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魚雷巡洋艦是一類使用魚雷作為自身的主要攻擊方式的軍艦。1860年代,帶動力自推進的懷特黑德魚雷(又譯「白頭魚雷」)問世,各主要海上強國立即紛紛開始建造魚雷巡洋艦。隨後綠水學派逐漸崛起,其所鼓吹的以魚雷為主要武器、價格相對低廉的小型軍艦,可以擊敗耗資巨靡的戰列艦等大型軍艦的主張,引起了眾多國家海軍的關注,尤其是其「以弱勝強」的概念,特別吸引諸多海軍實力不足的國家的青睞,也引起了老牌海軍強國如英國等的警惕。然而隨着海軍設計技術的發展,魚雷巡洋艦在1890年代在大國之間逐漸失去了吸引力,不過在次等海軍中直到20世紀初(1900年代左右)依然有部分魚雷巡洋艦建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曾經將兩艘球磨級輕巡洋艦改裝成魚雷巡洋艦(日本方面的非官方名稱「重雷裝艦」[1])。這種新復活的魚雷巡洋艦與19世紀中後期所盛行的魚雷巡洋艦不盡相同,主要目的是利用日軍超遠射程的九三式氧氣魚雷,對盟軍艦隊進行突襲。隨着戰爭進程的發展,日軍「重雷裝艦」的設計並沒有機會得到實戰檢驗,兩艘改裝艦都當成了高速運輸艦使用。

目錄

歷史

魚雷巡洋艦源自於綠水學派(Jeune École)的海軍戰略學說,認為當時歐洲各國正在建造的鐵甲艦可以被小型的魚雷艦艇消滅,而後者卻花費低廉。德意志帝國成立後,德國海軍對小型魚雷用軍艦的想法非常感興趣,認為對於一支缺乏遠洋海軍傳統的新興海軍來說,這種威力強大的小型軍艦更加適合自身的發展策略。早期德國的魚雷軍艦都分類為通報艦,其中第一艘即為1876年下水的齊騰號。齊騰號最初只安裝了兩具380毫米魚雷發射管,直到1878年才又加裝兩門120毫米火炮和6挺機槍。

德國海軍參謀本部對於魚雷巡洋艦的熱情,尤以列奧·馮·卡普里維海軍中將主政時為甚。在此期間,德國海軍共建造了8艘這種艦艇,用來與更小一些的魚雷艇組成分隊共同行動,配合水雷區和岸防炮進行防禦。一艘典型的德國魚雷巡洋艦通常包括3具魚雷發射管,艦艏一具,中部兩舷各一具;同時還裝設有兩門中口徑火炮,分別一前一後安設,提供一定的火炮火力。此外在舷側突出部還安裝有一些小口徑火炮,用以在面對魚雷艇一類的小型艦艇時進行自衛。

就在和德國獲得齊騰號差不多同一時間,意大利皇家海軍訂購的皮亞托·米卡號也在1875年下水。皮亞托·米卡號只安裝了一具魚雷發射管,以及兩挺機槍。在接下來的20年裡,意大利海軍還陸續建造了5級17艘魚雷巡洋艦。

法國海軍在1879年也開始了相關的實驗項目。最初的一艘米蘭號,是一艘相對大一點的巡洋艦;其後法國軍方也建造了若干艘和齊騰號類似的魚雷通報艦[2]

奧匈帝國海軍的思路也大體與德國類似,都是用集群的魚雷艇伴隨魚雷巡洋艦行動,基本上也僅限於亞得里亞海一帶行動,用以攻擊襲擾奧匈帝國沿岸地區的敵方大型軍艦。

1880年代中期,奧匈帝國[3]委託英國艦艇設計師威廉·懷特爵士設計了兩艘魚雷巡洋艦黑豹號和豹號。也在差不多的時間,英國海軍部也對魚雷巡洋艦表現出了興趣,首先是1885年訂購併於同年下水了單獨的響尾蛇號,然後是兩艘斥候級,旋即一口氣設計並訂購了一大批射手級,以及要更小一些的麻鷸級和秧雞級兩級。在這個時候,海軍相關人士都普遍認為魚雷巡洋艦代表了海軍發展的主流方向。魚雷巡洋艦擁有着炮艇的實用性、派遣船的航速,更重要的是其可匹敵鐵甲艦的威力;相形之下,鐵甲艦則難逃「平時千金難得,戰時一文不值」的譏諷。

然而射手級的缺點很快就暴露了出來,其在狹小的船體內安裝了大量的武器,導致適航性極差,很快就失去了英國海軍部的青睞。原本預計要建造20艘之多的射手級最終訂單縮減到只有8艘,而英國海軍很快就徹底停止了設計後續艦型的計劃。不過海軍軍官和艦艇設計師們都認為海軍部其實是矯枉過正;他們呼籲,海軍部應該適當削減一下艦載武器,而不是直接放棄了這一艦種。懷特爵士自己也一直在進行着新的魚雷巡洋艦的設計,其中不乏蛇鯖級「三等巡洋艦」和更大一些的馬拉松級「二等防護巡洋艦」。

南美洲國家海軍中也不乏對此有意者。1891年,智利內戰當中,智利魚雷炮艇林奇海軍上將號一舉擊沉布蘭科·恩卡拉達號,使得魚雷軍艦一時名聲大噪。

在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興建魚雷巡洋艦的時期,美國海軍是比較有實力的海軍中唯一一支沒有自己的魚雷巡洋艦的。美國人其實也有過相關的研究,惟其「1號魚雷巡洋艦」計劃野心太大,要在有限的預算里實現很高的性能,這種不切實際的計劃一路遇到各種挫折,最後不了了之。

視頻

魚雷巡洋艦 相關視頻

巡洋艦不幸被潛艇發射魚雷擊中,爆炸衝擊力海面濺起數百米高水柱
受傷的潛艇如何用一枚魚雷擊沉巡洋艦,沒點想法還真做不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