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魯道夫·魏爾肖

魯道夫·魏爾肖 (Rudolf L.K. Virchow,1821-1902),德國病理學家、政治家社會改革家。1858年出版了重要著作《細胞病理學》,被譽為「病理學之父」。

目錄

論斷背後

細胞理論複雜歷史中的後來事件發生在魏爾肖年輕時。其實早在1843年,瑞士植物學家耐格利(Carl Nägeli)就寫了一篇關於種子和開花植物花粉形成的論文,並非常準確地描述了細胞分裂。他稱之為暫時性細胞母細胞(transitory cytoblasts)的物質,後來被鑑定為染色體。他還見證了細胞分裂,儘管有人認為他並沒有看到細胞核的分裂。在維爾茨堡教學時,魏爾肖開始意識到細胞理論的一種形式,即假設每一個細胞起源於一個預先存在的細胞而不是無定形的物質,可以給病理過程提供新的見解。在這方面,他受到許多其他人工作的影響,特別是愛丁堡的約翰·古德西爾(John Goodsir)關於細胞作為營養中心的觀點,以及德國神經解剖學家和胚胎學家羅伯特·雷馬克(Robert Remak)的研究。 [1]

魏爾肖是最早接受羅伯特·雷馬克(Robert Remak)工作的人之一,雷馬克通過觀察雞胚不同分裂階段的紅細胞證明了細胞的起源是先存細胞的分裂。隨後,他證實了受精後每個青蛙卵細胞中都存在這種現象,證明了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他在1852年率先指出細胞分裂導致細胞增殖形成組織。魏爾肖最初並不接受細胞分裂的證據,認為細胞分裂只發生在某些類型的細胞中。1855年,當他意識到雷馬克可能是對的時,他把雷馬克的作品作為自己的作品發表了出來。「omnis cellula e cellula」暨「每個細胞都來自於一個(預先存在的)細胞」的觀點並不是魏爾肖原創的。這句格言也不是魏爾肖的,這個詞是由François Vincent Raspail在1825年創造的。1858年,魏爾肖在20場系列講座中對該理論進行了主要闡述。這些講座,以及隨之出版的《細胞病理學》(Die Cellularpathologie)一書,立即改變了整個生物學領域的科學思想。

人物生平

魯道夫·魏爾肖 (Rudolf L.K. Virchow)於1821年10月13日生于波美拉尼亞灣的希費本(即波蘭的斯維得溫)。1843年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1849年起他擔任維爾茨堡大學病理學教授,在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Schleiden)、動物學家施旺(Schwann)的細胞學說影響下,系統論述了細胞病理學理論,強調「細胞皆源於細胞」,所有的疾病都是細胞的疾病,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體液病理學決裂,極大地推動了病理學的發展,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1858年,他的《細胞病理學》出版,成為醫學的經典。 自從細胞病理學說(cellular pathology)創建以來,人們得以在常規光學顯微鏡下,直接觀察疾病的組織病變,顯著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這一方法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採用,並為疾病的病理學診斷和病理學本身的發展,作出了舉世公認的劃時代的重大貢獻。細胞病理學成為現代醫學理解疾病病因、過程和結局的基礎,引起了醫學的生物學基礎的一次革命。[2]

魏爾肖對炎症過程有了新的認識,儘管他錯誤地拒絕了白細胞(白血球)遷移的可能性。他區分了脂肪浸潤和脂肪變性,並介紹了澱粉樣變性的現代概念。他非常關注腫瘤的病理學,但是他關於惡性腫瘤的論文和他關於這一主題的三卷著作(Die krankhaften Geschwülste,1863-67)的重要性受到他的錯誤觀念的影響,即惡性腫瘤是結締組織轉化(化生)的結果。他對動物寄生蟲,特別是旋毛蟲在人類致病中的作用所做的研究是基礎性的,並導致了他本人對肉類檢驗的興趣。1874年,他引進了一種標準化的屍檢技術,通過這種技術,人們對整個身體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常常能發現意想不到的損傷。 魏爾肖對細菌學這門新科學的態度是複雜的。他對細菌在致病中起作用的觀點有點牴觸,他正確地認為,患有某種疾病的病人體內存在某種微生物並不總是表明這種微生物是致病的原因。他提出,早在毒素被發現之前,一些細菌就可能產生這些物質。儘管有時有人說,魏爾肖反對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物種起源理論,但事實是,他接受了這個理論作為一個假設,但他在晚年一直堅持認為,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完全接受這個理論是合理的。

魏爾肖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被公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醫生,應與自希波克拉底以來各個時代的名醫並駕齊驅。他積極從事政治活動,關心社會大眾健康和公共衛生事業,把政治改革的思想與醫學改革相結合,並且倡導醫學教育改革。1848年他被當局派遣赴西里西亞調查斑疹傷寒爆發,他認為大眾健康的惡化應歸咎於惡劣的社會條件,政府應負責任。所以他說:「醫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而政治只不過是大規模的或更高級的醫學」。「醫生是窮人的天然代言人,社會問題應主要由他們去解決。」 魏爾肖1902年9月5日因心力衰竭逝世,終年80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