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膽固醇又分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 兩種,前者對心血管 有保護作用,通常稱之為「好膽固醇」,後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險性就會增加,通常稱之為「壞膽固醇」。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每單位在140―199毫克之間,是比較正常的膽固醇水平 [1]

[]

目錄

病症介紹

膽固醇水平普遍升高是造成國人冠心病發病和死亡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視高膽固醇的防治。新近公布的亞太心血管隊列研究顯示,亞洲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增長迅速,而且今後將集中在青少年和城市人口中。預計2010年中國中年人患心臟病的概率將會與美國持平,中國將迎來腦卒中居高不下、心肌梗死快速上升的第二次心血管疾病高峰。脂類物質主要分為兩大類。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脂類,是體內的一種主要能量來源;另一類叫類脂,是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約占體重的5%,除包括磷脂、糖脂外,還有很重要的一種叫膽固醇。膽固醇又稱膽甾醇,一種環戊烷多氫菲的衍生物。早在18世紀人們已從膽石中發現了膽固醇,1816年化學家本歇爾將這種具脂類性質的物質命名為膽固醇。膽固醇廣泛存在於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在腎、脾、皮膚、肝和膽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與脂肪類似,不溶於水,易溶於乙醚、氯仿等溶劑。膽固醇是動物組織細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不僅參與形成細胞膜,而且是合成膽汁酸,維生素D以及甾體激素的原料。膽固醇是由甾體部分和一條長的側鏈組成。人體中膽固醇的總量大約占體重的0.2%,骨質約含10毫克,骨骼肌約含100毫克,內臟多在150~250毫克之間,肝臟和皮膚含量稍高,約為300毫克。腦和神經組織中含量最高,每100克組織約含2克,其總量約占全身總量的l/4。

飲食注意

對於一般膽固醇高的患者的合理飲食結構,有關專家將其歸納為兩句話,即「一、二、三、四、五」和「紅、黃、綠、白、黑」。第一句話為「一、二、三、四、五」:「一」是指每日飲1袋牛奶,內含250毫克鈣,既補充了鈣和蛋白質,又減少了高血脂的發病機會。「二」是建議結合用覺烏湯茶這種經典中醫組方代茶泡飲,每日2次,長期飲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三」是指每日進食3份高蛋白質食品,每份可為瘦肉50克或雞鴨肉100克,或魚蝦100克,或豆腐100克,以每日早、中、晚餐各1份為宜;「四」是指「不甜不咸,有粗有細,三四五頓,七八成飽」即每天可吃3頓、4頓或5頓,每頓可吃七八成飽。「五」是指每日進食500克蔬菜和水果,一般每日吃400克蔬菜,100克水果。第二句話為「紅、黃、綠、白、黑」:「紅」是指每日可飲紅葡萄酒50-100毫升,有助於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還要每日進食1-2個西紅柿,除去脂降壓外,還可使男性前列腺癌的發生率降低45%。「黃」是指胡蘿蔔、紅薯、南瓜、玉米等,每天要適量食用其中的一種。「綠」是指飲綠茶水和食用深綠色蔬菜,它們所含的維生素C、茶多酚、茶鹼等,有去脂降壓等多種功用。「白」是指燕麥片(或燕麥粉),每天可適量服用,一般每日用50克水煮5一10分鐘,兌入牛奶中合用,可起降血脂的作用。「黑」是指黑木耳或香菇等,每天可用黑木耳10克,或香菇100克,泡發後,烹調入菜餚中服用,有降低血脂等功用。

推薦食材

玉米。玉米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亞油酸含量較高,它和玉米胚另中的維生素E協同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並防止其沉積於血管壁。此外,玉米中含豐富的煙酸,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決明子。藥理研究證實,決明子對視神經有保護作用,並有降低膽固醇、降低血壓的作用,能防止血管硬化。《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並曰:「久服益精光,輕身。」黑芝麻。黑芝麻含有的鐵、卵磷脂和維生素E是分解、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重要成分。黑芝麻含有的亞油酸可降低血脂芝麻素和芝麻酚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芝麻木酚素亦具有抑制小腸吸收膽固醇、阻礙肝臟合成膽固醇的作用。燕麥。燕麥中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的濃度;燕麥中還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可推動腸蠕動,減少膽固醇在大腸、小腸內被吸收的機會;可溶性膳食纖維又可與膽汁酸、膽固醇結合,從而降低血清膽固醇濃度,有效降血脂。蕎麥茶。蕎麥含大量膳食纖維和煙酸,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養麥中含有鎂元素可促進人體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從而有效降低血請膽固醇濃度。

危害

膽固醇的正常值是0-5.2mmo/L(0-200mg/dl),超過這個值就是表現為膽固醇高,膽固醇高的危害主要有:1、會加快前列腺癌 的生長速度,會引發腎衰竭脂類的腎臟疾病 。2、會減少人的壽命,尤其是男性的壽命同時和血管有關的中風幾率會隨着增加。3、會阻塞心臟動脈和使其變窄,更容易引發心臟病 。4、會使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變高,同時過多攝入膽固醇可導致牙周病、牙和牙隙之間的溝隙會擴大。由此可見,膽固醇高的患者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導致病情惡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