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功
魏建功(1901.11.17-1980.2.18) ,字国光 ,又字益三 ,笔名天行、文里(狸)、山鬼, 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第十五区西场(现江苏海安西场) ,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1],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2],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奠基人。
魏建功 | |
---|---|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院士 | |
出生 |
1901年11月17日 江苏如皋第十五区西场(现江苏海安西场) |
逝世 | 1980年2月18日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北京大学 |
职业 | 语言文字学家与教育家 |
知名作品 | 古音系研究 、《中国声韵学概述》、文字学概要、《汉语文学语言史》、汉字形体变迁史 |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院士[3],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4]。
魏建功教授毕生主要致力于汉语文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声韵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汉语言语音的研究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热情关怀青年的进步和成长,培养古籍整理研究人才。他所教过的学生很多现已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正在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着不懈的努力。后人曾赋诗赞颂他 "精研音韵千秋业,国语推行不世功"。
目录
人物生平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1月7日,生于江苏省如皋县第十五区西场(现江苏省海安县西场镇)。魏建功的祖父魏慰农是清末秀才,是如皋县第十五区西场两等小学堂董事会的董事长,做了很多办学兴教、修桥建路的事情。他的父亲继承、经营了家业。魏建功少年时曾在南通七中就读,受到有着深厚国学根基的老一辈语言学家孙锦标(伯龙)、徐昂(亦轩)的奖掖和乾嘉学风的熏陶,爱听讲文字训诂,对"小学"很感兴趣。
1910年(清宣统二年),魏建功随舅父仲民新来到如皋师范,并经考试合格,编入如皋师范附属三年制高等小学一丙班。1913年上半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预选,提前升入如皋师范预科学习。不久,他的老师缪文功被江苏省学务总会选中,由江苏巡按使公署任命南通的省立第七中学即南通中学校长,缪为改变南通中学的面貌,开创新的局面,拟从如皋师范挑选一批优等生,随他去南通。他的设想得到沙元炳的支持,于是魏建功被选去南通中学继续攻读。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南通中学毕业,1919年,魏建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靠江苏同乡会每季40元的经济补贴,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在预科学习期间,他已有志于民间歌谣和方言的研究。
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靠江苏同乡会每季40元的补贴,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当时的北大和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玄同、胡适等一批名流学者联系在一起,正是辉煌时期。魏建功在北大成了钱玄同的得意门生。"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立即响应北大学生倡议,以母校如师为主成立如皋县学生联合会,选举马颐为会长。6月4日,学联获得一个重要情报,大同洋货店藏有一批日货,价值数千元之巨,他们立即召集如师学生200余人,浩浩荡荡奔赴大同商号,魏建功带头冲进去教育他要奉公守法,交出日货,听候处理。顾澄之置之不理,马颐带人进入搜查,终于从密室里搜出洋伞、洋沙、洋锻、洋哔叽等日货,全部搬往城隍庙广场付之一炬。魏建功随即在大同商号店门上贴了两幅标语:"辱国都讨之,卖国者诛之",在全城影响很大。
1921年(民国十年),他进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边工作边学习。在钱玄同、沈兼士、马裕藻、沈尹默等名家指导下,熟悉了文字、音韵、训诂等专业知识,打下了厚实的底子。此期间,他为顾颉刚审订北京《晨报》登载的歌谣注语,考证方言本字;参加收集歌谣、编《歌谣周刊》、整理明清档案、纂辑工具书、考古调查、方音调查、民俗调查等活动,还参加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收、管理故宫的工作。
1922年(民国十一年)6月,他和同学范用余(亦为如师校友)提前离京回到如皋,与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攻读的如师校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吴亚鲁,共同策划于6月22日在如师附小开会成立进步组织"平民社"。大会选举吴肃(亚鲁)、魏建功、范用余等为理事,理事会推举吴肃全面负责。平民社成立后,还在如皋公开出版《平民声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
1923年,还在北京大学求学时,他写下了《搜集歌谣应全注音并标语调之提议》,认为歌谣的采录应该注意到声音方面,对歌唱时的实际语音要加注,并标语调,这样可以得到真切而有价值的方言调查材料,给研究语言学以有力的帮助。
1925年(民国十四年),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当助教,协助刘半农做"语音乐律实验室"的工作,同年年钱玄同、黎锦熙创办捍卫白话文的《国语周刊》,魏建功是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8年(民国十七年),魏建功参加了"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并被推为常务委员,委员则有蔡元培、胡适等31人。这期间,魏建功参与决定用北京语音为国语标准(今称普通话),推行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方案,举办讲习所,创办刊物等。
1929年(民国十八年),魏建功重返北大中文系,历任助教、副教授、教授至抗战开始。八年中他潜心于教学与科研,学术思想日趋成熟。他在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研究,注重结合现实的语文工作,提倡为实际需要服务。他通过对北平音系的形成历史的研究,断定北平音系是中国标准语演变最晚出的结果。为此,他发表了《说辙儿》、《情询如北平音系十三辙序》。
1930年(民国十九年),在研究韵书系统方面,魏建功是继王国维后有成就的人之一。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古韵书的论文。如根据《切韵》与六朝韵书点系来研究《切韵》性质的《陆法言切韵以前的几种韵书》,根据唐宋两系韵书的差异说明《广韵》与《切韵》关系的《唐宋两系韵书体制之演变》等,补充、发展了前人的学说。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发表的《古音系研究》这部研究音韵学史的专著是他的代表作。全书约三十万字,分别就古音系的分期,古音系的内容,研究古音系的材料、方法和条件,以及古音系研究的实际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魏建功多年来攻治音韵学和从事教学工作所积累的成果。它不但汇集了前人研究音韵学的经验,也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除了音韵学上的价值之外,对研究方言学和文字训诂学也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在汉语语音的研究上同样占一席地位,博得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和赞赏。这一期间,魏建功先后开设了声韵学概论、方言研究、等韵研究、民间文艺讲话、声韵学史、古音乐研究等8门课程。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改名为"国语推行委员会"。魏建功由西南联大转到四川白沙,他在国立西南女子师范学院创办了"国语专修科"。这是国语推行委员会在全国设立的三个"国语专修科"之一。
1941年(民国三十年),他参与编订的《中华新韵》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明令颁行,成为国家韵书。
1944年前后,"国语推行委员会"分别在西北地区和重庆地区设置了两个推行国语的据点,西北地区由黎锦熙负责,重庆地区由魏建功负责。
魏建功 |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魏建功以"国语会常委"的身份,被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借调"去台湾推行国语,作为"台湾国语推广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台湾地区倡导国语竭尽全力,使台湾地区成为中国最早普及汉语国语的省份。立即和副主任委员何容等着手推行国语的工作。魏建功和大家一起,对台湾同胞学习国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并以他语言学家的专业学养和多年从事国语运动的经验,拟定了台湾国语运动的六条纲领;提出了"以台湾方言对应普通话规律学习国语"的方法;并连续在报刊上发表了《国语运动在台湾的意义申解》、《何以要提倡从台湾话学习国语》、《怎样从台湾话学习国语》、《学国语应该注意的事情》、《台湾语音受日本语影响的情形》、《日本人传讹了我们的音》等大量文章,从理论上指导国语运动的开展。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月,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正式成立,魏建功担任主任委员。由于日本侵占台湾后强制推行奴化教育达半个世纪之久,台湾省的中年一代多数人虽尚能讲些母语,但因受奴化教育影响过深,讲日语、写日语,读日文书,用祖国语言交流已退到家庭的狭小范围;而青少年则大多已不能讲自己的母语了。台湾光复后,台胞们学习国语热情高涨。为了加快国语普及的推进速度,魏建功提出切实可行的在台湾推行国语的几条原则,如:实行台湾话复原,从方言比较学习国语;注重用国音读字,由台湾话读出音引渡到国音;研究台湾语与国语的词类对照;利用注音符号贯通中华文化等等。在他的提议下,广播电台开设了国语讲座。这段时间,他所撰写的《国语运动纲领》、《日本人传讹了我们音》、《学国语应注意的事情》等文章,非常直接、适时地指导着台湾的国语运动。
1946年11月,魏建功专程回到北平招聘"国语推行员"赴台,分派到台湾各地民众教育馆去协助开展国语运动。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魏建功回到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0月他在台湾为推行国语运动做了最后一件事,即把当时设在北京的《国语小报》连人带设备迁到台湾,创办了《国语日报》后旋即回京,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9年4月,他参照大家的意见,拟了编写字典计划,设想所编字典应具有的"十大特色":1.就实际语言现象编定;2.以音统形;3.以义排词;4.以语分字;5.以用决义;6.广收活语言;7.由音求字;8.由义选词;9.适合大众;10.精选附录。使之成为适合广大民众需要的基本工具。
1950年,魏建功应邀牵头组建新华辞书社并兼任社长,开始主持编纂《新华字典》,经3年苦战,《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面世。全书70万言,收录6840个字,其特色为"以音绝字、以字统义、以义统词",体现了魏建功"音为基础"的一贯主张,著名语言学家袁家骅评价说:《新华字典》摆脱了旧字典注释"某,真也"陈陈相因的老套子,每个字的释义都明白如话,真是大功力。
1952年,他被聘为政务院文教委下设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12名委员之一,兼文字整理组副主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汉字简化方案》的制订工作中,因为自己的多年夙愿将要在新中国实现了。
1954年,魏建功被推为经文改研究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组成的"七人小组"成员,具体主持《常用字简化表草案》第五稿的修订。可以说,魏建功为中国的语言教育、文字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5年,魏建功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院院士。
1959年,他受国家委托在北京大学创办古典文献专业,为培养古籍整理的专业人才付出了心血。他所教过的学生很多已成为中国语文及古典文献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的骨干和专家。代表作有《古音系研究》等,主要著作收入《魏建功文集》。
1972年,魏建功被北大派遣参加中央委托北京市委召开的批判林彪罪证座谈会。
1973年6月,他又被派参加中央委托北京市委召开的第二次批判林彪罪证座谈会。
1979年,时他的肾功能已经严重损伤,却依然咬紧牙关坚持认真审定《辞源》的稿件,经常工作至深夜。1980年2月18日他终因病故去了。
1980年2月18日魏建功因病故去,终年79岁[5]。
主要成就
学术研究
魏建功在音韵学方面造诣很深,成就也最大。1935年发表的《古音系研究》这部研究音韵学史的专著是他的代表作。全书约30万字,分别就古音系的分期,古音系的内容,研究古音系的材料、方法和条件,以及古音系研究的实际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历来讲音韵沿革将古音、今音和等韵绝对分开是不对的。所以他在本书的开始便有三点说明:一、凡是在今日国音以前的音韵研究皆属于古音系的研究;二、凡是中国语言文字所表示的音的内容都是古音系研究的对象;三、古音系的研究担负着中国语音语言史的研究任务。这也是他写这部书的指导思想。对于古音系的研究材料,魏建功认为古音系时间悠久,地域广阔,取材范围应该包罗古今,细大不捐,兼收中外,畛域无限。在取材方面,他提出利用现代方音作为构拟古音的旁证;他强调了活语言和各种语言材料对研究古音的重要作用,在分部中提出"声韵兼顾"、"时地划清"、"着重语言"等原则;在审音中提出"沿革比较"、"连绵词及古成语释音"、"语根转变考释"等方法,都是发前人所未涉及。至于在"论变"中提出的"音轨原则"更是他的独创。这部书在音韵学研究上独具特色,是魏建功多年来研究音韵学和从事教学工作所积累的成果。它不但汇集了前人研究音韵学的经验,也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除了音韵学上的价值之外,它对研究方言学和文字训诂学也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在汉语语音的研究上同样占一席地位,博得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和赞赏。
这一期间,魏建功先后开设了声韵学概论、方言研究、等韵研究、民间文艺讲话、声韵学史、古音系研究等8门课程。20世纪30年代北大中文系有"三大概要"的说法,就是指胡适的《中国文学史概要》、沈兼士的《文字学概要》和魏建功的《声韵学概要》。
在研究韵书系统方面,魏建功是继王国维后较有成就的人之一。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古韵书的论文。如根据《切韵》与六朝韵书关系来研究《切韵》性质的《陆法言切韵以前的几种韵书》,根据唐宋两系韵书的差异说明《广韵》与《切韵》关系的《唐宋两系韵书体制之演变》等,这些研究成果补充、发展了前人的学说。
在音韵学研究中,魏建功非常注重考据,提倡"朴学"精神,他利用经典中的韵文、汉字谐声偏旁以及其他材料来考证古音,讲求材料的翔实和方法上的严谨。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切韵〉韵目次第考源》、《〈切韵〉韵目四声不一贯的解释》都反映了他做学问的这一特点。
晚年魏建功 |
教学成果
魏建功从事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数十年,在各大学讲授过多种语言文字课程。他所教过的学生很多已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正在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着不懈的努力。
论文著作
魏建功在"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参加新文化、新思想运动,曾在鲁迅领导的《莽原》、《语丝》等刊物上,以行的名字发表过不少杂文。解放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此外,他还写有《歌谣之辞语及调谱》、《歌谣表现法之最要紧者--重奏复沓》、《拗语的地方性》等一批研究歌谣的文章。后在钱玄同的指导下,他以吴歌的韵脚字作根据,从而分出吴歌的韵类,再用国音的韵类作对照,写出了长篇论文《吴歌声韵类》,这既是一份很好的方言调查报告,也是他学生时代研究歌谣与方言的一个总结性成果。
1魏建功,搜集歌谣应全注音并标语调之提议,歌谣(增刊),1923。
2魏建功,歌谣表现法之最要紧者--重奏复沓,歌谣周刊,1923,(41)。
3魏建功,拗语的地方性,歌谣周刊,1924,(51)。
4魏建功,吴歌声韵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5,1~2。
5魏建功,新史料与旧心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1926,2。
6魏建功,蒙文四印考音,新晨报·文化特刊,1928年8月25日。
7魏建功,秋梦庵藏畏吾儿文印识语,新晨报·文化特刊,1928年10月14日。
8魏建功,古阴阳入三声,国语旬刊,1929,1。
9魏建功,释年,辅仁学志,1930,2。
10魏建功,科斗说音,女师大学术季刊,1931,2。
11魏建功,中国古音研究上些个先决问题,国学季刊,1932,3。
12魏建功,唐宋两系韵书体制之演变,国学季刊,1932,3。
13魏建功,说辙儿,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933。
14魏建功,中国纯文学的形态与中国语言文字,文学,1934,2。
15魏建功,古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组,1935。
16魏建功,论切韵系的韵书,国学季刊,1935,5。
17魏建功,辽陵石刻哀册文中之入声韵,益世报·读书周刊,1936,(69)。
18魏建功,为汉字安排计议,中央日报·文史,1936,(6~7)。
19魏建功,张洵如北平音系十三辙序,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937。
20魏建功,读天壤阁甲骨文存及考释,辅仁学志,1940,9。
21魏建功,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序,女子师范学院学术季刊,1945,(1)。
22魏建功,草书在文学上之新认识,辅仁学志,1940,9。
23魏建功,文法学的理论与实际--实用国语文法序,国文月刊,1949,(76)。
青年时期的魏建功 |
24魏建功,故宫完整本王昫刊谬补缺切韵续论之甲,国学季刊,1951,7。
25魏建功,祖国语文的特点,语文教学,1951,(2)。
26魏建功,汉字发展史上简化字的地位,中国语文,1952,(4)。[3]
27魏建功,从汉字发展的情况看改革的条件,新建设,1952,(2)。
28魏建功,对文字改革的提法和看法的问题,新建设,1955,(12)。
29魏建功,汉字简化的历史意义和汉字简化的历史基础,中国语文,1955,(2)。
30魏建功,切韵韵目次第考源,北京大学学报,1957,(4)。
31魏建功,迎接新的文化高潮的前奏--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帮助汉字通读正音的重大意义,中国语文,1957,(12)。
32魏建功,切韵韵目四声不一贯的解释,北京大学学报,1958,(2)。
33魏建功,"国语"运动到汉语规范化--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中国语文,1959,(4)。
34魏建功,参加辞书编辑和古籍整理工作的体会,中国语文,1961,(3)。
社会任职
1945年他担任当时的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台湾大学中文系特约教授。
1949年7月至1950年7月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后调任新华辞书社社长。其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语言所学术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语言所审音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常务编委,第一、二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常委等职,还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评价
魏建功和他的同仁,这批由大陆过去的语言学家,在抗战胜利后到台湾,同心同德,艰苦奋战,硬是把日本人殖民统治50年强制推行的日文日语的影响从台湾语言中齐根铲除了,实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纯洁、规范、统一,为祖国统一大业立下了彪炳青史的功绩。
被前苏联学术界誉为中国三大语言家之一(王力、黎锦熙),与王力、游国恩、杨晦并称北大中文系四大一级教授。《新华字典》未像《现代汉语词典》在扉页写上吕叔湘、丁声树两位先哲的名讳那样,也写上"魏建功"三个字以示敬意。
至今尚健在的106岁的人瑞、语文大家周有光,魏建功百年诞辰之际,讲过"小国送大书,大国送小书"的故事:"文革"后期,欧洲最小国家摩纳哥的国王来到中国,赠送中国一部《摩纳哥百科全书》;中国回赠摩纳哥国王一本《新华字典》。足见《新华字典》的历史地位和非凡价值,是代表了当时中国字典的先进水平。
魏建功不仅是极负盛名的古汉语音韵专家,也是积极推行国语运动。实行汉字改革和普及汉语知识的社会实践家。早在1919年魏建功就在国语大师钱玄同的感召下,倾心国语运动。
魏建功从事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数十年,在各大学讲授过多种语言文字学课程,如:声韵学概要、等韵研究、声韵学史、文字学、汉字形体变迁史、说文解字研究、普通话语音史、中国语文概论、方言研究等,为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字科学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热情关怀青年的进步和成长,培养古籍整理研究人才。他所教过的学生很多现已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正在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着不懈的努力。(九三学社评)
纵观其一生,他以语言文学为工具、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己任,为贯彻党的语言文字政策,为汉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并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南通日报评)
但是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己任的精神永存。后人曾赋诗赞颂他"精研音韵千秋业,国语推行不世功",他是国家之光、民族之星,更是如皋海安人民的骄傲与光荣!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陈玉龙评价:北大教授中或长于书法,或精于书论,怀瑾握瑜者代不乏人。先后有:马叙伦、邓以蛰、魏建功、向达、冯友兰、朱光潜、宗白华、王力、黄子卿、杨周翰、周祖谟、李志敏、罗荣渠⋯诸先生。他们以器识为先,以人品、学养(学术品位)领字。他们的作品中不是书家、胜似书家,蕴藉风流、韵味醇深的浓郁的书卷气迥然不同于流俗的那种"匠气"。
视频
魏建功:编纂《新华字典》的第一人 2019年7月9日发布
参考来源
- ↑ 魏建功:从海安走出去的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 ,搜狐, 2021-11-17
- ↑ 江苏海安:《新华字典》之父——海安魏建功纪念馆盛大开馆 ,百度, 2021-11-18
- ↑ 魏建功 ,楚汉网, 2020-05-26
- ↑ 魏建功(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 ,淘名人, 2019-04-11
- ↑ 魏建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院士)、语言文字学家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