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
高青縣隸屬山東省淄博市,山東省轄縣。高青縣西北兩面隔黃河與惠民縣、濱州市濱城區相望,黃河過境長度為45.6公里,南以小清河為界與桓台縣、鄒平縣相臨,東與博興縣接壤。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6公里。高青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區。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併,取兩縣首字而得名。截至2017年,高青縣轄7個鎮、2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09個行政村,面積831平方公里,人口37萬。
2017年,高青縣着力生態高青、產業高青、智慧高青、活力高青、幸福高青等「五個高青」建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0億元,增長8%,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1.9:47.8:40.3,三產比重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58億元,增長9.12%,稅收占比76.56%。
高青縣獲評「中國溫泉之城」、「中國白酒名城」、「中國黑牛城」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1]
目錄
建制沿革
約公元前1044年,姜子牙封於齊,建都齊水(濟水)之畔之營丘(今高青陳莊)。
春秋時設千乘邑。
秦置狄縣,屬臨淄郡、濟北郡。
西漢置千乘縣、東鄒縣、高宛縣、被陽縣。東漢復置狄縣,改高宛縣為高苑縣。
三國魏、西晉、十六國時,高青東部為臨濟縣、千乘縣、高苑縣地,西部青城及花溝、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屬鄒平縣。
隋復置高苑縣,縣治移於長樂城(今高城)屬齊郡,隸青州。
唐、宋時為高苑縣、鄒平縣地。
金時為高苑縣、鄒平縣地。置青城縣,後廢。
元時為高苑縣、新城縣、鄒平縣。復置青城縣。
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般陽路,高苑縣西、青城縣東、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鎮在內的區域為般陽路的新城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將青城縣併入鄒平縣、齊東縣,青城更名為清池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置青城縣,屬濟南府,高苑縣屬青州府,兩縣皆屬山東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高青為三府四縣地。東南為高苑縣地,屬青州府;西南為鄒平縣,屬濟南府;西北為青城縣,東北為蒲台縣,屬武定府。
民國元年(1912年),高青為高苑、青城、蒲台、濱縣、齊東、鄒平縣地,隸屬岱北道,1914年改屬濟南道。1925年青城、蒲台、濱縣劃屬武定道。1936年,高苑縣、青城縣屬國民黨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魯北行署。
1948年4月高苑、青城兩縣合併為高青縣,隸中共渤海行署。1950年遷縣城於青城,隸屬惠民專署。1952年縣城復遷田鎮。1956年3月,高青縣與齊東縣合併,改稱齊東縣,政府駐田鎮,隸惠民專署。1958年11月,將齊東縣析入博興、鄒平縣,皆屬淄博專署。1961年10月,復置高青縣,隸惠民專署。
1990年1月1日,高青縣劃歸淄博市,東北部的舊鎮鎮大部分劃歸濱州市。
2009年,高青縣納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省財政直管縣。
行政區劃
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09個行政村。
7個鎮:青城鎮、高城鎮、黑里寨鎮、唐坊鎮、常家鎮、花溝鎮、木李鎮;
2個街道辦事處:田鎮街道辦事處、蘆湖街道辦事處;
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高青經濟開發區。[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高青縣位於魯北平原,淄博市北端,北依黃河,南靠小清河,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6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3′至118°04′,北緯37°01′至37°19′。北部、西北部隔黃河與濱城區、惠民縣相望;東部、東北部與博興縣、濱城區接壤;南部以小清河為界與鄒平縣、桓台縣相望,東南部、西南部與桓台縣、鄒平縣毗鄰。
地質
高青縣地處華北平原坳陷區(Ⅰ級構造)、濟陽坳陷區(Ⅱ級構造)的南部,為一大型沉積盆地的一部分。境內以新生界及其發育為特徵,全被第四系黃土覆蓋。從西北向東南,分別屬濟陽坳陷區的惠民凹陷(Ⅲ級構造青城、常家以北)、青城凸起(Ⅲ級構造田鎮、青城南、黑里寨北)、東營凹陷(Ⅲ級構造樊家林、高城、唐坊一帶)構造區。褶皺構造不明顯,以斷裂構造為主。
地貌
高青縣地勢西高東低,地面坡降為1∶7000;北高南低,坡降為1∶5200;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馬扎子地面高程海拔16.5米,東部姚家套海拔7.5米,平均海拔為12米。屬河流沖積平原,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改道,致使泥砂沉積,反覆沖切,相互迭壓,逐漸形成緩崗地、微斜平地和淺平窪地。內河、溝渠縱橫,被分割成不規則塊狀。黃河大堤蜿蜒曲折、氣勢磅礴,岸內有3個大灘,以馬扎子、劉春家為分界線。境內自南向北依次有金嶺、銀嶺、鐵嶺緩崗地橫貫,緩崗間為微斜平地、淺平窪地,另有決口扇形地、河灘高地。
土境
境內土壤按四級分類包含2個土類,4個亞類,8個土屬,42個土種。土壤成土母質系黃河泛濫沖積物,覆蓋較厚,開墾歷史悠久,旱耕熟化過程長。在成土過程中,因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因素影響,形成潮土和鹽土兩個土類。
植被
境內原始植被類型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植被型,氣候條件適合溫帶落葉闊葉植物的生長和栽培。因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質、鹽化程度及人為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植被類型以農業植物為主;在含鹽量較高地區、沼澤地帶及水中有小片原生或次生性質類型植被。
氣候
境內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區,多受西風帶西風氣流影響,氣候變化常自西向東進行,四季分明,光能資源豐富,無霜期長,大陸度為66.3%,有利於種植越冬作物和夏播作物。夏季多雨,冬春乾旱,晚秋又旱,降水不勻,旱澇災害常有發生。氣溫呈現緩慢上升趨勢,風力變化不大。高青縣年均日照時數為1987.2小時,年均總雲量為4.8成,年均氣溫13.4℃,年均降水量為598.1毫米。[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高青縣土地面積83074.4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6363.16公頃,占總面積的79.88%,林地面積4025.39 公頃,占總面積的4.85%,園地993.49公頃,占總面積的1.20%,草地面積897.24公頃,占總面積的1.08%,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10008.21公頃,占總面積的12.05%,交通運輸用地面積3197.75公頃,占總面積的3.85%,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0370.47公頃,占總面積的12.48%,其它土地面積1332.03公頃,占總面積的1.60%。
礦產資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地熱水、二氧化碳、礦泉水和專用粘土等。其中,已探明石油儲量2.4億噸,天然氣儲量15億立方米,地熱儲量11184萬億千焦(折合標準煤3.81億噸),二氧化碳10億立方米。
高青溫泉屬海洋性碳酸質富鍶溫泉,初步探明地熱富含區域550平方公里(高青全境831平方公里),可利用地熱資源量折合標準煤達3.81億噸,最具價值的是水中的鍶元素濃度達25MG/L,是國家級「鍶水」標準的2.5倍(國家標準鍶含量在10MG/L,就是醫療鍶水),為山東省鍶含量最高的溫泉。鍶是人體骨骼的鋼筋,是營養心腦血管神經的重要元素,常泡鍶溫泉對人體健康極其有利。同時,高青溫泉也是全國礦物質含量最多的溫泉,達60餘種。其中,鈣、溴、硅、碘、氟、鋰、偏硼酸、偏硅酸等含量達到國家醫療級水準,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日本箱根溫泉媲美。
水資源
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5319萬立方米,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黃河位於縣境西北部及北部邊緣,過境長度47公里,小清河位於南部邊緣,支脈河、北支新河貫穿境內腹地。除北支新河外,均東流入海。境內有中型平原水庫1座(大蘆湖水庫),總庫容3028萬立方米,占地面積8400畝,是淄博市引黃供水工程的調蓄水庫,是重點水源保護地。
生物資源
高青縣生物資源豐富,栽培作物品種資源有糧食、蔬菜、經濟作物和林業資源。糧食以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穀子為主;蔬菜有白菜、黃瓜、芹菜、萵苣、辣椒、西紅柿等50餘個品種;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西瓜等。林業資源中,造林樹種主要有黑楊、法桐、國槐、旱柳、刺槐、白蠟等;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桃、杏、棗、葡萄、桑條等。
野生動物主要有獸類、鳥類、昆蟲類、爬行類和魚類。獸類主要有獾、狐狸、猞猁、黃鼠狼、野兔、田鼠、刺蝟等;鳥類主要有麻雀、烏鴉、燕子、啄木鳥、貓頭鷹、鷹、雕、布穀鳥、喜鵲、水鴨等;昆蟲類主要有蜜蜂、蝴蝶、蜻蜓、螳螂、蟈蟈、蟬、蟋蟀、螞蚱等;爬行類有蜥蜴、蛇、壁虎;水產主要有鯽魚、鯉魚、鲶魚、鯿魚、赤眼鱒、麥穗魚及蝦、鱔魚、毛蟹、甲魚、泥鰍、蚌等。
野生植物主要有黃須菜、灰菜、豬耳朵菜、馬齒莧、小薊、薺菜、曲曲菜等野菜類;鹼蔓菁、馬絆草、紫穗槐、杞柳、檉柳等鹽生植物;蘆葦、稗草、香蒲、蘆草等沼澤植物。
動物藥材有蜂蜜、蜂房、蜂臘、蟬蛻、蛇蛻、土元、刺蝟皮、獾油、蠶砂、僵蠶、蚯蚓、水蛭、狗鞭、全蠍、驢皮、膽汁、活蟾蜍、桑螵蛸等共計59種。
植物性藥材有蘆根、茅根、山藥、蓮房、小茴香、菟絲子、車前子、芥子、杏仁、甜瓜蒂、蒲公英、馬齒莧、甜地丁、益母草、白芷、沙參、丹參、桔梗、白芍、板蘭根、甘草、元參、川芎、黨參、茵陳、枸杞、苦地丁、菊花、丹皮、側柏葉、大青葉、紫蘇等共計232種。
人口
2017年,高青縣戶籍人口369828人,其中城鎮人口128763人、鄉村人口241065人;男性185535人,女性184293人;出生人口5815人,出生率為15.72‰;死亡人口3819人,死亡率為10.3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42‰。全縣共有苗族、佤族、彝族、壯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25個、人口633。[4]
經濟
2017年,高青縣地區生產總值220億元,增長8%,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1.9:47.8:40.3,三產比重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58億元,增長9.12%,稅收占比76.56%;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886元、14187元,增長9%、10%。截止上年底全縣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為160億元、120億元,分別較上年初增加12億元、11億元。[3]
2018年高青着力構建「443」產業體系,提升發展質量和層次,對紡織服裝、釀酒與食品製造、造紙、農業和畜牧業四大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着力培育健康醫藥、先進裝備製造、氟硅新材料、智慧產業四大新興產業,做優做強文化旅遊、休閒養生度假、現代物流三大現代服務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高青縣堅持招商引資「一號工程」,成功舉辦黃三角藥谷招商推介會、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園招商推介會、高青(蘇州)(深圳)健康醫藥招商推介會等系列招商活動,新簽約產業項目24個,全縣實際到位外來投資同比增長25%。
財政
2017年高青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0億元,同比增長8%;完成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58億元,同比增長9.12%;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886元、14187元,同比分別增長9%、10%。
第一產業
2017年高青縣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三品一標」產地認定播種面積達18.6萬畝。創建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成功入選全國奶牛養殖大縣種養結合整縣推進試點縣。得益乳業種養結合高端奶業基地項目在青城鎮、木李鎮落地開工。高青龍蝦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蓑衣樊稻蝦養殖基地入選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實施馬扎子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完成2.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農田水利項目,改造高標準農田8.8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全年糧食總產達68.4萬噸,實現「十五連豐」。
第二產業
2017年,高青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利稅34億元、利潤18億元,分別增長8%、14%和12%。全年新增企業數量同比增長37%。骨幹企業質效明顯提高,新評選出的工業10強企業和創新成長型10強企業產值占到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5%。納稅前十強企業合計稅收同比增長超過50%。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裝備升級,57個技改項目完成投資47億元,同比增長27%。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達29.2%。完善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主導產業進一步集聚發展。積極推進台灣工業園省級化工園區認定,全年園區經濟實現工業產值210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0%,園區帶。
第三產業
2016年,高青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5.9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57.0億元,增長7.6%;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8.9億元,增長8.3%。進出口總額實現73111萬元,同比增長1.3%。其中,出口總額67207萬元,同比增長11.3%;進出口總額5905萬元,同比下降50.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473286萬元,較年初增加199920萬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38446萬元,較年初增加133147萬元。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0848852萬元,較年初減少116960萬元。[5]
交通運輸
2017年,全長35公里的S316壽高線高青段全面建成通車,形成高淄路、廣青路、慶淄路、壽高路四條省道過境,城區南部新區國井大道南延、濟水路、蘆姑路、長江路和黃河路中段等道路建設完成改造和提升。改造農村危橋座。完成個村莊硬化路戶戶通工程。濱博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北面有惠青黃河公路大橋和3座黃河承壓舟浮橋,被評為全省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工程示範縣。
全縣共有客運企業3家、出租車企業1家、普貨運輸企業72家,客車128輛、出租車72輛、普貨運輸車輛3077輛。全縣年貨運量達到600萬噸,年貨運周轉量近12億噸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科技
2017年,高青縣擁有各類學校102處,其中,幼兒園55處、小學37處、初中5 處、九年一貫制學校1處、普通高中2處、職業學校1處、特殊教育學校1處、中小學社會實踐學校1處。在校生4.6萬人,其中,幼兒園7818人、小學15194人、初中13969人、普通高中6773人、職業學校1947人。專任教師3602人。 2017年9月,我縣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首批12個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示範區。
科技事業
2017年,高青縣加快智慧產業布局,黃三角物聯網產業園被列為省級雙創示範基地、華為智慧城市示範基地和雲應用基地。3000平方米數據中心建成投用,T3+大數據中心開工建設,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大數據平台分中心項目落戶高青。推進+農業」,大力發展農村電商。
2017年,高青縣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9.19%,比年初提高1個百分點。全縣研發經費(R&D)占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2.09%。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院士工作站2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家。
文化事業
2017年,高青縣有文化站9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7個,美術館1處,文物保護單位4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7處,基本建成「15分鐘」文化服務圈,被評為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7年「小微文化」入選淄博市首批自主改革創新事項,位列第一名;入選全國網上公共文化服務大講堂推廣項目,並先後走進清華大學、深圳大學等高校講堂;榮獲第三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入選「全國文化志願服務」十大標杆項目,被文化部表彰為「全國文化志願服務最佳創意獎」。
衛生事業
2017年,高青縣加快醫療體制改革。市縣鎮三級醫聯體幫扶機制日趨成熟。縣醫院新院區項目順利推進。首批「第一村醫」進村,國醫堂中醫藥診療服務實現全覆蓋,順利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縣」驗收。成功創建為「國家衛生縣城」。
高青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37處,其中,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0處(包括4家公立醫院、9家鄉鎮衛生院、4家社區衛生服務站、機關門診、結防所、疾控中心),民營醫院8處、醫院分支機構和廠校衛生室10處、個體診所32處、村衛生室467處。全縣醫療機構編制床位981張,實際開放床位1194張,其中民營床位數293張。平均每千人口編制床位數2.66張,實際床位數3.24張。衛生技術人員1801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4.98人。
體育事業
2017年,高青縣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0萬元,改造建設縣體育中心8片連片門球場。投資30萬元承辦「2017年中國門球公開賽」。舉辦第二屆中國釣魚節「龍王恨.天問釣餌」杯大獎賽(高青站)。舉辦三屆淄博高青千乘湖全國馬拉松賽,此項賽事已被打造成我縣乃至我市的品牌賽事。成功舉辦第七屆高青縣全民健身運動會,共舉辦了9個大項的比賽,競技體育穩中上升。參加市十七屆運動會,派出700餘名運動員參加了24個大項的比賽,圓滿完成了賽前制定的任務目標。[6]
旅遊
高青縣加快推進生態高青、產業高青、智慧高青、活力高青、幸福高青「五個高青」建設,建成的「國字號」品牌多達20多個。依託北緯37°黃金緯度線、中國溫泉之城、中國白酒名城、中國黑牛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一線四城」金字招牌。加快文旅融合發展,「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加快推進,天鵝湖溫泉慢城、艾李湖生態濕地、翡驪湯泉等一批文旅拳頭項目進展順利。在河之洲創建為國家3A級景區。國井小鎮、黑牛小鎮建設規劃啟動,青城古商貿文旅小鎮入選全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陳莊—唐口西周遺址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順利推進。成功舉辦山東·高青富鍶溫泉新聞發布及推介會。「一線四城」城市旅遊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整合文化、生態、產業等資源,重點抓好天鵝湖溫泉慢城、「安瀾灣」黃河旅遊風景區、精品民宿等項目建設,全力打造生態高地、康養勝地,初步形成溫泉體驗、慢城休閒、歷史文化、工業旅遊、農業採摘等精品旅遊板塊。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4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2家、2A級景區2家、1A級景區10家,旅遊強鄉鎮2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13家,旅遊特色村9個,「黃河人家」獲得 「好客山東最具特色鄉村旅遊目的地品牌」,蓑衣樊村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著名人物
姜尚、田橫、魯仲連、倪寬、楊夢袞、張瑞麟、劉安元、史文彬、韓子恆、孫健萍
城市榮譽
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縣、全省行政審批規範化管理試點縣、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國棉紡織名城、中國白酒名城、中國黑牛城、中國溫泉之城、中國書法之鄉、中國門球之鄉、中國西瓜之鄉、中國漁具之鄉、中國桑蠶之鄉。
發展思路
2017年以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縣上下正緊緊圍繞縣第十四次黨代會確立的任務目標,加快推進生態高青、產業高青、智慧高青、活力高青、幸福高青「五個高青」建設,致力打造宜居宜業的濱河生態園林城市,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着力建設生態高青。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放大生態優勢,發展綠色經濟,築牢生態文明理念,合理界定城鎮建設、產業開發邊界,強力推進治污減排和生態修復,致力打造最優人居環境、旅遊休閒環境、創新創業環境,切實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產業優勢。
——着力建設產業高青。立足現有基礎和資源優勢,加快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着力培育新興服務業態,促進產業高端高質高效發展,形成主導產業優勢明顯,各類產業高度融合、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着力建設智慧高青。着眼於行政管理、社會治理、經濟發展、民生服務的變革和調整,綜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形成「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服務」的公共管理與服務機制,加快實現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把高青建成黃三角地區乃至全省有一定影響力的智慧政務運行高效區、信息經濟產業聚集區、智慧城市建設示範區。
——着力建設活力高青。加快破除封閉保守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堅定不移地全面推進改革、擴大開放、借智借力,不斷激發和釋放發展新動能,着力增強城市競爭力、吸引力、凝聚力,讓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資源高度聚集,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着力建設幸福高青。堅持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最高奮鬥目標,確保民生投入優先保障、民生工程優先安排、民生需求優先滿足,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發展成果更大惠及人民群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