簡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諸葛亮建功立業的從容和遊刃有餘的才幹。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陽煙雨」,可見詩人懷古的思緒,並不停留在赤壁戰場,而是進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層次。在詩人看來,諸葛亮為「漢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慘重代價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隱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償失,是上了劉備的當了。「賺出」二字,用語偏激,言下有無窮的惋惜之意。這種從懷古的本景宕開一層的寫法,顯示了詩人心緒的聯翩與感慨的深沉。

  〔幺〕篇用一個「嘆」字領起,揭開了詩人的感情世界。原來,他是在弔古,更是在傷今。以傷今的眼光弔古,怎能不為古人嘆惋。撲面來陣陣的西風,眼前是滔滔的長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時豪傑安在。只不過在漁夫樵子的閒談中傳說着罷了。結局如此,那麼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幹,建立功勳。還不如留在茅廬「抱膝」、「耕雨」好呢。這四句又只有「大江東去」四字同「赤壁懷古」隱隱關聯,其餘皆是脫羈的思緒。但前片着眼於歷史,〔幺〕篇着眼於現況;前片的首句是諸葛亮的出處,〔幺〕篇的末句則是他的「了處」。前後既對比,又呼應,合在一起,便是借懷古以抒發對現實的感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緬懷周瑜,這一支曲子緬懷諸葛亮,兩者的宣洩方式不同,從「懷古」拉回到現實人生的徑路卻是一致的。

創作背景

  三顧茅廬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所傳頌,諸葛亮對於蜀漢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讓世代的為人臣者淚灑衣襟。作者在憑弔古蹟、感懷歷史之時,對此另有看法,因此創作了此曲。

簡析

  這首曲子寫了諸葛亮被劉備勸誘出南陽草廬,輔助其三分天下,卻忘記原來的出處,功成之後未能歸去;篇中感嘆英雄業績已被長江波濤淘洗一空,只是那些漁夫樵子還偶然談起。全曲以善意的嘲諷統領,對於諸葛亮的智慧採取平視甚至俯視的態度,構思立意奇特而獨到,對歷史興亡和功業成敗表現出幻滅感和惋惜情緒。

馮子振

馮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縣人。自幼勤奮好學。元大德二年(1298)登進士及第,時年47歲,人謂「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待制,繼任承事郎,連任保寧(今四川境內)、彰德(今河南安陽)節度使。晚年歸鄉著述。世稱其「博洽經史,於書無所不記」,且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散曲最著。[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