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山青
来自知乎的图片
gāo shān qīng

中文名称: 《高山青》

创作:于1949年

出处:阿里山风云

歌曲原唱:张茜西

女主角:张茜

唱红1:美黛

唱红2:奚秀兰

填词:邓禹平

谱曲:张彻

《高山青》这首歌曲创作于1949年,为电影《阿里山风云》主题曲,而首唱者为该片女主角张茜西。歌曲作曲者为《阿里山风云》的导演之一张彻,作词者为邓禹平和周蓝萍。歌曲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奚秀兰演唱后,在中国内地开始广为传唱。

目录

歌词内容

  • 高山青 涧水蓝
  •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 啊……啊……
  •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 高山常青 涧水常蓝
  •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 娜鲁湾多依娃哪呀嘿
  • 依呀嘿……

创作背景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这是一首风靡海峡两岸的著名歌曲,也是邓丽君的“看家歌”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其又由歌唱家朱逢博在大陆首唱;香港的奚秀兰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唱它后,此歌即传遍大江南北。田震在其专辑《水姻缘》里收集了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注明是“高山族民歌”。其实这首歌不是从台湾阿里山高山族采风来的。这首1950年在台湾完成的第一部国语电影《阿里山风云》中的主题歌,实实在在是于1948年上海电影公司开拍的《阿里山风云》摄制组在大陆揣拟台湾地方风韵而创作的。

该歌的词作者是四川人邓禹平,谱曲者是影片《阿里山风云》导演之一——浙江人张彻(另一位导演是四川人张英)。首唱者是该片女主角、四川人张茜西。

1948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迫于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另辟蹊径由张彻、张英联合导演,拍摄张彻编剧的《阿里山风云》。这是一部以台湾风光为背景的电影。男主角由蓝天虹饰演高山族酋长,女主角由张茜西(蓝天虹之妻)饰演高山族姑娘于娜,邓禹平饰演平地青年。摄制组计划先在上海摄影棚内拍内景,然后去台湾拍外景,再回到上海做后期完成全片。因为要把这部电影的带台湾地方特色的歌在上海先期录音后,才能带去台湾外景拍摄时放声供女主角唱歌对口形用,为此难坏了两位导演。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光复过来才几年,大陆还缺乏介绍台湾风土民俗的资料,创作这首歌无所依据。张彻知道演员邓禹平(又是诗人、画家)很有天赋,于是动员邓作词。

邓禹平抗战胜利后才从巴蜀盆地走出夔门来到上海,根本未去过台湾,遑论阿里山,这下着实为难。张彻急中生智启发邓说:“我们都没去过也没见过阿里山,但你们那‘难如上青天’的故乡不也是山清水秀吗!你可以从家乡景色,诗仙、诗圣的华章中得到启发呀!”女主角张茜西向邓介绍重庆的涂山字水、南北温泉,张英更是向大家介绍他的家乡有一个久负盛名的小西湖及湖畔钟秀山之湖光山色……邓在追忆巴山蜀水和那里的乡情民俗时,终于找到了灵感,在激情中写下歌词。歌词简洁明快,贯穿着阿里山、日月潭人文秀色、旖旎风光精髓的一根红线。才华横溢的张彻在启发邓禹平时,也从张英、张茜西介绍“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嘉陵(江)水清透”中,理清思路,为歌词谱上了欢快、亮丽的曲调,大家一听便拍手称快。此歌遂被张英、张彻命名为《高山青》,拿到录音棚,由女主角张茜西歌唱,进行先期录音。

当时上海物价飞涨,拍摄经费非常紧张。摄制组匆匆拍完内景后,于1949年初,携带钢丝录(放)音机、摄影器材等渡海来到台湾拍完外景。这时上海已经解放,返沪非常困难,摄制组困在台湾动弹不得。在上海已拍摄完镜头的底片按制片工艺流程,应该全部保留在洗印厂,不能带到外景地。两位导演不甘心功败垂成,经过多方面努力,由台湾民营万象影业公司接纳,重拍在上海已拍过的镜头,然后完成了全片制作。1950年,它得以在台湾上映,与观众见面。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从大陆开始而完成于台湾的国语故事片。此片演职员还有吴惊鸿、李影、崔冰、井淼、萧湘、魏平澳等,制片为徐兴夫。

邓禹平笔名雨萍、夏获,四川三台县杨家沟(今东风乡)人,1924年出生。他在三台县初中、潼川高中学校时就爱写作、办壁报、咏诗作画。1944年他去重庆考入中央电影摄影厂演员剧团,曾经与舒绣文、白云共同参加了《血溅樱花》电影的拍摄。抗战胜利后,他随厂至上海。邓禹平赴台湾后写过很多歌词、诗集、电影剧本,主办过一些刊物。1981年,《高山青》的词作者——四川诗人、画家邓禹平荣获台湾诗词最高奖——金鼎奖;当初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1982年,他出任台湾中国文艺大学教授;但是,他直至1983年,才在台湾知名作家林海音先生帮助下登上一生梦寐以求的阿里山。他在1985年病逝于台湾前,还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到家乡看看久别的云台山、涪江和亲人。“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啊,绿水围着青山转”,病逝客地的诗人只能借助他的歌飞越海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

张茜西,1929年生于重庆市较场口百子巷。抗战时,她参加了郭沫若关怀的“孩子剧团”;抗战胜利后,参加国泰电影公司,为张彻慧眼识中,遂成为《阿里山的姑娘》女主角于娜,并因主唱《高山青》一举成名。这部在台湾票房极高的影片更成为张茜西成名作。她因此片荣获台湾电影第一届“金马奖”。以后她多次在话剧舞台演出,参加过一些影片的拍摄,多次赴东南亚作文化交流。上世纪70年代,她定居香港后,定名为张茜茜,办过制片公司又从事写作。改革开放后,她屡次回到故土重庆、成都探亲。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重庆举行雾季艺术节,她赶到重庆与昔日孩子剧团的来渝成员相聚并与张瑞芳、凤子等重演《放下你的鞭子》活报剧。她连续当选为四川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还分别担任了重庆市、成都市、上海市虹口区海外联谊会的理事。女作家孙晓芬上世纪90年代采访过她。她表示不忘家乡,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导演之一的张英与其妻曾芸(也是《阿》片演员)都来自四川富顺县。张英原名张荣汉,1920年生于四川富顺县永年乡,就读于富顺县二中。1939年,他加入军委会教导剧团,在成渝两地演出话剧,又受南虹艺专戏剧科肖赛主聘,为该校教授。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参加了国泰电影公司任编剧、导演;留台后又编导了《文天祥》等多部电影,曾任台湾电影制片协会理事长。他是一位从四川走出去的才子,时刻惦念着故乡。1990年,他第一次踏上故土;1996年,专门返富顺县参加富顺县二中90周年的校庆。他怀着浓浓的乡情曾多次来到成都。他还愿促进台湾与川剧的交流。他说他在台湾不会讲当地土语,听不懂闽南语,一直讲四川话,“我一直忘不了是故乡盐水喂大的啊!”

说是浙江青田人的张彻,1923年却出生在上海。他从小爱好文艺戏曲,抗战胜利后投入电影界,在上海国泰电影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一生在台湾、香港地区拍摄过93部影片。上世纪70年代,他拍摄《马永贞》,将功夫与侠义精神相结合,将武打片引入一个新的领域,从而使他获得武侠功夫片“教父”的称号。张彻与李翰祥同为邵氏公司左右二膀。2002年初,香港电影金像奖将“终身成就奖”颁发给张彻。他拍的第一部电影《阿里山的姑娘》使他与三个四川人相处甚厚,对四川风光、川剧及川剧变脸有了眷念之情,总想在有生之年来四川拍一部电影。1986年,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长河电影公司合拍故事片,张彻应邀来到峨影执导《过江龙》。这是一部以川剧艺人命运为主题的电影。他终于看到了当初与另外三个四川人谈论到的锦江、黄龙溪、峨眉山等四川美景。他也因此完成了一生中“为四川做点事”的最大愿望。2002年末,他不幸病逝于香港。他在成都时,笔者与他接触交谈,对他的生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更了解到创作《高山青》这首名歌的前前后后。

《高山青》,一首使人魂牵梦绕的歌,表达了它的创作者——三个四川人和一个浙江人对祖国宝岛台湾与内陆四川的深深眷念[1]   。

相关视频

怀旧情歌,邓丽君一首《高山青》好听极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