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鸨科

中文学名: 鸨科
拉丁学名;Otididae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鹤形目
科: 鸨科

科是中型至大型的陆栖鸟类,最大者站立高度超过1 m,体重达10kg。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跖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1]

目录

外形特征

体色为隐蔽色,通常上体多为沙色、茶色和皮黄色,带有深褐色或黑色条纹、虫状纹或箭状纹;在开阔区生活的种类下体常为白色,在稠密植物丛中生活的种类常为黑色;头常为黑色或白色,多数种类有冠羽。

雄鸟颈部有黑色羽的鸨如小鸨(Tetrax te- trax),或下腹部有黑色羽的鸨如无冠鸨属(Lissotis )和非洲鸨属(Afrotis),羽色的两性异型现象最明显,否则仅为雄鸟的羽色较为鲜艳一些。大鸨属(Otis)、鹭鸨属(Ardeotis)、新鸨属(Neotis)、波斑鸨属(Chlamydotis)、无冠鸨属(Lissotis)和孟加拉鸨属(Houbaropsis) 的雄鸟,在繁殖季节长出纤细的蓬松状态的长胸羽,用以炫耀,其中波斑鸨(Chlamydotis undu-lata )雄鸟饰羽从颈部两侧垂到胸部,大鸨(Otis tarda) 雄鸟从颏和喉侧长出成束的灰色须状羽,波斑鸨平时隐蔽的冠羽在繁殖期显露。每年换羽1次,飞羽从内向外依次更换,有些种类的饰羽在非繁殖季节有第2次换羽。雏鸟为早成鸟,绒羽为淡皮黄至白色,有复杂的褐色条纹或斑点。

分布范围

全世界共有11属25种。分布在非洲的种类最多,有25种,少数向北、向东扩展到古北区西部、亚洲和澳大利亚。中国有3属3种,主要分布在新疆、东北、内蒙古,越冬时见于西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部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加那利群岛、西班牙、西撒哈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但、中亚、蒙古和我国境内。
中国在新疆、内蒙古及东北繁殖,在我国东部地区越冬。分布于新疆喀什、天山、北塔山、克拉玛依、青河、奇台、叶鲁番等地,内蒙古大部草原和荒漠地区,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吉林白城地区,辽宁的本溪、锦州、河北

环境习性

鸨科鸟类仅生活在旧大陆开阔或有灌木覆盖的平原上。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在温暖地区的种类为留鸟,但常追随降雨而局部迁移或季节性游荡。俄罗斯和欧洲繁殖的种群,严冬时有规律的进行迁徙,迁徙和越冬时都集群。

生长繁殖

对栖息地的选择,喜欢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
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通过产生粉状绒毛以补偿尾脂腺丧失的功能,即在理羽时将粉涂到羽毛上使之不沾水。休息时腹部着地,从不在水中洗澡,但常拨土沙浴。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科属品种(11属25种)

鸨属 Otis
大鸨Otis tarda
鹭鸨属 Ardeotis
阿拉伯鸨Ardeotis arabs
灰颈鹭鸨Ardeotis kori
黑冠鹭鸨Ardeotis nigriceps
澳大利亚鸨Ardeotis australis
波斑鸨属 Chlamydotis
翎颌鸨Chlamydotis undulata
波斑鸨Chlamydotis macqueenii
登氏鸨属 Neotis
黑头鸨(鲁氏鸨)Neotis ludwigii
黑冠鸨(登氏鸨) Neotis denhami
黑脸鸨(亨氏鸨) Neotis heuglinii
棕顶鸨(努比亚鸨) Neotis nuba
蓝鸨属 Eupodotis
白腹鸨Eupodotis senegalensis
蓝鸨Eupodotis caerulescens
黑喉鸨(卡茹鸨) Eupodotis vigorsii
汝氏鸨Eupodotis rueppellii
小褐鸨Eupodotis humilis
冠鸨属 Lophotis
萨氏冠鸨Lophotis savile
i 软冠鸨Lophotis gindiana
红冠鸨Lophotis ruficrista
黑鸨属 Afrotis
黑鸨Afrotis afra
白翅黑鸨(白羽鸨)Afrotis afraoides
黑腹鸨属 Lissotis
褐黑腹鸨(黑腹鸨)Lissotis melanogaster
灰黑腹鸨 (哈氏鸨) Lissotis hartlaubii
孟加拉鸨属 Houbaropsis
南亚鸨(孟加拉鸨)Houbaropsis bengalensis
姬鸨属 Sypheotides
姬鸨 (凤头鸨)Sypheotides indica
小鸨属 Tetrax
小鸨Tetrax tetrax
替 “鸨 鸟”申 冤. 游修龄
明淸的小说和民间口语至今都称 妓院的老板娘为“鸨(bao)母”、“鸨儿”或“老鸨”。妓院的老板娘与鸨鸟有什么关系呢?鸨的最早文献见诸于《诗·唐风· 鸨羽》:“肃肃鸨行,集于苞桑。”是形容鸨鸟飞行和栖息的。再查《说文》:“鸨,鸟也。肉出尺胾(音zì)。”只说到鸨是多肉肥大的鸟(大块肉称胾),这些都与鸨儿无关。到宋代陆佃的《埤雅》中也只介绍:“鸨性群居如雁,自然而有行列。”

把鸨同妓女联在一起,是起于明朝朱权的《丹丘先生论曲》:“妓女之老者日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现代文学家聂绀努《论鸨母》说:“鸨,淫鸟,借指妓女。”不作任何解释,便把“淫鸟”的帽子戴在雌鸨的头上,是男性中心的反映。如所众知,只有雄鸟向发情的雌鸟求爱,如孔雀开屏和公鸡亮尾羽,那有发情的雌鸟去追求雄鸟的。鸨被用于专指鸨母,显然出乎一知半解的主观和偏见。

汉字的创造,是很有讲究的,必以实际观察为基础,并非想当然。先看“雉”字,雉是隹旁从矢,矢作音符,指雉字发音如矢,但还有深一层的含意。因为雉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野鸟,草原一望无际,不利于它长距离飞行,那很容易被猎食动物捕获,或被猎人驰马射中的,倒是短距离的一飞一停,有利于它的躲藏。躲在草丛中,就不易被发现,你走近它搜寻,它又突然起飞,象捉迷藏。因为它的飞行距离约一箭(矢)之遥,故名雉。

据雉的造字手法,可以推知,鸨的左半从“匕”加“十”,也应该是有所指的,即与所谓喜淫有联系。《说文》对此没有说明,在《六书正伪》中说左上半的“匕”是“比之省也。从十,十,相比。”这是一种躲躲闪闪的解释,说白了,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号,十是雄性的符号,“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古代草原上栖息的雉、雁和鸨都很多,它们到发情时都有交配行为,但因为只有鸨的身躯肥大,最不善飞,故人们容易观察到鸨的交配情况,留下鸨喜欢交配的印象,故创造了这字。

鸨鸟普遍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带,是冬季南迁的候鸟。约有20余种,是现存鸟类中体形最大、身体最重的一种,它不善飞行,因而容易遭到人类不断的猎杀,它的种类和数量都消失很快。英国的鸨鸟是早在1838年时绝种的,据调查,我国现在也只剩200来只。1997年,北京濒危动物中心抢救了六只鸨鸟,对它们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发现雄鸨求偶时,表现出一种炫耀的动作,如张翅,拱尾,翅尾前翻,臀部扭动,双翅左右摇摆,全身羽毛抖动,紧跟着雌鸨相逐。雌鸨也作出相应的接受求偶的动作。这些炫耀表演,在发情期间,每天出现5~7次。鸨鸟即将从地球上消失,这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观察,有助于加深、补充和纠正古籍记载的不足。这个观察说明,鸨鸟发情期间表现的求爱动作,本来是动物的天性,且以雄鸨为主动。人们却给雌鸨扣上“喜淫而无厌”的帽子,转嫁到妓女头上,完全是错误的观察和男性的偏见。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鸨鸟的食谱中除小鱼、蛙、昆虫外,还捕食蝗虫、金龟子、毛毛虫、等农业害虫。所以是对人类有益的益鸟。人们却杀其身,食其肉,饰其羽,灭其种,还凭空给它加上“喜淫”的恶名。鸨鸟如会说话,一定会抗议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它即将从地球上消失之时,还不应该为它申冤正名,并深刻自我反省吗。

鸨是一种什么鸟?原来我们对这种鸟类有这么大的误会!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