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粱条螟

高粱条螟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高粱条螟,昆虫名,为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中国大多数省份,常与玉米螟混合发生。主要危害高粱和玉米,还危害粟、甘蔗、薏米、麻等作物。以幼虫钻蛀作物的茎秆为害,被蛀茎秆内可见幼虫数头或十余头群集,被害株遭风易倒折成秕穗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受害植株苗小时形成枯心苗,心叶受害展开时有不规则的半透明斑点或虫孔,附近有细粒虫粪。

目录

简介

成虫

体长10~14 mm,翅展24~34 mm,雄蛾略小。头、胸部背面淡黄色,复眼暗黑色。下唇须较长,向前方伸出。前翅灰黄色,顶角尖锐,其下部略向内凹,外缘略成直线,有7个小黑点;翅面有20多条暗色纵纹,中央有1个小黑点,雄蛾此小黑点较雌蛾明显。后翅颜色较淡,雄蛾淡黄色,雌蛾银白色。腹部及足黄白色。

长1.3~1.5 mm,宽0.7~0.9 mm,扁平椭圆形,表面有龟甲状纹,数粒或数十粒排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的卵块。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深黄色,孵化前卵粒中央出现小黑点。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30 mm,乳白至淡黄色,具紫褐色纵纹4条,头部黄褐至黑褐色。初孵化时乳白色,上有许多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幼虫分夏、冬两型。夏型幼虫腹部各节近前缘有4个暗褐色毛片排成横列,中间2个较大,近圆形,近后缘有2个黑褐色长圆形的毛片,腹部背面中部的4个毛片排列成正方形,上生刚毛。冬型幼虫越冬前蜕皮1次,蜕皮后黑褐色毛片消失,体背出现4条淡紫色纵纹。腹足趾钩双序缺环,腹面颜色纯白。

长12~16 mm,红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第5~7节背面前缘有深色不规则网纹。腹未有2对尖锐小突起。


评价

农业防治

在越冬幼虫化蛹与羽化之前,将高粱或玉米秸秆处理完毕,以减少越冬虫源。秸秆处理可采用粉碎、烧毁、沤肥、铡碎、泥封等不同方法。条螟成虫有趋光性,可设置黑光灯诱杀从残存秸秆中羽化出来的成虫。

药剂防治

玉米田防治,应在卵盛期进行,江南地区防治第一代一般在6月中下旬,防治第二代在8月上中旬。条螟与玉米螟不同,幼虫龄期稍大就蛀茎危害,因此需按虫情确定防治时期,不能等到心叶末期再行防治。条螟与玉米螟混合发生时,一般比玉米螟晚7~15天,有时两者发生盛期接近,一次用药可以兼治。若两者发生盛期相差10天以上,应防治2次。心叶期防治,可施用颗粒剂,撒人喇叭口内。穗期防治,将颗粒剂撒在植株上部几片叶子的叶腋间和穗基部。常用药剂有1.5%辛硫磷颗粒剂,1%西维因颗粒剂,2.5%螟蛉畏颗粒剂等。在二代孵卵盛期前7天,可喷施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或50%敌敌畏乳油、50%杀螟硫磷乳油、5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的1000倍液,或菊酯类药剂等。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杀螟硫磷、杀螟丹等杀虫剂十分敏感,生产上不宜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生物防治

在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每667米21次1万头左右,隔7~10天放1次,连续放2~3次。此外,也可喷施Bt乳剂以及用性诱剂诱蛾。[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