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鲁日格勒舞

鲁日格勒舞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鲁日格勒舞

性质;达斡尔族民间舞的统称

表现内容;早期狩猎时代

地位;民族民间舞蹈

内蒙古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舞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 “鲁日格勒”汉语的意思为“燃烧”或者“兴旺”,达斡尔族语“鲁日格勒”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也反映了达斡尔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族先人在深山密林中围着篝火生息劳作的早期狩猎时代。[1]

目录

内容简介

鲁日格勒是布特哈地区达斡尔人对民间舞蹈的称谓。 鲁日格勒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古代达斡尔在春意微透的夜里聚集在村头的草坪上,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唤,于劳动之余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由此可见,鲁日格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日格勒是古老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达斡尔族供奉的神灵“霍列日·巴尔肯”汇集的17种神当中,就包括在布料上绘制的“耶松·扣克尔·玛尔西朗--耶松·乌给尔·鲁尔格楞”神像,意思是九个小伙子手舞,九个姑娘足蹈。可以看出鲁日格勒是达斡尔人非常古老的文化内容,并且曾有鲁日格勒舞神。在民间达斡尔族妇女们跳的鲁日格勒,没有雕琢、造作的成份,直率、充分地表现着人们的内在心境和审美情感,并都以群舞来昭示一种群体的共鸣、和谐与气势。

循序展开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来源于达斡尔族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因此,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兽斗闹的内容及舞蹈形象。它以群舞的形式为主,多表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

鲁日格勒以呼号和歌唱来统一和协调众人舞蹈的步伐、节奏,是歌与舞的一体化。跳鲁日格勒时一般两人为一组,众人形成圆圈舞蹈。表演时上身和手臂的动作比较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以随时随地加入队伍起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舞者不断穿插交换位置,舞蹈达到高潮时,同时发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

对于鲁日格勒舞蹈的程序,一般认为有三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以唱歌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随着歌曲的节奏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快。最后进入高潮时,歌唱变为“哲嘿哲”、“德乎达”、“哈莫、哈莫”等简短有力、风趣动听的呼号。对舞者一手叉腰,一只手臂一收一伸地向上挥动,形成“对打”、“对挡”的架势。这时另外一人及时上场,以同样的舞姿插入其中,为对舞中处于弱势者解围。直到人们尽兴,这一场舞蹈告一段落。

类别解析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总称,从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呼号和舞蹈动作看,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种类应当是很多的。如,有模仿布谷鸟体态的布谷鸟舞,有模仿熊和野猪动作的野兽搏斗舞,有表现在山林间采集野菜野果的采集舞,有表现妇女照镜子、梳头的梳妆舞,有表现妇女劳动生活的提水舞、摘豆角舞,有表现青年男女交往的舞蹈等等。在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中也出现了类似歌舞剧的请“笊篱姑姑”舞神的歌舞活动。可能是由于每次人们相聚跳民间舞蹈时,各种舞蹈轮番出场展示,逐渐融合起来,以至于让晚辈们很难把不同种类的舞蹈独立分别出来。

达斡尔族是个精于骑射、擅长歌舞的民族。聚居在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又称“哈库麦勒”。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狩猎歌舞的特征,如从原始狩猎篝火歌舞中保留下来圆圈队形、模仿走兽吼叫和飞禽鸣叫的呼号等内容,另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队形有多种变化,演唱的新曲数量增多,歌舞内容更为广泛,衬词更加丰富和独特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哈库麦勒歌舞有了比较清晰的“三段式”表演程式,第一段“比歌”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第二段“赛舞”,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第三段“打斗”,以打斗为主,演员随着高声激昂的呼号,振臂挥向对方,彼此盘旋打斗在一起,最后决出胜负来结束歌舞表演。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很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达斡尔族早期狩猪生活的情景、早期舞神崇拜,表现了达斡尔族许多劳动、生活的情景和审美情感,包括有几十种为舞蹈伴奏的歌曲、呼号。它是积淀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是达斡尔族群众十分喜爱和珍重的民间集体文化活动。

广泛的群众基础

达斡尔族是喜爱歌舞的民族,众人聚到一起载歌载舞跳鲁日格勒历来是达斡尔人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这种活动深受莫旗达斡尔族等各族群众的喜爱,至今在民间仍然很盛行。在西瓦尔图镇的双龙堡村、小库莫尔村,村里的达斡尔人在逢节日时,相聚在村公房或住房宽绰的人家跳鲁日格勒,相邻村的人们还互相邀请外村的人到自己村里参加舞会。莫旗的达斡尔中学、实验小学、阿尔拉中心校、库如奇中心校等学校都在开展有关鲁日格勒的教学和表演活动。在莫旗近些年举办的敖包会、文化艺术节、旗庆日、消夏晚会上,都有达斡尔人组织的舞蹈队表演鲁日格勒和群众自发加入到舞蹈的行列中。在呼伦贝尔市推行少数民族广场舞中也有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广场舞成为人们晨练和经常表演的内容,对于鲁日格勒的规范、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鲁日格勒的保护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各地的编导、舞蹈家和学者们有组织地对鲁日格勒作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创编表演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鲁日格勒的论著,更为重要的是在向民间、向生活采风,搜集鲁日格勒原生形态的基础上,编创了大量在舞台上演出的鲁日格勒节目。如内蒙古歌舞团在20世纪50年代编创的《哈库麦舞》、《布谷鸟舞》等。在继承和弘扬鲁日格勒方面莫旗乌兰牧骑做出的贡献是最大的。莫旗乌兰牧骑自1959年成立以来的40多年里,鲁日格勒一直是他们的品牌节目。其中《嬉水姑娘》、《鲁日格勒》、《欢腾的山村》、《采集》等在汲取民间鲁日格勒素养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表演精湛的舞蹈节目,多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国的文艺舞台上演出,获得了许多奖项。可以说,鲁日格勒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生动地展现了达斡尔族的风情与生活,已经成为在舞台上生动表现达斡尔民族的形象,是达斡尔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互助和谐、性情开朗、蓬勃向上民族个性的象征。同时,莫旗文化馆在搜集整理民间鲁日格勒,以及开展普及提高群众性鲁日格勒活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表明,多年来莫旗文化工作部门对于继承、弘扬鲁日格勒这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并有乌兰牧骑、文化馆专门机构开展这项工作。

传承意义和现状

在研究和探索北方民族原始狩猎歌舞发展和沿革的变化轨迹方面,哈库麦勒歌舞如同一件“活化石”。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哈库麦勒歌舞与满族“莽式”宫廷歌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在哈库麦勒歌舞中出现的打斗动作与满族“莽式空齐”的“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手于背,盘旋作势”是基本一样的,这种相似之处是很值得研究的。

由于时代的变迁,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今在鲁日格勒的原生地区,这种民间舞蹈渐被冷落,面临失传,急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视频

鲁日格勒 达斡尔民间舞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