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鲁桥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最北部,南阳湖东西两岸,东隔白马河与两城相望,西与任城、鱼台等三县四乡镇接壤,距济宁市区3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是个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的平原地带。水资源丰富,土层深厚,水陆纵横,气候温和湿润。[1]

目录

概况

鲁桥原属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它所属地区的古代文化属大汶口文化以及其后的龙山文化,远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此聚居、劳动、繁衍生息。鲁桥镇因驻鲁桥而得名。微山县鲁桥镇位于县城北,与两城镇、马坡镇毗邻。全镇总面积188.71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176.4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6.56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12729户,人口45572人(2017)。鲁桥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鲁桥镇始建精于秦汉,形成于魏晋,至明末清初,呈现繁荣,商贸极其活跃,有500多户、2000多人从事商贸,50多个行业各领风骚,商贸云集,一片繁荣。有孔子的得意门生仲子路修建的仲子庙。因鲁桥镇盛产乌鳢,被评为“中国乌鳢之乡”。

沿革

原属凫山县,1953年归微山县为鲁桥镇,1958年属南阳公社,1959年分建鲁桥公社,1966年改鲁桥区,1969年又改为鲁桥公社,1984年复建镇。1996年,面积28.4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辖鲁桥一、鲁桥二、鲁桥三、鲁桥四、鲁桥五、鲁桥六、鲁桥七、小口门、南王后、南王前、南王中、仲浅、泗河涯、新河、新民、麦仁店、师庄、圈里、郑埝、丁营、枣林、新挑河、九孔桥23个行政村,其中有4个渔村。

侯楼乡,原属嘉祥县和鱼台县管辖,1953年划归微山县属九区,1958年属南阳公社,1959年属鲁桥公社,1969年建侯楼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辖侯楼、王埝、吴家庄、卞集、湾子、后楼、高郑庄、裕民、李唐桥、刘桥、湖西11个行政村,其中3个渔村,8个农村。2000年12月,撤销侯楼乡,并入鲁桥镇。

代码及城乡分类

370826104:~200 122四村 ~201 122一村 ~202 122二村 ~203 122三村 ~204 122五村 ~205 122六村 ~206 122七村 ~207 121郑埝村 ~208 220圈里村 ~209 220师庄村 ~210 220麦仁店村 ~211 123仲浅村 ~212 220泗河涯村 ~213 220南王前村 ~214 220南王中村 ~215 220南王后村 ~216 220枣林村 ~217 220新挑河村 ~218 220九孔桥村 ~219 220丁营村 ~220 220新民村 ~221 220新河村 ~222 220小口门村 ~223 220王埝村 ~224 220湾子村 ~225 220吴庄村 ~226 220卞集村 ~227 220侯楼村 ~228 220李唐桥村 ~229 220刘桥村 ~230 220高郑庄村 ~231 220黄河村 ~232 220裕民村 ~233 220湖西村。

概况

鲁桥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境西北部,南阳湖东岸,距县城57千米(原侯楼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南阳湖西岸,距县政府66千米)。全镇辖34个行政村。京杭大运河、济微公路穿境而过。仲浅村为古任城遗址。位于仲浅村内的仲子庙创建于唐代。

历史

“泗水滔滔流青铜,鲁桥突兀跨长虹。惊波荡滴石斗怒,石门空洞如施弓。风霜剥蚀势欲压,乱石齿齿填深洪。南连淮楚九地厚,东导齐鲁群流通……” 这是元人咏鲁桥的诗句。

鲁桥镇北部,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建于何时无考。传说建桥时,有一位长者路过这里,他先是站着看,后坐下来敲打一块石头,过后就走了。待石桥合龙,横竖摆弄不好。有人提议,把老者丢下的石块搬来试试。结果正合适,石桥遂成。石匠们恍然大悟,长者原来是鲁班。乡亲为了表达对鲁班的感谢之情,给石桥取名鲁桥。镇因桥得名。

鲁桥镇是运河畔的一座古镇。史书记载,唐时已为重镇。咸通年间(860~873年),官兵平定庞勋之乱,曾有四千人驻扎这里。元代大运河通航后,设有都漕运司。明代设有巡检司。到了清代,鲁桥镇作为繁华兴盛的水运码头,已成为绿水环绕,芳草幽香,环境优美的名镇。当时就有八景之说,即:横跨运河东岸的“杰阁跨河”,池水深碧的“砚墨古池”,木桥三孔的“长桥卧波”,巍巍峨峨的“奎楼焕彩”,泗水尽头的“沙洲春泛”,飞金耀彩的“仲子古祠”,圣泉汩汩的“东山浮翠”和芦荷掩映的“西湖绕堤”。

抗倭名将戚继光、名士仲襄溪就出生在鲁桥。明嘉靖七年(1528年)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被提拔为都指挥、江南运粮把总,在赴任途经鲁桥时,夫人生下了戚继光。鲁桥的仲浅村,为古仍(任)国国都。秦在此置任城县,延至北朝魏神龟元年(518年),迁治于今济宁市中区。这里还曾建有“一堂”(观音堂)、“两阁”(火神阁、文昌阁)、“六庙”(奶奶庙、玄帝庙、关帝庙、佛爷庙、三王庙、龙王庙),四季香客云集。“八景”今大多无存。“一堂”“两阁”“六庙”亦毁于“文化大革命”中。[2]

乡镇概况

鲁桥镇耕地总面积达到3万余亩,其中蔬菜面积1.69万亩,杂果1000亩,粮田1.3万亩;存栏奶牛、肉牛160余头,猪5000余头,鸡10万余只;工业生产总值1.45亿元,人均纯收入3945元,鲁桥镇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镇,不论从所处方位和种植品种及规模上都堪称“白菜心”。“三菜一粮”间套复种模式,效益可观,被命名为“鲁桥模式”。蔬菜主导产品以精细菜西红柿、辣子、茄子、黄瓜、为主。常规菜有大葱、白菜、莲花白、菜花、洋葱、芹菜等。鲁桥镇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万亩无公害农业产品基地”。本镇驻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6所,有国税分局、地税所、交管站、信用社、工商所、供电站、邮电所、派出所,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单位。

鲁桥八景

即:横跨运河东岸的“杰阁跨河”;池水深碧的“砚墨古池”;木桥三孔的长桥卧波”;巍巍峨峨的“奎楼焕彩”;泗水尽头的“沙洲春泛”;飞金耀彩的“仲子古祠”;洞窍朝阳、圣泉汩汩的“东山浮翠”和芦荷掩映生姿、渔舟往来不绝的“西湖绕堤”。

民俗文化

这里建有“一堂”(即观音堂)。“两阁”(火神阁、文昌阁),“六庙”(即:奶奶庙、玄帝庙、关帝庙、佛爷庙、三王庙、龙王庙)。一年四季香客云集,达官贵族络绎不绝。街头店铺林立,叫卖吆喝声吵杂。?只是到了清末,火车开通,运河停运,继而近百年的兵燹水患接连不断,鲁桥才日趋清淡。其名“八景”及古老面貌大多荡然无存。“一堂”、“两阁”、“六庙”这些清朝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仍未免一难。千年的十里名镇只剩下0.3平方公里的破旧草屋和不足6000名饱受贫苦饥寒的遗民。?新中国成立后,鲁桥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3]

经济发展

鲁桥已经建成吨粮镇。湖产作物、芦笋产品已走出国门,畅销世界,并获得较好的国际声誉。十几万亩水面的鱼蟹、湖产,销往江浙、东北五省的二十多个市县。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孔子高足仲子的庙堂俨然,整修一新。镇西的西湖愈变愈美,游人墨客络绎不绝。如今的鲁桥繁荣兴旺的美景已初具端倪。随着运河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运河名重大镇的雄风指日就可再现。

行政规划

包含 行政村:一村 二村 三村 四村 五村 六村 七村

自然村:丁营村 师庄村 圈里村 仲浅村 枣林村 郑埝村 新河村 新民村 候楼村 新挑河村 九孔桥村 麦店村 泗河村 盛家屋村 南王村等。2000年撤销侯楼乡并入鲁桥镇,使鲁桥镇成为微山县唯一横跨湖东西的乡镇。[4]

交通人口

鲁桥镇辖八个管区、34个行政村、212个小组、共12729户、总人口45572人(2017)、耕地面积为2.8万亩,其中水田1.1万亩,旱地1.7万亩。

鲁桥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除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外,公路有省道济(宁)微(山县)公路穿行,连接104国道,并筑有白马河大桥,沟通东西两岸。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调整,优化产业格局,全面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坚持“菜果养殖富民,三产乡企强镇,科技教育奠基”的战略指导思想,努力增加蔬菜,狠抓招商引资,促进乡镇企业的强大、振兴,把鲁桥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关视频

鲁桥镇110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