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魯元公主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魯元公主,劉姓,名字不詳,西漢時期公主,漢高祖劉邦嫡長女(獨女),母為漢高后呂雉,漢惠帝劉盈胞姐,封號魯元公主。

匈奴冒頓單于來犯時,太中大夫劉敬建議和親,險些嫁入匈奴。公元前202年嫁給開國功臣趙王張耳的兒子張敖為妻,生下兒子魯王張偃和女兒張嫣。 呂雉當政後為鞏固勢力,將外孫女張嫣嫁給兒子漢惠帝劉盈。[1]

高后元年(前187年)去世,追尊「魯元太后」,唐朝張守節的作品《史記正義》提到,魯元公主墓在咸陽縣西北二十五里。

目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單父縣的呂公,和沛縣令是好友,因躲避仇家, 寄居縣令寓所,後舉家遷沛。 沛中的一些頭面人物聽說縣令有位好友遷沛,都去祝賀。蕭何是縣令的僚佐,負責收禮。對諸位頭面人物說:「湊份不滿一千錢的, 都不能入上座。」漢高祖此時當亭長,平時本來就看不起這些人,就惡作劇地在紅包上自陳姓名 「賀錢一萬」 ,實則是一個空包。紅包送入,呂公見厚禮而大驚, 親自到大門前迎接。呂公善於看相,見高祖儀表非凡,特別敬重,引入客廳坐上位。蕭何說:「劉季平日只愛說大話,很少辦成好事。」 高祖早就看不起這些郡府中的頭面人物,就毫不謙遜地坐了上位,神色自若。酒到半醉,呂公以目示意請高祖留下,散席時,挽留高祖緩行。呂公對高祖說: 「鄙人年輕時就研究相術,看了許多人, 都不及您的相高貴,希望您多多保重。我有一個親生女兒,願意嫁給您為妻。 」客走後,呂媽吵嚷呂公說:「你往日總說我女兒生相有福,要嫁與貴人。沛令和你甚好, 想娶我女你不肯,今日為何隨便許配給劉季 ?」 呂公笑道:「這不是你們婦人女子所知。」 結果還是把女兒嫁給高祖了。呂公女就是後來的呂后,生了漢孝惠帝及魯元公主。 [2] 呂后和兩個孩子住在田中,有一位過路老丈向其討水喝,呂后還留他吃了飯。老丈看了呂后的相贊道:「夫人是天下貴人。」 呂后請他給兩個孩子看相,他看了孝惠帝,說: 「夫人之所以能成為貴人,是因為有這個兒子。 」他又看了魯元公主,也說將來是位貴人。老丈走後,高祖從另一間田舍歸來,呂后向他備言前事,說那位老丈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貴之相。高祖問老丈何在,呂后說:「其走未遠。」高祖追及老丈,求問自己的生相。老丈說:「剛才說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貴, 都是由於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貴不可言。」高祖連忙稱謝道: 「果真如老先生所說,我永遠會記住您的指點之恩。」到高祖登基後,這位老丈的去向卻不得而知了。 [2] 逃亡遭棄 前204年三月,楚漢之爭,楚兵圍漢王三重。狂風從西北捲來,樹折房破,飛砂走石,白晝如同黑夜,楚軍一時大亂。而漢王乘亂時與數十騎衝破重圍逃走。行經沛縣,派人尋找眷屬,全家已逃亡,不知去向。漢王在奔走途中遇見子孝惠與女魯元公主,共登一車倉惶而去。楚騎兵追趕漢王,漢王見情勢危急,就將子女推下車去。滕公(夏侯嬰)又將二人收登於車,總算逃離虎口。審食其與漢王父太公及夫人呂后從小道逃走,反與楚軍相遇,項羽將他們安置軍中做人質。 [2] 險遭和親 漢高帝七年(前200),韓王信叛漢,漢高帝親自討伐他。到達晉陽時,得知韓王信與匈奴勾結要共同進攻漢朝的消息,皇帝大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細。匈奴把他們強壯能戰的士兵和肥壯的牛馬都藏了起來,只顯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餘批回來,都說匈奴可以攻擊。 皇帝派劉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來報告說:「兩國交兵,這時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現在我去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這時漢朝軍隊已經越過了句注山,二十萬大軍已經出征。皇帝聽了劉敬的話非常惱怒,罵劉敬道:「齊國孬種!憑着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就用鐐銬把劉敬拘禁起來押在廣武縣。高帝率軍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高帝圍困在白登山上,被圍困了七天後才得以解圍。高帝回到廣武縣,便赦免了劉敬,對劉敬說:「我不聽您的意見,因而在平城遭到圍困。我已經把前面那十來批出使匈奴說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斬首了。」於是賞賜劉敬食邑二千戶,封為關內侯,稱作建信侯。 漢高帝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韓王信逃入匈奴。這時,冒頓是匈奴的君主。 冒頓軍隊強大,勇士有三十萬,屢次侵擾北部邊境。皇帝對這種情況很憂慮,就問劉敬對策。劉敬說:「漢朝天下剛剛平定,士兵們被兵火搞得疲憊不堪,對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頓殺了他的父親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親的許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憑武力樹威勢,是不能用仁義道德說服的。只能夠從長計議讓他的子孫後代臣服漢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辦到。」皇帝說:「果真可行的話,為什麼不能辦!只是該怎麼辦呢?」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給冒頓作妻子,給他送上豐厚的禮物,他知道是漢帝皇后生的女兒又送來豐厚的禮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愛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將來接替君位。為什麼要這樣辦?因為匈奴貪圖漢朝的豐厚財禮。陛下拿一年四季漢朝多餘而匈奴少有的東西多次撫問贈送,順便派能言善辯的人用禮節來開導啟發他。冒頓在位,當然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漢朝外孫就是君主。哪曾聽說外孫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呢?軍隊可以不出戰便使匈奴逐漸臣服了。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讓皇族女子或是嬪妃假冒公主,他也會知道,就不肯尊敬親近她,那樣就沒什麼好處了。」高帝聽後說:「好的。」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呂后得知後日夜哭哭啼啼,對皇帝說:「我只有太子和一個女兒,怎麼忍心把她拋掉遠嫁匈奴去!」皇帝終究不能派出大公主,便找了個宮女以大公主的名義,嫁給冒頓君主作妻子。同時,派遣劉敬前往與匈奴訂立議和聯姻盟約。 《史記正義》中提到,魯元公主墓在咸陽縣西北二十五里。

歷史評價

《漢宮春色》:「公主甚賢,其姿貌雖非絕麗,而舉止大方,氣象溫雅,靚如秋雲之吐華月,藹如春風之拂名花,實世所罕覯也。」 [6] 《老狐談歷代麗人記》:「有窈窕一流,如漢之魯元公主」 [8]

軼事典故

名字 正史沒有記載魯元公主的名字,網上流傳的劉樂來源於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柏楊著),但沒有提供名字來源,故不可信。 魯元王的由來 然漢孝文帝即位,張偃廢為南宮侯,乃以此爵終老,《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雲,張偃薨後諡「共」,是為「南宮共侯」,何以稱「魯元王」? 《漢書》 《漢書·張耳陳餘傳第二》:後六年,宣平侯張敖薨。呂太后立敖子偃為魯王,以母為太后故也。憐其年少孤弱,乃封敖前婦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高后崩,大臣誅諸呂,廢魯王及二侯。孝文即位,復封故魯王偃為南宮侯。 《史記》 作「魯元王」之處《漢書》皆作「魯王」,且不記張敖賜諡為魯元王之事。何故?班固依《史記》擅行刪改乎?余不敢妄斷。梁玉繩每見《史記》中言張偃為「魯元王」之處,輒曰「衍文」,不足以服人也。 《張家山漢墓竹簡》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津關令》:廿二、丞相上魯御史書言,魯侯居長安,請得買馬關中。·丞相、御史以聞,制曰:可。 二年律令之年,學者多論,然其下限在呂后二年,當屬不易也。 漢初尚有別家稱「魯侯」,奚涓也。涓隨劉邦起事,侯四千八百戶,死事,高祖六年封其母疵代為魯侯,《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疵」作「底」,且改封重平侯,故治在山東陵縣東北。高后五年疵薨、國除。母疵何年改封重平侯,不知。蓋因魯元公主得湯沐而改封。其地,據《地理志》即春秋魯國、秦時薛郡之地。然高祖時薛郡之地屬楚國,魯元公主之湯沐邑乃為薛郡之魯縣,今之曲阜,當奪之於母疵之舊領。呂后未嘗奪楚國之薛郡以封張偃,張偃之魯國當以齊王所獻城陽郡為本,全祖望以為城陽郡,古莒國之地。 《二年律令》 所稱之魯侯,居於長安,可享買馬關中之特權,母疵貴不及於此也。故《二年律令》所稱之魯侯,必為張偃無疑。《津關令》中不稱「魯王」而稱「魯侯」,可知呂后二年張偃未得封王也。《史記》(高后元年)「四月,太后欲侯諸呂,乃先封高祖之功臣郎中令無擇為博城侯。魯元公主薨,賜諡為魯元太后。子偃為魯王。魯王父,宣平侯張敖也。」至於「張買為南宮侯。」段,梁玉繩云:「博城侯下忽插入公主之薨,張偃之王,劉章之侯。更覺不倫。史公敘事,何若是之倒亂哉?余謂『魯元公主薨』二十六字當在『南宮侯』句下,蓋偃與孝惠子同王也。」梁玉繩察張偃封王語次之失,甚是,然其未見《二年律令》,張偃當與高祖功臣同列為侯也。 傳本《史記》未記張偃於母薨之時僅為魯侯,其父死時尚升為魯王之事實,徑稱張偃為「魯元王」,此大謬,絕不可信。 《張耳陳余傳》 說張敖死在高后六年,《呂后本紀》言張敖死在高后七年,此又有異論也。《史記》注集解雲,張敖諡武侯。先諡宣平武侯,後追諡魯元王乎? 諡號考辯 其因多也,或在《史記》。《史記》不知何故,屢稱魯元公主與宣平侯張敖之子張偃為「魯元王」,實乃大怪。 《史記》 《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高后為外孫魯元王偃年少,早失父母,孤弱,乃封張敖前姬兩子,侈為新都侯,壽為樂昌侯,以輔魯元王偃。及封中大謁者張釋為建陵侯,呂榮為祝茲侯。諸中宦者令丞皆為關內侯,食邑五百戶。……當是時,濟川王太、淮陽王武、常山王朝名為少帝弟,及魯元王呂后外孫,皆年少未之國,居長安。 ……數稱張偃為魯元王,然其子何敢用其父其母之諡號耶?大惑讀書人之智,故不敢輕從「魯元公主」諡號之說。 《張耳陳余列傳》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張敖,高后六年薨。子偃為魯元王。以母呂后女故,呂后封為魯元王。元王弱,兄弟少,乃封張敖他姬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高后崩,諸呂無道,大臣誅之,而廢魯元王及樂昌侯、信諸侯。孝文帝即位,復封故魯元王偃為南宮侯,續張氏。 《諸侯王年表》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漢惠帝)七年初置魯國,(高后元年)四月,元王張偃元年。梁玉繩云:「『元王』當作『初王』」。 魯元二字 魯元公主是劉邦與呂雉之女,其名失考,後世多以魯元公主稱之。「魯元」何解?古來有二說。 稱號 〔一八〕服虔曰:「元,長也。食邑於魯。」師古曰:「公主,惠帝之姊也,以其最長,故號曰元。呂后謂高帝曰張王以魯元故不宜有謀,齊悼惠王尊魯元公主為太后,當時並已謂之元,不得為諡也。韋說失之。」——(東漢)班固編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2] 《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說王曰:「太后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為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必無憂。」於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尊公主為王太后。◇集解如淳曰:「張敖子偃為魯王,故公主得為太后。」 [3] 諡號 西晉韋昭曰:「元,諡也。」 呂后言:張王以魯元故不宜有謀,此語乃史遷轉述,非呂后親口之語之實錄,故師古之論不足為據。 《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云:「(高后元年四月)魯元公主薨,賜諡為魯元太后。子偃為魯王。魯王父,宣平侯張敖也。」又云:「(高后七年)宣平侯張敖卒,以子偃為魯王,敖賜諡為魯元王。」張敖者,趙王張耳之子也,魯元公主之夫。 西漢之世,乃母系政治與父系政治可分庭抗禮之世。侯之妻,侯之母可繼為侯,皇子公主可着母姓以稱之,若「竇太主」、「衛太子」云云。且漢承秦制,乃有尚主之儀、尚主之制,東漢荀爽於延熹九年對策陳,力陳其弊。其侄荀悅作《申鑒》乃申之。 魯元公主乃帝後親女,且得太后之號於齊王,女張氏為其弟惠帝劉盈皇后,其貴當世無可匹敵。故魯元公主當可以王太后之位得諡於前,呂后之勢也。 張敖從妻諡亦為「元」,較之春秋時期夫人多從諸侯之諡,大略如荀爽叔侄所云以妻制夫,以卑臨尊,違乾坤之道也。雖諡「魯元太后」之例非屬之於尚主之儀、尚主之制,然「元」為諡號亦明矣。然呂后崩,諸呂誅,大臣乃使呂后之諡號從於高祖,曰「高后」,故張敖從妻諡之例,當世無二。梁玉繩已論之,其要言曰:「敖死,始從公主之諡,追封魯元王、不使子繼父而繼母,不使婦從夫而從婦,悖於三綱甚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