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齡的婆婆奶(劉曉利)

​​ 高齡的婆婆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高齡的婆婆奶》中國當代作家劉曉利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高齡的婆婆奶

已經八十五歲高齡的婆婆奶,她一生最鍾愛的食物就是玉米面粥,外加小魚鹹菜。她一笑就露出紅潤的牙床和僅剩的一顆門牙。說起以前的事兒,她滿頭銀髮隨着身子晃,好像一棵風裡的蘆葦。她說,我嫁到這村子裡來,淨織席了。村里張順他奶奶看我一天能織出四個蓆子來,逢人就說,我從娘胎里就掌握了這門手藝。婆婆奶呵呵笑着,說,這倒不假。我娘家就在隔壁村,多少代的人都是以織席為生的。誰叫咱生在了「織席窩」呢。

「織席窩」是這一帶的美稱,這得益於薊運河的岸邊到處都有蘆葦。成片的蘆葦在長成以後,被村里人放倒,變成織席的材料。經過一道道工序,可以編織成不同花型的蓆子。村裡的男人們把織成的蓆子收到一起,天不亮就跑出去尋求銷路。在百十里地外,有倒賣蓆子的商人。他們能把各種蓆子一直銷到外省去。

婆婆的娘家是河對岸的寶坻,當年介紹對象的時候,對方一說是「織席窩」,她父親馬上就眼亮了。說是嫁過去不僅能有好日子,還能學會織席,有門技藝,一輩子少餓肚子。婆婆是手腳利索的人,但在織席方面,依然不及婆婆奶。婆婆奶把壓扁的蘆葦濕上水,她的雙手一碰蘆葦,便會產生一種魔力。那麼多年,沒有人能在速度上超越她。在吃大鍋飯的時代,婆婆奶是掙工分的一把好手,惹得多少人眼紅

織席掙的是辛苦錢,公公在一次用力推着碾子壓蘆葦的時候,忽然想到日子不能這樣繼續。他一個人順着薊運河畔的公路一直往前,後來又輾轉跑到了東北。等他回來後,把前院的廂房改裝成廠房,組織工人弄起了塑料廠。

後來,村里人也都紛紛走出去,各種廠子在村子裡崛起。多是塑料廠和服裝廠。經過一些時日,因為經營不善或者資金等多種問題,部分廠子紛紛倒閉,賠了錢的老闆們倒也不灰心,去依舊運轉的廠子裡上班,不少掙錢,還落得輕鬆自在。

婆婆奶對當年織席的時光無比懷念,有一年,她邁着小腳跑到了運河邊上,對着那片跟她一樣白了頭的蘆葦,流露出渴盼的目光。我們只好割了一小捆回來。原本是給婆婆奶過手癮的,結果公公、婆婆和婆婆奶三個老人忙得不亦樂乎。蓆子編成了,放在炕上,每個進屋的人都贊它好看,可婆婆奶卻一直搖着頭說,不好,不好!

似乎怕辜負了「織席窩」的美名,村里竟然還有人織席,其中一個是我丈夫的小學同學。他不但織席,也織葦簾。聽說已經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還聽說,這些產品竟然出口到了國外。

有段時間,我對這個村莊充滿了興趣,就像我剛嫁到這裡來,他們四下詢問我故鄉山西的情況一樣。我在他們的生活里不住探尋,給一個破了的碾子拍照,我從大路上走過,看見把四個孩子供成大學生的馱背老太,我仔細端詳長在她背上的那個大疙瘩,還有她臉上永遠浮着的淡淡的笑意。塑料廠里的設備轟隆響的時候,我坐在街巷裡的石頭上,聽他們放大嗓門,講飄散在村子上空的舊時光。

[1]

作者簡介

劉曉利,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