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鯿魚
bian yu

中文學名:鯿魚

拉丁學名: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 1855)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屬:鯿屬

鯿魚,學名: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 1855) ,又名鯿,亦稱長身鯿、鯿花、油鯿;古名槎頭鯿,縮項鯿。在中國,鯿魚也為三角魴、團頭魴(武昌魚)的統稱。體長40厘米左右,比較適於靜水性生活。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中、下游附屬中型湖泊。生長迅速、適應能力強、食性廣。因其肉質嫩滑,味道鮮美,是中國主要淡水養殖魚類之一。[1]

目錄

形態特徵

鯿魚體高,側扁,全體呈菱形,體長約50厘米,為體高的2.2-2.8倍。體背部青灰色,兩側銀灰色,腹部銀白;體側鱗片基部灰白色,邊緣灰黑色,形成灰白相間的條紋。體側扁而高,呈菱形。頭較小,頭後背部急劇隆起。眶上骨小而薄,呈三角形。口小,前位,口裂廣弧形。上下頜角質不發達。背鰭具硬刺,刺短於頭長;胸鰭較短,達到或僅達腹鰭基部,雄魚第一根胸鰭條肥厚,略呈波浪形彎曲;臀鰭基部長,具27-32枚分枝鰭條。腹棱完全,尾柄短而高。鰾3室,中室最大,後室小。

鯿魚頭後背部急劇隆起。背部青灰色,兩側銀灰色,整個體側呈現出一行行紫黑色條紋,腹部銀白。上蓋有堅硬的角質,但容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後緣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7-22,多數為18-21。側線鱗50-60。背鰭條3,7,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為小,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著大於頭長。胸鰭剛達到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顯著的腹棱。臀鰭條3,24-32,多數為26-28;無硬刺,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的垂直線下方。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為長。體呈青灰色,頭的背面及體的背部較深,側面灰色帶有淺綠色澤,腹部白色,各鰭均呈灰黑色。

生活習性

食性

鯿魚為草食性魚類,魚種及成魚以苦草、輪葉黑藻、眼子菜等水生維管束植物為主要食料,也喜歡吃陸生禾本科植物和菜葉,還能攝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遊動物,因此食性範圍較廣。從4月開始攝食,延續到11月,以6-10月攝食量最大。

生長

鯿魚屬於中型魚類,生長速度較快,以1-2齡生長最快。在水草較豐盛的條件下,一般當年魚體重可達100-200克;二齡魚體重可達300-500克,以後生長速度逐漸減慢,最大個體可達3-5千克。

視頻

釣鯿魚 農視網致富經鯧鯿魚武昌魚養殖技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