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魚台縣隸屬於山東濟寧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有江北魚米之鄉的美稱。

魚台縣屬暖溫帶季風氣候,總面積654平方公里,著名景點有五里三賢景區、孟樓濕地、太公廟等。

目錄

建制沿革

西周,今魚台縣境域為極國封地。

春秋魯隱公二年(公元前721年),極地入魯國,置棠邑。

戰國初期,置方與邑,屬宋國。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國置湖陵邑。

秦代,置方與縣(治所在今張黃鎮古城集)、湖陵縣,屬薛郡。

西漢,境內置方與縣、湖陵縣、橐縣,屬山陽郡。

新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湖陵縣更名為胡陸縣。

東漢初年,胡陸縣復名湖陵縣,章帝時又稱胡陸縣。東漢永平二年(59年),胡陸縣、橐縣併入東平國。

三國魏,方與縣屬山陽郡。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東晉,改高平國為高平郡,胡陸縣、方與縣屬之。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裁撤胡陸縣,其境域大部歸方與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方與縣,入永昌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方與縣,屬彭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方與縣屬金州。武德五年(622年),改金州為戴州,方與縣屬戴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廢戴州,方與縣改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寶應元年(762年),因境內有魯隱公觀魚台,方與縣更名為魚台縣。元和四年(809年),縣治遷至黃台(今舊城海子)。

五代,後梁魚台縣時屬兗州魯郡,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皆屬單州。

北宋,魚台縣屬京東西路單州。

金代,屬南京路單州。

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魚台縣改隸經州。至元二年(1265年),廢魚台縣,併入金鄉縣。(1266年),復置魚台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魚台縣屬徐州。洪武七年(1374年),改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濟寧府降為濟寧州,升兗州為府,魚台縣屬兗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魚台縣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寧直隸州。(1730年),改屬兗州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洪水灌城,縣治遷至董家店(今魚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復屬濟寧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魚台縣署改稱縣公署。民國二年(1913年),魚台縣屬山東省岱南道,縣公署改稱縣知事公署。民國三年(1914年),屬濟寧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兗濟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魚台縣直屬山東省;縣知事公署改稱縣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苗村屯、朱村屯、大村屯、秦旺屯、馬陵屯、張莊屯、武台屯。

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城區,7個鄉區不變。

1930年代初魚台縣行政區劃

1930年,將原7個鄉改劃為7個區,下設81個鄉、8個鎮。1933年,將各區鄉名分別以「和平奮鬥救中國」7個字為首字命名,全縣轄7個區,37個鄉、3個鎮。

1938年9月,日偽魚台縣政權下設7個區:第一區(城關)、第二區(李閣)、第三區(谷亭)、第四區(王魯)、第五區(南陽)、第六區(古村)、第七區(閻集)。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設7個區:一區(城關)、二區(羅屯)、三區(谷亭)、四區(王魯)、五區(南陽)、六區(古村)、七區(老砦)。

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第六區(古村)和第五區的南陽一帶劃歸湖東縣委。同年,日偽將第六區(古村)劃歸鄒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5月,羅屯區(二區)、武台區(四區)和合集區劃入金濟魚抗日辦事處;8月,城關區(一區)、谷亭區(三區)、老砦區(七區)劃入豐魚縣,魚台縣撤銷。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撤銷豐魚縣和金濟魚抗日辦事處,復設魚台縣,城關區、谷亭區、老砦區、武台區和羅屯區的萬福河以南地區劃歸魚台縣。魚台縣設第一區(城關)、第二區(羅屯)、第四區(武台),改三區為谷亭區,新設李閣區、湖上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增設舊城區、谷亭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濟寧縣合集區、相里區劃歸魚台縣,將相里區併入羅屯區;8月,撤銷李閣區,併入城關區,撤銷谷亭鎮,併入谷亭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國民黨魚台縣政府撤銷區級建制,合併鄉和保。調整後,魚台縣轄3個鎮、10個鄉(大同鎮谷亭鎮南陽鎮、李閣鄉、周堂鄉、相里鄉、王魯鄉、武台鄉、宋寨鄉、羅屯鄉、黃山鄉、古村鄉、老砦鄉),163個保。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程子廟、大孫莊、壩上3個自然村劃歸沛縣;10月,復置李閣區;12月,湖上區、合集區合併為臨湖區,撤銷老砦區,併入谷亭區。調整後以序數稱謂為一區(城關)、二區(李閣)、三區(羅屯)、四區(武台)、五區(舊城)、六區(谷亭)、七區(臨湖)。

1952、1955年魚台縣行政區劃

1952年7月,從第六區劃出11個行政村,第七區劃出4個行政村,設立第八區(老砦)。

1953年1月,區下建鄉;10月,魚台縣七、八區位於湖區的7個鄉81個自然村劃歸微山縣。

1955年11月,區名由序數改為地名稱謂,即城關區、李閣區羅屯區武台區舊城區谷亭區臨湖區老砦區

1956年3月,撤銷老砦區、臨湖區、李閣區,撤銷魚台縣,併入金鄉縣。原魚台區域的谷亭區轄15個鄉,武台區轄14個鄉,舊城區轄7個鄉,魚城區轄13個鄉(含金鄉縣的周大莊、謝集、大李樓3個鄉),羅屯區轄13個鄉(將姜莊鄉併入金鄉縣高河店區)。

1957年5月,嘉祥縣新萬福河以南的王台、李早、小王莊、北劉樓、小吳、南陳、朱莊、軍城、車樓、北倪莊、南倪莊、陳莊、董莊、大武等14個自然村劃歸金鄉縣。

1964年11月,魚台縣從金鄉縣析出,並縣前原屬魚台縣的王莊、劉油坊、劉心田、姜井、姜莊、金魚店、殷樓、東夾河灘、西夾河灘、東李莊、北張莊等11個自然村劃歸金鄉縣,魚台縣轄谷亭、王魯、魚城、王廟、相里、羅屯、李閣、老砦8個人民公社。

1966年7月,析王魯公社82個自然村,設立武台公社;析相里公社64個自然村,設立東張公社;析羅屯51個自然村,設立石集公社;析魚城公社46個自然村,設立陳樓公社;析王廟公社64個自然村,設立周堂公社;析谷亭公社61個自然村,設立唐馬公社。全縣轄14個人民公社。

1982年1月,谷亭人民公社改為谷亭鎮;2月,東張公社更名為張黃公社,相里公社更名為清河涯公社。

1984年5月,實行鄉鎮制。魚城公社改為魚城鎮,清河涯公社改為清河鎮,其餘11個人民公社改為鄉。魚台縣轄3個鎮、11個鄉,389個行政村,共有930個自然村。

1995年5月,撤銷王魯鄉,設立王魯鎮。

1996年8月,撤銷張黃鄉,設立張黃鎮。

1998年7月,撤銷王廟鄉,設立王廟鎮。

2000年12月,撤銷武台鄉,併入王魯鎮;撤銷石集鄉,併入清河鎮;撤銷李閣鄉、陳樓鄉,合併設立李閣鎮;撤銷周堂鄉,併入王廟鎮。

2007年12月,王魯鎮的原武台鄉區域劃歸張黃鎮。

2010年6月,撤銷谷亭鎮,設立谷亭街道、濱湖街道;撤銷唐馬鄉,設立唐馬鎮;撤銷老砦鄉,設立老砦鎮。

2013年1月,撤銷羅屯鄉,設立羅屯鎮。

2016年10月,王魯鎮的佃戶李、七所樓、大李莊、於屯、吳集、陳年、後聶、大聶8個行政村劃歸濱湖街道。[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魚台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東臨南陽湖、昭陽湖,南與江蘇省沛縣、豐縣毗鄰,西與金鄉縣接壤,北以新萬福河為界與任城區隔河相望。縣域地處東經116°23′—116°49′,北緯34°53′—35°10′之間,南北最大距離23.5公里,東西最大距離37.5公里。行政區域面積653.07平方公里。

地質

魚台在大地構造單元上屬華北陸台組成部分,處於尼山凸起西部凹陷區。境內無基岩顯露,整合覆蓋新生界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地質年齡距今約200萬年。二迭系至石炭系有煤系地層,在下第三系含岩鹽地層。第四系陸相沉積堆積較厚,375—400米之間多為礫石、沙、粘土。主要岩性為粘土、亞粘土。受燕山運動影響,境內斷層較發育,有魚台斷層、鳧山斷層、菏澤斷層、孫氏店斷層、濟寧斷層5條斷層過境。

地形

魚台縣地處黃泛沖積平原北部,地勢西南部略高,東北部稍低,地面坡降為1/10000—1/15000。平均海拔35米,最高點在魚城鎮,海拔37.3米,最低點在東部沿湖地區,海拔33.3米。東西相對高差3.5米,南北相對高差2.3米。全縣可劃分為西南崗坡區、中部微斜平地區、東北部近湖窪地區3個地貌分區。

西南崗坡區:海拔36.5—37.6米,坡度1/5000,面積165.5平方公里,分布在羅屯鎮、李閣鎮西南部、魚城鎮全部、王廟鎮南部及老砦鎮西南角;地下水埋深1—2米,多屬壤質土壤,耕性適中,保水保肥性一般。

中部微斜平地區:在崗坡地以下,近湖窪地以上,海拔35—36.5米,坡度1/5000—1/8000,面積29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唐馬、王廟、李閣、羅屯、清河5個鎮以及王魯鎮南部、濱湖街道西南部;土壤質地多為重壤和黏土,地下水埋深約1米,保水保肥性能良好。

東北部近湖窪地區:海拔33.5—35米,坡度1/8000—1/10000,面積193.7平方公里,分布在老砦鎮北部、唐馬鎮東北部、張黃鎮北半部;土壤屬於濕潮土類型和潛育型幼年水稻土,土質黏重,保肥保水性強,生產率低,地下水埋深0.2—0.6米,夏季受湖水頂托,積水影響作物生長。

氣候

魚台縣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春季回暖快而變化劇烈,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氣候乾燥;夏季為暖濕的東南氣流所控制,炎熱多雨,多有雷雨大風;秋季光照充足,氣候宜人,日夜間溫差較大;冬季為寒冷的西北氣流所控制,低溫乾燥,雨雪稀少。年平均氣溫13.7℃;7月平均氣溫27.4℃,1月平均氣溫-1.3℃;極端最高氣溫40.6℃(1967年6月4日),極端最低氣溫-18.2℃(1967年1月4日)。年平均降水量697.0毫米,夏季降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8.9%。年均相對濕度72%。平均無霜期213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324.3小時。太陽輻射年平均總量492.1千焦/平方厘米。常年盛行風向為東南風,冬季多北風、西北風。自然災害以乾旱、雨澇、低溫、乾熱風為主,各類災害性天氣頻繁。

水文

魚台縣屬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共有河流17條,境內長266.63公里,流域面積654.2平方公里。京杭運河斜擦縣境,新萬福河、老萬福河、惠河、西支河、東魚河、復新河、東邊河流入此河。老萬福河的支流有東溝、魚清河、小郭河、小俞河、小蘇河、白馬河;惠河的支流為金魚河;西支河的支流為幸福河;東邊河的支流為蘇魯邊河。[2]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魚台縣可利用水資源量562.32萬立方米,人均占有量815.36立方米。多年地表徑流量7824.33萬立方米,地表水年平均入境水量6.05億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2.2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總補給量1.76億立方米,淺層淡水總儲量17.8億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資源量1.01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2015年,魚台縣總土地面積65307公頃,其中農用地51321公頃,建設用地11015公頃,水域2728公頃,自然保留地243公頃。總體來看,魚台縣土地利用率高,類型多樣,農用地比重大;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高,耕地後備資源匱乏,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難度大,採煤導致土地塌陷嚴重,土地生態面臨退化威脅,微山「飛地」較多且管理難度大。

礦產資源

魚台縣礦產資源種類較少,以沉積礦產為主。煤炭是魚台縣優勢礦產,含煤面積60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1.7%,主要分布在張黃、清河、老砦鎮等地,煤種以氣煤、氣肥煤為主;累計查明資源儲量6.68億噸,2007年保有資源儲量6.33億噸,占濟寧市煤炭資源保有量的4.95%,其中可采儲量2.05億噸,預測遠景資源量26億噸,是濟寧市煤炭工業發展的後備基地之一。建材類非金屬礦產有石膏、磚瓦粘土2種,主要分布在東魚河兩岸、羅屯鎮隨集村等地。磚瓦粘土分布廣泛,但禁止開採,粘土礦已全部關閉。魚台—王魯石膏遠景區位於魚台縣城及其以北,面積約63.2平方公里,是石膏成礦有利地區。

人口民族

元末,魚台縣地曠人稀。明洪武、永樂年間,有山西之民遷入。1855年黃河決口,鄆城、巨野數千災民遷居老砦一帶。1919年,魚台縣人口195631人。1941年,魚台縣東北部湖區和鳧山地區的6個鄉約3萬人劃出。1949年,全縣共有206261人。1953年,將沿湖81個村7772人劃歸微山縣。60年代中期,微山縣湖區村莊遷入魚台縣2939人。50年代中前期、60年代中後期有兩次人口增長高峰。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後,人口增長勢頭放緩。1976年人口超過30萬,1991年突破40萬。 2019年,全縣常住人口45.6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99萬人,農村人口25.68萬人。據計生部門統計,2019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2.07‰,人口死亡率為5.8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26‰。

魚台縣絕大多數人口為漢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2000年回族人口2639人。2015年全縣有少數民族19個,共2742人。[3]

經濟概述

綜合

2019年,根據市統計局以第四次經濟普查修訂的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GDP)核算數據為基數進行統一核算的結果,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177.78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0.03億元、增長1.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0.91億元、下降1.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6.84億元、增長8.0%。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8.1:28.7:43.2,服務業占比同比提升1.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3%、-17.1%、106.8%,分別拉動GDP增長0.3、-0.5、3.1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9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84.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0.6%,其中農業產值完成50.81億元,增長10.0%;林業產值完成2.09億元,增長23.0%;牧業產值完成9.65億元,下降8.6%;漁業產值完成14.19億元,下降1.6%;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7.51億元,增長12.6%。糧食產量達到37.32萬噸,棉花產量12522噸;畜牧業發展平穩,全縣生豬、羊、家禽出欄分別為24.78萬頭、9.7萬隻和197.35萬隻;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為2.31萬噸、0.86萬噸和232噸。

2019年糧食產量達到35.73萬噸;棉花產量12522噸。

2019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667公頃,育苗面積305公頃。全縣森林面積為8014公頃,林木綠化率為18.7%。

2019年水產放養面積9.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76萬噸。

2019年末農機總動力109.54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20288台,全年完成機耕作業面積65.38千公頃,機播面積46.62千公頃,機收面積48.14千公頃。

2019年化肥施用折純量2.09萬噸,有效灌溉面積39.19千公頃。農村「路、水、電、醫、學」和環境整治建設加快推進,在村村通電的基礎上,基本達到村村通電話,通汽車村數比重達到100%,自來水受益村數比重達到100%。

第二產業

2019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41.90億元,增長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85%;新增規模以上工業25家,達到9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52億元,增長1.3%,實現利潤總額2.69億元,下降3.0%;實現利稅總額4.02億元,下降6.2%。

2019年全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25家,完成總產值18.46億元,下降0.85%,期末從業人員7608人,房屋施工面積117.8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1.92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下降4.7%,其中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60個,實現投資68.28億元。隨着城區拆遷力度不斷加大,城市宜居環境的不斷改善,魚台房地產市場迎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0.84億元,增長80.1%。商品房施工面積78.97萬平方米,增長19.0%;商品房銷售面積18.68萬平方米,下降30.6%。

國內貿易

2019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60億元,增長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占的比重大。全縣批發零售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80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3.3%,依然是消費品市場的主力軍。按城鄉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82.93億元,增長1.1%,占總額的71.1%,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3.67億元,增長0.2%,占總額的28.9%,城鎮消費依然是拉動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

對外開放

2019年,全縣進出口總額65912萬元,增長45.9%;其中出口64017萬元,增長74.2%,進口1895萬元,下降77.5%;實際利用外資2萬美元。

財政、金融

2019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0.52億元,增長5.1%,稅收收入8.54億元,增長6.5%。地方財政支出28.86億元,增長7.6%。金融信貸運行平穩有序。全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93.62億元,比年初增加23.60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47.95億元,比年初增加18.40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11.15億元,比年初增加41.36億元。其中,住戶貸款55.12億元,比年初增加12.81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56.03億元,較年初增加28.56億元。[4]

交通

公路

截至2015年,魚台縣通車裡程1940.9公里,其中省道73.3公里,縣道長142.4公里,鄉道360.4公里,村道1364.9公里;一級公路25.7公里,二級公路83.3公里,三級公路38.7公里,四級公路936.5公里,等外級公路8.7公里。有公交車170輛,長途客車54輛,出租車150輛。

濟徐高速公路魚台段全長26.7公里,途經清河、羅屯、李閣、王廟鎮29個村莊,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120公里/小時,設金鄉東、魚台西2個互通立交,1個服務區,與江蘇交界處設有魯蘇界主線收費站,2016年12月通車。

棗菏高速公路(跨微山湖高速公路)魚台段全長23公里,連接線2.8公里,途經張黃、清河、李閣鎮的28個自然村,跨越濱湖大道、251省道,與濟徐高速交匯,西南進入金鄉縣。2016年底開工,預計三年內建成通車。

251省道(濟寧—魚台)魚台段長23.3公里,途徑清河、石集、武台、王魯至魚台外環,為濟寧至魚台的幹線公路。2012年金鄉界至王魯段改建為一級公路,2016年自西劉莊改道至蔣莊接348省道。2016年底升級為237國道(濟寧—寧德)。

348省道(棗莊—曹縣)境內長35公里,途徑老砦、魚台縣城、王廟、魚城等地,為二級公路。

346省道(東明—豐縣)自魚城鎮杜莊村西入境,向西南經魚城至胡閣村南出境,境內長13公里,為二級公路。

濱湖大道魚台段全長13.93公里,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路面寬20米。2013年建成通車。2016年南延至江蘇徐州界。

縣道有魚清線(魚城—清河)、武張線(武台—張黃)、清張線(清河—張黃)、金清線(金鄉—清河)、皮李線(皮店—李閣)、豐魚線(豐縣—魚台)等。

水路

2005年,魚台縣有港口4個,作業區4個,泊位9個,吞吐能力200多萬噸,各類運輸船舶900艘,淨載重1.3萬噸,水運企業7家,造船廠2家。各作業區臨近煤礦,以長航運輸船舶南運煤炭為主,下行至江浙滬一帶;短途運輸船舶主要從微山、鄒城等地途徑魚台向金鄉、沛縣、豐縣運輸砂石。港口碼頭有谷亭新港、富民客運碼頭、金威港、津魚港、大安港、老砦海洋港、魚城碼頭、王魯碼頭、清河碼頭等,渡口有谷亭新港北渡口、西姚渡口、張黃運河沿岸渡口、吳坑渡口、王魯惠河沿岸渡口、齊樓河頭渡口。

2010年,魚台縣航道總里程280公里,通航能力220公里,沒有上檔次、上規模的碼頭,天然航道建設滯後,航道利用率低。規劃的高等級航道有上級湖湖西航道、老萬福河航道、新萬福河航道等,其中京杭運河(上級湖湖西航道)境內長32公里,通航能力1200噸(枯水期約600噸)。

航運事務由魚台縣航運管理局、濟寧市港航局魚台港航管理處(濟寧市地方海事局魚台辦事處)管轄。2015年,魚台港航管理處轄區內出港貨運量254萬噸,進港貨運量502萬噸,辦理船舶進出港簽證6166艘次,船舶安全檢查792艘次,船舶法定檢驗1500艘次。2016年夏取締全部非法建設碼頭,拆除碼頭吊機246個。[5]

社會事業

教育衛生

2019年全縣教育經費總收入6.83億元。小學專任教師1717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838人,高中階段在校生為8925人,初中在校生為14046人,小學在校生為31933人。

2019年擁有衛生機構2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4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850張,衛生技術人員2231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052人,註冊護士856人。

文體事業

2015年,魚台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2枚,其中金牌2枚。有線電視用戶4.7萬戶,有線電視覆蓋率100%。魚台廣播電視台有4套電視頻道(新聞頻道、生活頻道、綜藝頻道、黨建頻道),2套廣播頻率(FM88.1、FM98.5)。

民生保障

2019年全縣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7元,增長10.3%。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16元,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10元,增長10.9%。

2019年企業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9928人、33688人、22659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29380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21748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31568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11006人。

2019年全縣最低生活保障救助8787人。其中城鎮低保536人,農村低保8251人。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2個,床位1051張。

2019年魚台縣不動產登記中心2019年共辦理各項業務7498宗。其中變更登記26宗,查封登記349宗,更正登記26宗,其他登記23宗,預告登記2804宗,註銷登記1181宗,轉移登記2345宗,首次登記79宗,抵押登記665宗。另外,全縣一審土地爭議數量0件。[6]

風景名勝

位於張黃鎮武台村和大閔村,有閔子祠、樊遲墓、魯隱公觀魚台、超化寺等景點。魯隱公觀魚台(武棠亭)遺址位於武台村西,為春秋時期棠邑治所,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遺址南北長125米,東西寬96米,高3米。現存「魯隱公觀魚處」碑,碑陽文字是崇禎九年(1639年)所刻,碑陰文字「重修武棠亭魯侯觀魚處記」是清雍正三年(1975年)所刻。孔子三個弟子閔子騫、樊子遲(樊遲)、宓子賤在孔子逝世後,為躲避戰亂,自魯國都城(今曲阜)遷移至棠邑(今魚台)設壇講學,從學者數百人,因三人居所相距不過五里,故稱「五里三賢」。閔子祠位於大閔村,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康熙六十年重建,雍正三年欽賜「門宗孝行」匾額,懸掛於閔大殿正中。樊遲墓位於武台村西南,高出地面0.8米,周長10米。超化寺座落於武棠亭遺址頂端,始建於唐咸通五年(864年),2006年重修伽藍殿,恢復佛教活動。

孟樓濕地旅遊景區

位於王魯鎮孟樓村及其兩翼沿湖區域,規劃面積8470畝,主要景點包括觀魚文化島、淡水魚世界、歡樂魔法島、孝賢文化島、濕地科普島、漁家風情水街、國際垂釣基地、水上運動中心、水上植物精品花園、水巷森林、魚台水產展示交易中心、鳥語島等,計劃2017年建設。

舊城海子

位於王廟鎮舊城裡村,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唐元和四年(809年)魚台縣治由古城集遷此。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洪水灌城,城沒於水。遺址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1500米,面積30萬平方米。2016年啟動改建工程,景區規劃為綜合服務區、水上遊樂區、鄉村田園區、古城探秘區、特色養殖區、休閒垂釣區、荷塘蓮藕採摘區七個區域,主要景點有古城博物館、清真寺、動植物野生園、觀光生態農業區、天然浴場、水上遊樂中心、垂釣中心、千畝荷塘、古城六景(龍台飛雨、郎橋夜月、金莎曉行、古塔凌雲、荷荷歸帆、浦城晴煙)等。

太公廟景區

位於李閣鎮太公廟村,始建於唐貞觀初年,毀於民國兵患水災。2002年,姜太公141代孫姜廣祥等族人籌資在其舊址重建,有大殿、東西廊坊、大王殿、隨緣門、全神殿、碑亭等建築,存古碑七通,廟內共有泥塑神像85尊。2010年開始接待遊客,2012年被批准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成為AAA級旅遊景區。

棲霞堌堆

位於太公廟南2.5公里處,皮李公路北側。遺址高出地面約14米,頂部面積990平方米,底部東西長110米,南北寬90米。遺址頂端至8米以下,為龍山文化遺址;8米以上6.5米,為商周文化遺址;頂端往下1.5米為唐代遺址。頂部原有棲霞寺,曾為魚台十大古景之一「棲霞返照」。1992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賢文化公園

位於縣城湖陵二路以東、西支河以北,主要景觀包括廣場、孝賢閣、風雨廊橋、櫻花園名人故事景區、釣魚台景區、閔子騫雕像、五里三賢雕像、地雕、二十四孝景觀牆等。[7]

著名人物

聶峨亭,(1886~1945)大聶村人。清末秀才,後就讀於山東省立師範講習所。曾任魚台縣教育會會長。

樊照坤,(1891~1976),字厚甫,魚台縣張黃鎮樊莊村人。1938年1月,任魚台縣抗日司令部第二大隊大隊長,7月,任魚台縣抗日自衛總 團第三營營長。

趙紫生,(1911~1998),名步晨,字紫生,魚台縣張黃鎮常李行村人,著名教育家。1932年畢業於山東第一師範專修科,1935年肄業於南開大學。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金燦然,(1913-1972),原名金心聲,中國編輯出版家,魚台縣唐馬鄉梁莊村人。1936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38年,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名優特產

魚台大米

山東省魚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魚台大米」賣到中國30多個大中城市,並出口韓國、日本、俄羅斯、港、澳、台及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一品香鵝

鵝店創辦於2000年,創辦人張玉珠。2004年,獲得「魯西南十大風味名吃」稱號。2005年經國家商標總局批准,正式註冊商標。

相關視頻

魚台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