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是人類的朋友(嘉澤爾)
作品欣賞
鳥是人類的朋友
早晨一陣唧唧咋咋地聲音吵醒了我。起床一看,原來是兩隻小鳥,一隻畫眉,一隻喜鵲。我輕手輕腳起床,想儘量躲得遠遠的,生怕驚動了她們。小鳥光臨寒舍,帶來的福氣,我是有點迷信。正當我一動身,她們就撲哧一聲,雙雙逃跑了。我失望地走出陽台,尋着她們飛的方向,發現她們雙雙飛入樓下的一棵榕樹中。正值盛夏,榕樹枝葉茂盛,小鳥潛入很快就無影了。鳥,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很敏感,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
鳥的出現是近幾年來自然生態環境改善的結果。想當年除四害,麻雀是與老鼠蒼蠅蟑螂並列的四害之一。為了消滅麻雀,人們拿着長竹竿,在麻雀飛行的路線上來回搖晃,噼哩啪啦一陣打,麻雀們落的一地,或死或傷。看着遍地死麻雀,我只是覺得可憐,悲慘,卻怎麼也無法將她們與其他三害老鼠蒼蠅和蟑螂等同起來。雖然,家裡在陽台上涼曬的穀物經常招致一大批麻雀,讓家裡大人們趕不勝趕,煩不勝煩,但是,那小小的麻雀又能吃掉多少呢?既然人們說麻雀也偷吃糧食,那等同就等同吧。針對其他三害,老鼠蒼蠅蟑螂,就噴藥,撒藥。可是,老鼠蒼蠅蟑螂生命力太頑強,從來沒有消失過,而是麻雀卻越來越少見。
關於自然生態環境的科學常識,很好就已經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內了。那時,學校里都開設的科學常識課,介紹自然生態環境是其中一項內容。我依稀記得老師介紹,自然生態系統有森林、溪水與河流。森林中的樹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正好與我們人類相反。溪水調節環境溫度。科學常識科是考查課,期末考查,我還得了優等。為了慶祝考試取得優異成績,我和同學們專門跑到街口的路邊攤檔買油炸荷花雀吃。物以稀為貴,因為周圍已經見不到麻雀了,所以能吃到麻雀,是一件很值得誇耀的事情。那油炸荷花雀用竹籤撐開,炸得金黃黃的,嚼在嘴裡酥脆爽口,回味無窮,都夸那攤檔的小販手藝好。
後來,政府加大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包括麻雀等鳥類,油炸荷花雀的攤檔被取締了。同時增加了自然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老百姓只能吃到鴿子了。記得有一次在鴿皇飯餐廳聚會,餐廳的電視大屏幕上播放午間新聞,內容是介紹某個歐洲國家,其中有一段畫面是那個國家的城市廣場上有一群鴿子。那些鴿子與遊客親密接觸。遊客手心向上擺着穀物,鴿子們或飛到遊客的肩膀上,或飛到手臂上,或站在手指上,啄吃那些穀粒。我們一邊嚼着燒乳鴿,一邊欣賞着電視畫面。其中一位朋友特別喜歡吃鴿子腦。餐桌上五隻鴿子腦都撿給他了。我們的談話也就圍繞着吃,鴿子怎麼做才好吃,鴨子必須燒烤,最後談到哪裡可以吃到天鵝肉。
在我的生活中,普通的鳥只存在電視科教節目中,多彩美麗的鳥兒,比如鸚鵡,要麼在動物公園裡,要麼在魚鳥市場的金籠子裡,現實中的鳥,鴿子,就在餐桌上。民以食為天,廣東人什麼吃,除了天上的飛機不吃,地上跑的汽車。仿佛吃就是廣東人的自然生態觀。
真正感覺到自然環境改善的是從2006年,廣州市政府第一次組織橫渡珠江的活動,而且堅持每年舉辦一次,市委書記和市長帶頭親下水。顯然,黨和政府堅持不懈地治理環境污染,狠抓落實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見微知著,小鳥的出現,是自然生態環境改善的縮影。
人是自然環境中的一員,小鳥也是。去年,我去了一趟澳大利亞旅遊。那裡的情景讓我重新思考,人與鳥等其他生物,應當和睦相處,平等友好。悉尼靠海,堪培拉是內陸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鳥特別多,而且與人和睦相處。
堪培拉,是澳大利亞聯邦的首都,1913年按規劃始建,1927年聯邦政府從墨爾本遷到那裡。為了將首都規劃好,1912年,聯邦政府主持了一次世界範圍內的城市設計比賽,一年之後,國會從送來的137個版本中,選中了美國著名風景設計師、36歲的芝加哥人沃爾特?伯里?格里芬(Walter Burley Griffin)的方案。
歷經百年,直到現在,堪培拉的城市環境,依然是世界級的,被譽為「大洋洲的花園城市」,更享有"天然首都"的美譽。這世界級的環境是自然生態環境。她沒有高樓,沒有高速公路,沒有地鐵。我數了一下,最多六層,居民樓四層,我租住的居民區最高三層。樓與樓之間隔着綠化帶,居民區與居民區之間隔着樹林,樹林中,草地上都可見到鳥兒們在覓食尋歡。她們體形都跟鴿子一般大,根本不避人。以我有限的鳥類知識,我只認得鸚鵡,小葵花鳳頭鸚鵡,同體白色羽毛,黃色鳳頭冠,還有五彩斑爛的金剛鸚鵡,拖着一條長長的紅色羽毛尾巴。要想抓住這些鳥,僅僅是舉一舉手就可以了,可是,愣是沒有人捕捉。當我走近她們的時候,她們只是禮貌性地讓開,保持着合適的距離,彼此相敬如賓,就像在道路上行人與見來車,禮貌的避讓一樣。
如果說堪培拉的人與鳥相敬如賓,那麼在悉尼灣,人和鳥就有明顯的互動。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劇院座落在海邊,旁邊是一條沿岸綠道,除了遊客,還有跑步愛好者沿路慢跑。在海邊,最多的鳥就是海燕和海鷗,她們有跟隨跑步的習性。有一隊跑步的人經過,就有幾隻海鳥從歌劇院的穹頂上飛下來,振翅跟上跑步的隊伍。就要像預先約定等候在那裡一樣。凡有跑步經過,就有海鳥飛過去,一波接一波。對比澳大利亞和我所居住的廣州市,這種人與鳥的關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廣州,除了鳥的體型小,數量也少得可憐,即使出現,就像老鼠見到貓,馬上躲開了。就像我開始提到的那兩隻小鳥,一見我,就驚嚇地逃跑了。
我平常有步行鍛煉的習慣。現在廣州各大公園都免費進入,我也就經常在裡面步行。在那裡綠化面積最大,可是我卻從來沒有遇見過小鳥,提籠遛鳥的除外。即使提籠遛鳥的人,也少得可憐。
夏季是蚊蟲滋生的季節,登格熱疫症的高發期,在烈士陵園步行,就遇到過好幾次防疫站的工作人員撒藥滅蚊。如果有足夠多的鳥,自然生態環境達到澳大利亞的水平,相信,蚊蟲的數量可以大大減少疫情的出現,也就不用噴撒農藥。
保護鳥類的生存,首先從森林的保護開始。近年來,除的國家退耕還林,退耕還湖的政策落實之外,在各處鳥類棲息地,湧現出一批愛鳥護鳥人士,他們利用業餘時間,深入鳥類棲息地,拍攝鳥類的活動,向外宣傳鳥類的知識。有一位兄弟在粵北山區當護林員,是鳥類愛心守護者,自費上萬元購買的一套長焦距鏡頭,業餘時間穿着迷彩服,抗着兩三公斤的攝影器材進山,拍攝鳥類。在他的鏡頭下,居然重新發現了消失很多年的貓頭鷹。自然,其他鳥類的數量也有增加。
前不久陪一位馬拉松跑友去廈門參加馬拉松賽跑,賽後隨便乘船去鼓浪嶼。遊船順便繞島一周,過白鷺島。遠遠望去,小島密林覆蓋,綠樹叢中點點白星。那就是白鷺了。時不時,有白鷺飛起,有進有出。居當地人說,那個小島嚴禁外人登陸,是當地的鳥類自然保護區。我想,那裡應該不止白鷺一種鳥。
廈門是經濟發達地區,當地舉辦的馬拉松賽都是世界級的,不僅前來參賽的選手都是世界一流的,而且也是目前人數最多的,六萬人參加全馬,歷史最悠久的北京馬拉松才兩萬人。由此可見,廈門人改革創新的決心。從白鷺島,就可以看出廈門人守護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決心。守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堪比馬拉松賽跑,而且是一場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跑,關切到子孫後代的大事。
為了守護這片熱土,公安幹警們對偷捕野生鳥類的犯罪行為的打擊不遺餘力。去年,森林公安就打掉一個在粵湘邊界山區非法捕捉收購販賣野生鳥類的犯罪集團。沒有販賣,就沒有殺害。經過長期不懈的基礎教育,新一代年輕人,已經不再像老一輩那樣搜奇索怪什麼都吃,而是講究吃得營養,吃得精緻,吃得建康。吃野生動物不僅不能帶來健康,反而容易發生傳染性疾病。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疫症,就是一堂生動具體的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科學普及課。守護自然環境,就是守護人類自己的生命,保護生態平衡,就是保衛人類的健康,鳥類,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縮影,是生態平衡的「天氣」預報員。我們不僅要保護她們,還要跟她們成為朋友。在澳大利亞,人與鳥的友好關係,不是一日達成的,就像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樣。
基於這種認識,到過澳大利亞的人都會感覺其基礎建設速度很慢,短短的一截公路路面,幾個月都修復不了。新建住宅房子也都是拆掉舊的在原地興建。大型的建築工地,用護欄緊密地圍攏,不仔細看,還不容易發現。既然施工工地對人的影響很小,那麼對周圍的小鳥們幾乎沒有影響。鳥的生存狀況,反映了那裡基礎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由此可見,人與鳥的情感,需要一代一代培養起來的。友誼是可以繼承的,感情是可以遺傳的。想一想,那陽台上鳥兒一見到我就逃跑,說明關係很差,雖然我經常在鳥兒棲息的地方撒些米粒給她們吃,表示友好。估計鳥兒們誤會了我,把那些米粒當作誘餌了。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民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擁有了多是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世界裡程最長的高速鐵路系統;世界最快的無線網絡5G通訊系統。自然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美麗鄉村建設有目共睹。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相信,憑着我們中國人聰明的智慧,也能建設一流的自然生態環境。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名言:旅行是消除無知的最好方法。澳洲的旅行,讓我深刻認識到,鳥類與人類關係,不應該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貓和老鼠的關係,而應該是平等的朋友關係。我們都是大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最現實的基本訴求就是舒適的居住環境。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就是基本生活,生存和生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那綠水青山應該是自然生態平衡的概念,綠水青山中有生命,才是真正的金山銀山。中國的經濟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
作者簡介
嘉澤爾,顧斯琪,1995年2月出生,長期堅持寫作,自2013年至2024年所作隨筆散文將超過70萬字。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