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文奎
鲍文奎 编辑 鲍文奎(1916.5.8—1995.9.15),男,浙江宁波人,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39 年7 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7年至1950 年留学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鲍文奎首创用“中国黑”等小麦品种作为桥梁品种选育小黑麦原始品系的方法,育成 “小黑麦2号”、“小黑麦3号”,第二代矮秆八倍体小黑麦品种“劲松5号”和“劲松49号”。1978 年,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 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
中文名 鲍文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宁波市鄞县 出生日期 1916年5月8日 逝世日期 1995年9月15日 毕业院校 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 主要成就 创造出亩产千斤的高产品种。 代表作品 《肥料对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学 位 博士 曾任职务 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人物成就 ▪ 科研成果 ▪ 主要作品 3 社会任职 4 获奖记录 5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编辑
鲍文奎手迹(2张)
1916年(民国五年)5月8日,鲍文奎生于浙江宁波石碶镇。父亲经营草席业,置有房地产,家中生活较为宽裕。鲍文奎自幼勤奋好学,考入高中后,便开始对生物学发生兴趣,常与同学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问题。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夏他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39 年(民囯二十八年),鲍文奎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由于颠沛流离,一职难求,他差点放弃所学专业。多亏金善宝教授的力荐,他有幸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得到了一份工作,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1942 年(民囯三十一年),鲍文奎也于转到李先闻领导的细胞实验室。在1943—1948年间,鲍文奎与李先闻、李竞雄等联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5篇研究论文。
1947年(民囯三十六年)夏,鲍文奎由李先闻推荐,得到“美租借法案”的资助,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攻读遗传学博士学位。
1950年初,他预计进修将在夏天结束,就预订了回国船票,并购买一些开展这项研究所必需的器材、药品,如紫外光管、x光管,秋水仙素等,准备回国后立即开展工作。
1950年6月他未参加领授博士学位的毕业典礼,而到芝加哥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留美分会的年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号召留美同学回中国参加建设。同年9月,鲍文奎与赵忠尧、沈喜炯、罗时钧一道搭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回国。回国后,他辞谢了罗宗洛先生的邀请,没有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而是根据自己的既定目标,选择了离开。
抵成都之后,鲍文奎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领导谈了拟进行多倍体育种研究的设想,获得了同意,并拨给稻谷8万斤作为筹建实验室的经费。同时分配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严育瑞作助手。在同事戴铭杰的热情协助下,一个谷类作物多倍体实验室很快筹建起来。但好景不长,1952 年,李森科学派之风从前苏联刮遍中国大地,鲍文奎的人工多倍体育种成了反动异端学派的典型代表。研究所迫于形势,叫鲍文奎停止使用秋水仙素。
1953年鲍文奎任食粮组副主任。此后,他除主持实验室工作外,还负责从乐山到广元南北线上的几个稻麦基点工作,既搞多倍体育种,又搞一些与增产有关的栽培研究,经常和农民打成一片。
1955 年5 月他终于鼓起勇气给农业部写信提出他的看法。约一个月后,所领导告诉他:农业部电令可以恢复多倍体研究。他一得知此喜讯,不顾早已过了水稻播种季节, 赶紧在钵子里种下四倍体籼粳杂种的第二代。然而,在接下来的运动中,他又被无端地隔离审查了3个月之久。他决心离开工作了18 年之久的四川成都。在农业部有关领导的帮助下,他于1956 年10 月被调往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农业科学院。
1960 年他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结实率很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四倍体水平上的杂交和选择得到解决。这大大增强了他对多倍体育种的信心,并认为大量制造人工多倍体资源应是多倍体育种的关键。因此他广泛征集各种水稻品种,将其诱变成同源四倍体,并进行广泛的杂交和杂种后代的选育。到1966 年四倍体水稻原种已积累到70 余个,正在选育中的杂交组合也达数十个。
1962 年,鲍文奎对国内外八倍体小黑麦育种动态进行了又一次认真分析,意识到过去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八倍体小黑麦原始材料太贫乏。他决定大量制造原种。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鲍文奎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说他与严育瑞开“夫妻黑店”,两人同遭批斗。
1970 年鲍文奎随所下放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他仍然坚持八倍体小黑麦研究,以幸存的约1/3 的小黑麦品系继续杂交选育。同年,他将几个最好的品系定名为小黑麦1号、2 号、3 号、4 号,开始小面积试种。
1978 年,62 岁的鲍文奎服从上级安排,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返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从1989 年秋开始,他在河南省南阳市郊区建立了一个小黑麦选种基地。小黑麦的育种进入为平原麦区培育矮秆、多抗、高产品种的第三阶段。
1995 年9月15 日,他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逝世。 [2]
人物成就 编辑
科研成果
鲍文奎首创用“中国黑”等小麦品种作为桥梁品种选育小黑麦原始品系的方法,育成 “小黑麦2号”、“小黑麦3
鲍文奎 号”,第二代矮秆八倍体小黑麦品种“劲松5号”和“劲松49号”。 鲍文奎带领他的小组从1951年开始以稻麦为材料,以小黑麦为重点,全面铺开了多倍体的育种工作。同年11月初,他们把母本小麦、父本黑麦播种,次年春把扬花小麦的雄蕊去掉,用采来的黑麦花粉,一株株施给小麦,经过精心培育,结出了小黑麦果实。但是,由于普通小麦的雌配子有3个染色体组21个染色体,黑麦雄配子有1个染色体组7个染色体,杂交后代包括4个染色体组28个染色体,因此,杂种后代植株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能配对,是完全不育的,还不能称为种子。 鲍文奎把小黑麦果实盆栽起来,到幼苗分蘖时用0.04%-0.05%秋水仙精溶液处理,连续浸渍4天,使染色体加倍,终于在1953年获得了第一代有繁殖能力的小黑麦品系,还得到几个类型的新杂种。但培育的新品系种子不饱满,结实率低,还需要做大量杂交组合,用X光或紫外光等做诱变处理。1958年,他获得小黑麦原种117个。经过反复实践他总结出“桥梁品种”的方法,获得了大量具有各种优良性状的八倍体小黑麦原种,编号排到4700多。他用“中国春”作为桥梁品种提高制种的效率,与国内外优良品种杂交,其杂交F1 再与黑麦进行测交。每粒杂种种子或其幼苗染色体数加倍后,都是一个原种。再加之秋水仙素处理技术的改进,他在1957—1966 年共制种9 次,获得了八倍体小黑麦原始品系4 695 个。制种工作与杂交育种是同步进行的,通过品系之间的广泛杂交和选育,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与种子饱满度得到明显提高。1972年才小黑麦种子在威宁高寒、贫瘠山区试种成功,并获得了丰收。 [3] 在中国农科院工作,支持袁隆平试验田研究想法 [4] 。
主要作品
《禾谷类作物的同源多倍体和双二倍体》(专著)
《中国的八倍体小黑麦》(论文) [5]
《小麦矮生性的遗传》(论文)
《关于五倍体小麦杂种的遗传评论》(论文)
《普通小麦的减数不配对基因》(论文)
社会任职 编辑 鲍文奎先后担任了中国遗传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农牧渔业部科技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6]
获奖记录 编辑 1978年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
人物评价 编辑 两眼炯炯有光,一副聪明相,是有天才的人,他对于数学有高深的造诣,不大爱说话,晚上9时至10时,拉拉土制的小提琴,等试验室人群散尽后,他就关起门来,开始念书,念到黎明时才睡。午前10时许起床,白天做些比较不用脑子的事。他读书是无所不读,真是博览群书。(李先闻评) [7] 正直、爱国、勤奋、善于思考,是他的为人品格;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探索科学真理,是他的职业精神。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我国植物多倍体遗传和育种研究,他将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留给后人。鲍文奎正直、爱国、勤奋好学并善于思考的为人品格,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探索科学真理的职业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后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评) [2] 鲍文奎数十年如一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拼博精神,在开拓我国植物多倍体遗传育种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结实率、饱满度等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使四倍体水稻和八倍体小黑麦的科研工作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出色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