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魴魚
t01644af940c752e380.jpg
圖片來源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0840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魴魚

漢語拼音:Fánɡ Yú
別名:魾、鯿魚、平胸鯿、法羅魚、烏鯿、花邊、三角鯿。
性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食療本草》:調胃氣,利五藏,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
主治:消谷不化者,作鱠食,助脾氣,令人能食。

魴魚 中藥名。為鯉科動物三角魴Megalobramaterminalis(Richardson)的肉。除西北等高原地區處,我國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布。具有健脾益胃,消食和中之功效。常用於消化不良,胸腹脹滿。[1]

目錄

藥性簡介

具有健脾益胃,消食和中之功效。常用於消化不良,胸腹脹滿。

別名

鯿魚(《日用本草》),平胸鯿(《脊椎動物分類學》),法羅魚(《黑龍江流域魚類》)。

出處

《食療本草》

來源

為鯉科動物三角魴的肉。

原形態

體高,側扁,全體呈菱形,體長約50厘米,為體高的2.2~2.8倍。頭很細小。口小,端位,口裂傾斜,上下頜等長,上蓋有堅硬的角質,但亦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後緣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7~22,多數為18~21。側線鱗50~60。背鰭條3,7,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為小,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着大於頭長。胸鰭剛達到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顯着的腹棱。臀鰭條3,24~32,多數為26~28;無硬刺,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的垂直線下方。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為長。體呈青灰色,頭的背面及體的背部較深,側面灰色帶有淺綠色澤,腹部白色,各鰭均呈灰黑色。

生境分部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平時棲於水的中下層。主要食物為苦草、輪葉黑藻,軟體動物及湖底植物的碎屑、絲狀綠藻、淡水海綿等。產卵期5~6月,此時雌雄兩性的身上均有珠星出現。分布黑龍江、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河流中及洞庭湖、鄱陽湖、粱子湖等湖泊中。

性味

  • ①《日用本草》:"味甘,平。"
  • ②《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

《本草撮要》,:"入足陽明經。"

功能主治

《食療本草》:"調胃氣,利五藏,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谷不化者,作鱠食,助脾氣,令人能食。"

注意

《食療本草》:"患疳痢者不得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魴魚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