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
魏姓,晉國六卿之一,是當代中國人口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於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諸侯國魏國,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後魏國被晉國消滅,封給大夫畢萬,後人以邑為氏,尊畢萬為得姓始祖。
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約占中國人口的0.45%,總人口大約有570萬。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約占魏姓總人口的28%。
目錄
姓氏源流
源流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時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終發展為國家,即魏國。商末隗姓魏國後被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魏,已有4000年歷史。[1]
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於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畢公高於畢,在今陝西咸陽北,是為畢國。遷封魏國於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輔佐晉獻公,於公元前661年滅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國,晉獻公封畢萬於魏地,建立另一個姬姓魏國。公元前445年傳至十二世孫魏斯,於三家分晉事件自立為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強大的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再傳三世到魏王假,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歷史,史稱魏姓正宗。
源流三
魏姓出自羋姓,戰國時秦國大臣魏冉,為羋姓之後裔。秦武王去世後,擁立武王之異母弟嬴則(秦昭王),曾長期任秦相,封於穰(今南陽鄧州穰東一帶),號穰侯,魏冉之族後裔皆姓魏,這支魏姓有2300年歷史。
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
源於氐族,南北朝時期孝文帝到洛陽後,向百姓征重稅,民不聊生。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氐族人王元壽聚眾萬人起義,自號"沖天王",改姓名為魏揭,對抗北魏王朝,但最終被鎮壓。魏揭被殺,其餘子族人遷逃藏匿,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漢姓為姓氏者,稱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元朝時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漢姓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個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漢姓為魏氏、周氏、吳氏等。在土家族、彝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1]
郡望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鉅鹿、任城等。
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相當今山東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館陶之間地。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漢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平鄉以北及晉縣一帶。
任城郡:三國魏置任城郡(今山東省微山縣一帶)。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並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於巨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巨野,任城。
堂號
魏姓的堂號主要有敬愛、治禮、十思、鉅鹿、九合等。
九合堂:春秋時晉有大夫魏絳。山戎向晉請和,絳向晉君說和有五利。於是晉便和附近的少數民族山戎等締結了友好條約。8年之中,晉國九合諸侯,稱為霸主,都是魏絳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