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境镇地处上海市宝山区南大门,介于中外环间,属上海市中心城区。高境镇与虹口、静安、杨浦三区相邻,与庙行、淞南两镇相接,镇域面积7.1平方公里。境内场中路、殷高(西)路、保德路、一二八纪念路等东西相连,江杨南路、逸仙高架路、共和新路等南北贯通,过境公交线路20余条,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号线、建设中的十八号线、以及最新规划出炉的十九号线穿越镇区。

截至2017年底,镇域常住人口140124人,面积7.1平方千米。高境镇下辖31个居委会(其中7个筹建中)。镇域内共有学校19所,其中镇管学校11所(包括中学2所,小学3所,幼儿园6所);镇级社区卫生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点6个;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1个,社区文化活动分中心2个;镇级图书馆1个;社区学校1所,分校3个。

“十二五”期间,高境镇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镇称号,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复审,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科普示范镇、上海市社区教育示范镇、上海市建设健康社区示范镇、上海市食品安全示范镇、上海市平安社区、上海市平安示范社区、上海市反邪教优秀社区、上海市防范处理邪教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实现了创建上海市爱国拥军模范镇“八连冠”目标。全镇市、区两级文明小区覆盖率达到85%以上。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1]

目录

历史沿革

高境镇原为江湾乡。江湾,因吴淞江故道虬江在此转弯而得名。江湾市集形成于北宋,在走马塘北岸;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韩世忠中军曾驻扎于此,之后部分随军家属落户于此,江湾市集规模逐步扩大,以竹器、铁铺等手工业作坊经济为主。到明代前期,江湾市集达到了镇的规模,沿走马塘和小吉浦河道伸展,主街长三华里(即今万安路),历来是宝山东南部的物资集散中心;在清雍正年间分原嘉定县东部设立宝山县后,建立江湾厂,后改为江湾乡,经济进一步发展,便有了“铁江湾”的美称。民国初年闸北及虹口地区开发,江湾乡划出南部今四川北路及体育会路一带;1928年划出上海县和宝山县的十七个镇、乡出江苏省由中央直辖,江湾地区划归上海市管辖,以原江湾乡地境建立江湾区;几经演变,先后隶属于新市区、北郊区,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建立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是为当时的高境乡全部和工农乡、中心乡各一部分;到1958年建立先锋人民公社,重归宝山县管辖,同时江湾镇区划出改为由县直辖;1959年先锋人民公社化小,建立江湾人民公社,下辖9个大队73个生产队和1个居民委员会,面积20.74平方公里,耕地12800余亩,北接淞南公社,南到广中路、中山北一路、东江湾路,东到江湾机场和邯郸路桥,西接彭浦工业区。1984年政社分社,改为江湾乡,当时下辖镇南、纪念、奎照、胜利、镇北、民主、江杨、高境、马桥9个村,58个生产队(另15个生产队已经因国家征地撤销建制),农村人口7300人,劳动力4000人。1978年到1984年,由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建设的需要,江湾乡南部和中部的大柏树(大八字)等地域划归虹口区和杨浦区管辖,江湾乡也整体转隶虹口区;但这些区域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干部人事管理权限仍在宝山。1988年,原宝山县和吴淞区合并建立宝山区。1994年,江湾乡撤乡建镇,地境北部析出单独设镇,以境内古道观—“高境庙”得名,称为高境镇,归宝山区管辖。高境镇的中心工作也从传统的“三农“问题转移到实现农村城市化、产业现代化和建设管理好新型城镇上来。

经济概况

第一产业

高境镇传统的农业,近代以后从以种植粮、棉为主转为以种植蔬菜供应城市为主,特色品种有圆白萝卜、江湾大红番茄、腊菜苋、矮脚大头白菜等10多种,曾经受到国务院嘉奖表彰,80年代高峰时年上市蔬菜3万多吨;养猪和养鸡等副业也很发达,198年上市肉猪3.23万头,禽2.65万只,蛋56.95万公斤;饲养奶牛247头,产奶61.95万公斤;其他如兔毛、花卉等生产,也都有比较有名。传统手业中,土布加工业曾经有“江湾稀”和“北套”等名目的特色布种,近代以前行销全国乃至海外。

在二、三产业大发展的同时,第一产业全部消亡,农民全部搬迁安置到新型社区中,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积极开展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和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高境镇的城市化进程。

第二产业

高境镇的乡镇工业起步于50年代末期,当时主要是办一些小的加工厂,为国有大工业服务,在当时为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到70年代末,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水准。80年代,乡村队三个轮子一起转动发展工业,形成了以化工、橡胶、仪器、仪表、轧铸、五金、新材料标牌、电镀等8个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各类产品一百多种,职工4300多人,在上海市郊排名前茅;特种电缆、推土机配件、增强塑料标牌等一批拳头产品出口国外。工业的发展,消化了农村劳动力,也为集体经济的壮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经验。进入90年代以后,镇属工业企业以改制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推动,以转移发展为载体,提高层次继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也为第三产业发展腾出本土的宝贵空间,在沪太路顾村地区开辟了占地25公顷的高境城市工业园区;下属各村和直属公司积极寻找项目,与科研机构和外资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建立了上海微分子结构材料工业园区、上海和酒酿造有限公司等一批特色技术和高附加值企业,提升了发展层次;解决资产归属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变镇属工业为镇域工业。利用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好势头,独资及与虹口区等部门联手建立高境经济园区,以优惠的扶植政策和周到的服务集聚人气财源。改革开放以后,高境镇经济发展一日千里,1983年在市郊乡镇中第一批工业利润破千万元大关;1987年成为“亿元乡“,2003年,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74亿元,国民生产总值75290万元,镇属经济总利税27680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0925万元;2017年全镇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实力,仅拥有的固定资产就达到14亿元。建国以来,高境镇历次被国家市政和公用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扩展及运光、逸仙、彭浦、广中、凉城、丰镇等住宅区大基地征地上万亩,乡村经济建设和自行开发房地产也使得农地面积不断缩小,已经基本无田可耕,老宅基基本拆除,农民住进了公寓小区;原来的村、队建制不断撤销,2017年仅剩北片3个村7个生产队的建制。高境镇借鉴其他乡镇的经验,成立了高境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镇级集体资产的代表机构;在妥善处置撤制村队集体资产的同时,试点推广村级股份合作制,建立新型的产权机制长期造福农民。

工业方面,近年来,他们重点建设了位于顾村沪太路的高境城市工业园区、位于安汾路的高境科技发展园区、位于广粤路的上海微分子产业园区共计16万平方米规模的产业经济载体,积极招商引资,并将镇、村企业全部聚集在这三个园区中;在宾馆餐饮业等方面,高境镇自70年代末开始,相继发展了银珠大饭店、宝丰联大酒店、纪念大酒店、胜峰大酒店等餐饮企业和星级宾馆。2017年结合社区商业商业发展,形成了15万平方米商铺租赁面积。

第三产业

高境镇是宝山区房地产发展中较受关注的区域之一。宝山区南大门的高境镇区域,因其与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相邻的地理优势,赢得了购房者的喜欢。 高境镇房地产发展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为迁移的市民建设了不少安居住宅,是市政府主要的住宅基地,所以2017年这里的居民是原居住地人群以及相当一部分周边市政、大型工程动迁的居民。东西狭长的高镜区域内有两个主要居住区,以逸仙路高架划分,西部地区以高境新村为主,东部地区以逸仙新村、三门路里弄新村和吉浦路新村为主,住户在1万户左右。这些老式工房社区,以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居多,至2018年为止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住房空置率相当低。

房地产作为高镜镇的支撑产业,从1984年到2002年共建造商品房近185万平方米。高境镇商品住宅的开发,除了高境欣苑、嘉骏花苑和高境苑等在2002-2003年有少量销售外,一直默默无闻,但进入2004年下半年,该区域房产开发出现一个高潮时期,积压的开发量开始爆发,弹丸之地,居然有五六家楼盘开发项目。统计得知,08年已经确定的开发量将有70万平方米,上市量在10万平方米左右。

早在80年代,原江湾乡的房地产业就利用土地优势,白手起家,到06年止已经成为全镇的第一支柱行业,开发种类涉及多层、高层、小高层和别墅、商铺、商住楼等全部类型。1987年,乡办的上海市江湾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成立,随即参与建设了凉城新村、丰镇新村等住宅小区。

1990年以后,又成立了大柏树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各村队也积极参与房地产开发。截止到2017年,合计竣工、在建面积达270万平方米,成片建成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高境新村、共和新村和贺王、民主、岭南雅苑等小区及“四季花城“等高档楼盘,年销售量在数次全市排行榜中名列前20位;与之配套的建筑业和物业管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公建和教育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也为地区的发展层次提升积聚了后劲。高境镇还把房地产业做到了市中心和南方许多大城市。其中,在四川北路建造的双联体商住大厦—福德广场高36层,全部玻璃幕墙,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显示了现代农民进军房地产业的大气魄;在珠海、海南合资建设了18万平方米的度假别墅区。2002年至2003年,作为宝山区“城中村”改造和新江湾城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立佳源置业有限公司,相继启动了35万平方米的小吉浦地块“美岸栖庭“和安汾路地块改造,将建成符合现代环保理念的国际化品牌亲水大盘。同时,“美树铭家“、四季绿城等一批楼盘的上市和马桥居住小区的动工,也是镇属新一轮房地产发展的重要项目。[2]

城建发展

随着上海城区的扩展,宝山高境镇的城市化建设也越来越快,定位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早在1979年,当时的江湾公社就利用境内大柏树地区物流集聚的地理优势,开办各类服务业。当时,全市首家由农民开办的6栋大楼、600间客房的江湾旅馆(今银珠大饭店)和村办的胜利饭店、纪念旅馆都曾引起了轰动效应。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化,该镇又将工作的重心调整到打造商业重镇的形象上。从现有的易初莲花等商业设施的基础上,他们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殷高西路商业街,将成为镇域中心商贸区。同时,该镇还在重点思考商业街周边地区以商业为纽带的连锁产业的发展定位,为以后高境大商业格局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0年,逸仙路旁20层3.8万平方米的三星级涉外酒店春江宾馆(现为宝丰联大酒店)又投入营运,成为镇属第三产业发展的里程碑。高境镇的仓储物流业十分发达,高峰时有各类内仓面积26万平方米,外仓和储运堆场占地38万平方米,曾经最早建立了为外贸服务的国际危险品集装箱专用仓库和大型包装托运站。201,全镇的商贸餐饮业通过引进外部资本嫁接发展和联营联动,形成了以宝山钢材批发市场、江湾汽配市场为龙头的要素市场行业、以春江宾馆等四个共计1500间客房的酒店为依托的酒店业和以自有的大批商业、仓储物业为载体的租赁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房地产业发展,从市区导入了大量动迁居民和购买商品房的业主,原来的农民也转为城市居民,这促使高境镇在社区建设和文化设施投入方面下大力气。原南片的江湾医院和镇属的地段医院、5所中小学、幼儿园等已经划归虹口区领导;北片的高境小学、江湾中心小学和高境第一、二中学已经实现规范达标,位于高境新村的社区医疗中心、社会保障中心等一应俱全。上海市重点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与复兴高级中学坐落在镇域内;上海大学文学院、财经大学、建工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也已经在镇的周边地域。与众不同的教育卫生设施,也是其吸引广大自住客的一个有利因素。2017年,境内宝山少年体育学校、行知钢琴学校和徐悲鸿艺术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不仅在区域内赢得广泛声誉,而且在本市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未来,随着新江湾城的高起点规划建设,国际医疗中心和复旦大学新校区都将使得这里充满人文气息,极大提升社区品位。自80年代以来,这个镇尊师重教,每年镇财政都投入数百万元提高教师待遇,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好评。[3]

历史发展

高境镇,地处宝山区南端,与杨浦、静安、虹口三区的结合部地带。境内中环线、逸仙路高架、地铁1、3、12号线等连同网格化的城市道路、淞沪铁路支线等交错纵横,东接五角场大学城和新江湾国际社区,西连彭浦社区和庙行镇,北接张华浜码头和宝山西城区、吴淞卫星城,南连四川北路商业圈、曲阳商业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交大附中、上海财大等高等院校和铁路江湾编组站。

高境镇原为江湾乡,属宝山县辖,旧时南界今武进路、天目东路,随着上海城市扩展的进程近百年来南界不断向北移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南界广中路、东江湾路、体育会路,时有9个大队(村)78个生产队建制,以种植蔬菜为主,是当时市郊十个模范人民公社之一。

70年代末开始,地境逐渐开始城市化,1984年江湾乡三门路以南的大柏树等地区划归杨浦、闸北、虹口区管辖,但村、镇经济关系依旧。1988年宝山县改为宝山区,江湾乡全面进入开发阶段,于1994年撤乡更名为高境镇。镇下属10个镇级公司和9个村级实业公司,企业120多家。2005年共有总资产67亿元,净资产48亿元,利税5.9亿元,经济实力发达,位居宝山区各镇第四位。镇社会总产值达189亿元,年地方财政5.4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3.16万元。 房地产业是该镇的主打产业。高境镇下属的江湾、佳源、境逸、大柏树、宝鸿五大房产公司,立足本土,自80年代中期起,积极参与了凉城、丰镇、三门等小区的开发;90年代初开始,他们成片开发了共和、高境、逸仙三大板块的50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成套建设了26个完整街坊项目,为地区城市化和上海市政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积极向外拓展,在四川北路建成了高档写字楼德福广场,在广东珠海开发了20万平方米高尚别墅社区。2001年起,高境镇立足城中村和老村镇企业用地改造,整合五大房产公司的优势,开发了130万平方米品牌中高档楼盘,取得了巨大收益。同时秉承“商业兴镇”的宗旨,何家湾路、三门路、新二路、共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高境镇抢抓机遇,在城镇建设上狠下功夫,曾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镇、环境优美乡村和上海市文明镇等荣誉称号。[4]

地区荣誉

2001、2002年,高境镇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卫生镇、文明镇。

银珠大饭店、江湾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大柏树房产、江湾开林涂料公司等一批单位被评为市、区级文明单位。

2006年,高镜镇当选2005年度“全国环境优美镇”。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2020年5月13日,荣获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荣誉称号。

相关视频

高境小镇沙画宣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