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鮑癸
[ 原圖鏈接]

本 名: 鮑癸

所處時代: 春秋戰國

民族族群: 漢

出生地: 春秋晉國

出生日期: 未知

逝世日期: 未知

主要成就: 「晉楚爭霸」晉國大將

鮑癸,春秋晉國大將,歷經「晉楚爭霸」中(「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之役,使楚莊王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1]

目錄

史籍記載

鮑癸,春秋晉國人。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卷二十三: 「話說晉景公即位三年,聞楚王親自伐鄭,謀欲教之。乃拜荀林父為中軍元帥,先谷副之;士會為上軍元帥,卻克副之;趙朔為下軍元帥,欒書副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更有部將魏錡、趙旃、荀罌、逢伯、鮑癸等數十員,起兵車共六百乘,以夏六月自絳州進發。到黃河口,前哨探得鄭城被楚久困,待救不至,已出降於楚,楚兵亦將北歸矣。……」 譯文: 「話說晉景公即位三年,聞楚王親自伐鄭,謀欲教之。乃拜荀林父為中軍元帥,先谷副之;士會為上軍元帥,卻克副之;趙朔為下軍元帥,欒書副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更有部將魏錡、趙旃、荀罌、   逢伯、鮑癸等數十員,起兵車共六百乘,以夏六月自絳州進發。到黃河口,前哨探得鄭城被楚久困,待救不至,已出降於楚,楚兵亦將北歸矣。……」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卷二十三: 「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麋興於前,射麋麗龜。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鮑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既免。」 譯文: 「楚莊王又派使者向晉國求和,晉國人答應了,已約定了結盟的日期。楚國的許伯替樂伯駕御戰車,攝叔作為車右,向晉軍單車挑戰。許伯說:「我聽說單車挑戰,駕車人疾馳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敵營,然後回來。」樂伯說:「我聽說單車挑戰,車左用利箭射敵,代替御者執掌馬韁,駕車人下車,整齊馬匹,整理好馬脖子上的皮帶,然後回來。」攝叔說:「我聽說單車挑戰,車右進入敵營,殺死敵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虜,然後回來。」這三個人都按照自己所聽到的完成了任務,而後回來。晉國人追趕他們,左右兩面夾攻。樂伯左邊射馬,右邊射人,使晉軍左右翼不能前進。箭只剩下一枝。有麋鹿出現在前面,樂伯射麋鹿正中背部。晉國的鮑癸正在後面,樂伯讓攝叔拿着麋鹿獻給他,說:「由於今年還不到時令,應當奉獻的禽獸沒有來,謹把它奉獻給您的隨從作為膳食。」鮑癸阻止部下,不再追趕,說:「他們的車左善於射箭,車右善於辭令,都是君子啊。」因此許伯等三人都免於被俘。」」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四: 「晉將魏錡知鮑癸放走了樂伯,心中大怒曰:「楚來挑戰,晉國獨無一人敢出軍前,恐被楚人所笑也,小將亦願以單車,探楚之強弱。」趙旃曰:「小將願同魏將軍走遭。」林父曰:「楚來求和,然後挑戰,子若至楚軍,也將和議開談,方是答禮。」魏錡答曰:「小將便去請和。」趙旃先送魏錡登車,謂魏錡曰:「將軍報鳩居之使,我報樂伯,各任其事可也!」」 譯文: 「晉將魏錡知鮑癸放走了樂伯,心中大怒曰:「楚來挑戰,晉國獨無一人敢出軍前,恐被楚人所笑也。小將亦願以單車,探楚之強弱。」趙旃曰:「小將願同魏將軍走遭。」林父曰:「楚來求和,然後挑戰。子若至楚軍,也將和議開談,方是答禮。」魏錡答曰:「小將便去請和。」趙旃先送魏錡登車,謂魏錡曰:「將軍報鳩居之使,我報樂伯,各任其事可也。」」 《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五: 「齊有鮑叔,世為卿大夫〔一〕。晉有鮑癸〔二〕。漢有鮑宣,累世忠直,漢名臣〔三〕。漢酈生為使者,弟商為將軍〔四〕,今高陽諸酈為着姓。昔仲山甫亦姓樊,諡穆仲〔五〕,封於南陽。南陽者,在今河內〔六〕。後有樊傾子〔七〕。曼姓封於鄧,後因〔八〕氏焉。南陽鄧縣上蔡北有古鄧城,新蔡北有古鄧城〔九〕。春秋時,楚文王滅鄧〔一0〕。至漢有鄧通〔一一〕、鄧廣〔一二〕。後漢新野鄧〔一三〕禹,以佐命元功封高密侯〔一四〕。孫太后□〔一五〕性慈仁嚴明,約敕諸家莫得權,京師清淨,若無貴戚;勤思憂民,晝夜不怠。是以遭羌兵叛,大水飢匱〔一六〕,而能復之,整平豐穣〔一七〕。太后崩後,群奸相參,競加譖潤〔一八〕,破壞鄧氏,天下痛之〔一九〕。魯昭公母家姓歸氏〔二0〕。漢有隗囂季孟〔二一〕。短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黃帝〔二二〕。」

人物生平

鮑癸,春秋晉國人,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參與者,「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公元前597年,楚國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救鄭,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在作戰中,楚軍利用晉軍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占了上風。楚莊王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主要功績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參與者鮑癸,參與「邲之戰」。

人物評價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參與者鮑癸,參與「邲之戰」,這場戰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經過此役,晉國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占了上風。楚莊王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從《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五中記載的:「齊有鮑叔,世為卿大夫〔一〕。晉有鮑癸〔二〕。漢有鮑宣,累世忠直,漢名臣〔三〕。」,我們可以看出鮑癸擁有和鮑叔牙及鮑宣這樣的人物相提並論,足見當時之才。

軼事典故

爭鄭是晉、楚兩國鬥爭的焦點。在城濮之戰時,楚西有秦國的威脅,中有宋國的叛楚,所以服宋是當時的主要目標,宋服則可控制中原,而邲之戰時,秦已與晉國反目,不必再顧慮西方,宋也誠心事楚。惟有鄭國受晉的威脅,對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鄭國,則能封鎖晉國南下之路,進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戰前,晉、楚雙方圍繞鄭國展開了長久的爭奪。從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晉四次伐鄭,鄭服於晉。而從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鄭,鄭又轉而服於楚。鄭國認為:「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採取了「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的策略,楚強服楚,晉強服晉。這就引發了晉、楚為爭鄭而爆發的邲(bì,音幣)之戰,從而引發「邲之戰」,繼而鮑癸出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