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鎮
高城鎮,地名,較常見,在中國叫高城鎮的有:山東省高青縣高城鎮;湖北省隨縣高城鎮;四川省理塘縣高城鎮。[1]
中文名稱: 高城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山東省高青縣東南
電話區號: 0533
郵政區碼: 256300
面 積: 126.46平方公里
人 口: 42550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魯C
耕地面積: 5593公頃
目錄
基本概況
高城鎮為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下轄鎮。高城鎮在西漢時為被陽侯治所。南北朝孝武帝劉駿僑置渤海郡,被陽城為郡之治所。北朝齊時為長樂縣治。公元607年(隋大業二年)為高苑縣治所,直到民國。1453年(明景泰四年),始築高苑城池,設四門,有護城河。明嘉靖年間,為加強城防,在城牆上修雉堞,並開建小南門。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四門。後城池漸廢。名勝古蹟有袞龍橋、龍探井(扳倒井)、大王村古冢、魯仲連墓、狄城遺址、被陽城遺址等。名人有秦末義士田橫,西漢御史大夫兒寬,抗日烈士馬勛臣,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副主任張承先,國畫家乍啟典,作家邵勇勝等。1948年,高城鎮為高青縣九區、十區的一部分。1956年3月,為齊東縣高城鄉、丁夏鄉、李官鄉和東劉鄉的一部分。1958年,為高城人民公社,同年秋劃歸博興縣。1961年,為高青縣高城區。1971年,復為高城人民公社。1978年,高城人民公社下設河西、大王、高城、五里、閆馬、丁夏、李官7個管區,轄77個生產大隊,68個自然村,總人口3.8萬人。1984年6月,撤銷高城人民公社,建立高城鎮,丁莊鄉析出。1987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丁莊鄉復併入高城鎮。2004年,全鎮下設河西、大王、高城、五里、閆馬、丁夏、李官7個管區,轄68個自然村,77個行政村,40534人,耕地5593公頃。
新農村建設
一是農村城鎮化。該鎮聘請省市專家對小城鎮建設進行修定,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文昌嘉苑住宅小區、高青建業花園住宅小區和鑫悅花園住宅小區建成後與原有常興花園住宅小區一起,沿田翟路形成連片現代化住宅區,進一步拉大小城鎮發展框架。投資550萬元的鎮府駐地改貌工程圓滿完成,鎮府駐地環境得到改善。二是農業生態化。以黃河旅遊開發為契機,該鎮在農業生產中主打生態牌,發展高效、觀光農業。先後投資1.4億元用於農業基礎設施改造,完成了1萬畝豐產方和國家農業部2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青苑"牌蓮藕、西瓜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建成了全省自動化標準最高的龍大集團標準化養鴨示範基地,建成了2000畝黃河生態觀光型綠色長廊。三是服務社區化。在原來管區工作的基礎上,設置了6個社區服務中心,從鎮直機關中為每個社區選派5名以上工作人員,鎮財政每月劃撥3000元活動經費,將所有村莊納入社區服務範圍,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有人代理。投資150萬元新建了鎮衛生院門診樓和56個衛生站點,2008年全鎮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人數為2.9萬人,覆蓋率達到95%。
基礎設施
1978年,社隊企業非常薄弱,主要有鐵木廠、縫紉組、水泥管廠、硫酸廠、食品站、窯廠、建築隊等企業。1984年,原社辦企業改為鎮辦企業。1990年,建成鎮保鮮廠;1995年,建立淄博田園食品公司;1998年,鎮辦企業全部改制為個體民營企業。2000年,在鎮西南部建立高青港澳台工業園,成為全縣重點工業園區。2002年,全鎮有個體私營工業企業16家,個體工商戶1200多家,從業人員1500多人。至2004年底,全鎮有工業企業3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家,從業人員2500人。經營範圍涉及印染、紡織、造紙、釀造、化工、建築、農產品加工等26項、80多個品種。有草編、農機等各類專業村17個。工業總產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4.84億元和0.56億元。民營企業主要有淄博聯怡染整有限公司、淄博聯昱紡織有限公司、淄博龍大畜禽有限公司、淄博瑞源橡膠有限公司、淄博龍威化工有限公司、淄博金嶺建工有限公司等。1978年,高城公社駐地聚落呈橢圓形,主街東西走向,占地80公頃,設西關、北關、南縣合、北縣合、北門裡、和平街、東關、東門裡8個行政村。有3縱2橫5條大街,皆土築,房屋多為磚石基、土牆,居住人口3860人。1979年,公社駐地至蔡旺張田路段罩以瀝青路面。1982年,公社機關整體搬遷至高城西北,辦公區為磚石結構平房。1985年,花博路高城至丁莊路段罩以瀝青路面。1992年,鎮政府辦公大樓建成投入使用。1994年西關至花博路建成商貿一條街,高城集從城內遷出。鎮政府駐地內道路全部硬化,郵電支局、信用社、農行辦事處、建行、派出所先後建起辦公樓,居民投資沿花博路建起商住兩用樓。1998年,按小城鎮標準在蔡旺規劃高城新區。以張田路和花博路交匯處為中心進行沿街開發。至2004年,新區開發面積達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00人,有商住兩用樓房56座,農曆四、九有集。高城二中、鎮衛生院蔡旺分院、鎮信用社、交警隊高城中隊、高城工商所、地稅高城分局、國稅高城分局等坐落在新區內。1978年,高中1所,有初中7所,小學68所,在校學生6200多人,教職工423人。有醫院1所,醫護人員38名。1986年,實現中小學六配套。2001年建成市級教育強鎮。2004年,高城鎮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7所,幼兒園10所,在校學生3998人,教師283人。高青縣職業中專座落在高城東關。醫院1所,村衛生室77所,醫護人員103名。敬老院1處。
農業發展
高城鎮以農業為主。1978年,有耕地5933公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高梁,農民人均分糧75千克,人均分配現金41元(包括糧、柴、菜折價),平均每個勞動工日不到0.2元。1979年後,糧食生產有了大幅度提高。林果、棉花、桑園、畜牧、蔬菜等經濟作物發展較快。1988年,建成萬畝果品生產基地。1990年,建成噸糧百公斤皮棉鎮。1992年,建成萬頭肉牛生產基地;1996年,建成省級畜牧強鎮。到2004年底,主要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蔬菜、果桑等。畜牧養殖有肉牛、奶牛、豬、羊、雞、鴨等,其中肉鴨養殖規模較大,全鎮出欄肉鴨400萬隻。奶牛存欄500頭。
工業發展
高青經濟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始建於2003年1月,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捷,發展空間廣闊,省道張田路、濰高路、廣青路交匯於此,分別距濱博高速、膠濟鐵路、濟南機場和青島港3公里、50公里、120公里、230公里。開發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已投入資金3億元,形成「三縱三橫、兩條軸線、兩大片區」的布局,建成熱電廠、污水處理廠,完成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和雨水、污水分流工程,實現水、電、熱、氣、路、通訊、土地「六通一平」,達到日供水20萬立方米、日處理污水6萬立方米和日供天然氣40萬立方米的配套能力,2007年6月通過省級區域環境影響評價,開發面積已達4平方公里。開發區初步形成紡織服裝、高檔陶瓷、精細化工、機械製造等重要產業,已引進美國、韓國、台灣、香港等國內外企業36家,其中過億元企業22家,項目總投資64億元,到位資金36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1萬個。開發區已成為縣域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投資回報最高、創新能力最強、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增長點。開發區實行「扎口式」封閉管理,秉承「政策最優惠、服務最優質、環境最優良」和「感情零距離、建設零收費、服務零障礙、管理零投訴」的「三最四零」承諾,對入區企業在立項審批、手續辦理、開工建設、生產運營等方面提供全過程、全方位、高效率、高質量、一條龍服務。
招商引資
第一條為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吸引外來投資者投資興業,根據上級有關法規政策,結合實際。第二條縣外投資者固定資產投資額300萬元以上的獨資、合資、合作企業(縣外投資比例達到35%以上)以及投資建設的地方基礎設施、農業和社會事業項目,均享受本規定的優惠政策。第三條引進和新建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原則進入縣重點經濟園區建設。高新技術項目可適當放寬條件。第四條項目用地(一)在縣城規劃區內,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工業項目,享受符合有關國家政策的征地優惠。(二)進入縣重點經濟園區內的項目,根據投資額度和項目需要提供建設用地,使用期限50年。固定資產投資每120萬元提供1畝土地。用地手續由縣土地管理部門負責辦理,並按商定的時間將土地使用證送達業主。第五條扶持獎勵(一)企業投產3年內,每年年末按所繳納增值稅地方留成額的50%給予獎勵。(二)企業投產5年內,每年年末按所繳納所得稅地方留成額給予等額獎勵。外資企業按照國家外商企業所得稅法執行。(三)認定為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的,3年內按實繳增值稅地方留成額給予等額獎勵,第4至5年按實繳增值稅地方留成額的50%給予獎勵。投產10年內,每年年末按所繳納所得稅地方留成額給予等額獎勵。第六條行政收費(一)企業免繳供水、供熱增容費。(二)縣重點經濟園區內的項目實行建設期間「零收費」(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企業除用地手續以外的其他各種證照手續由有關部門負責辦理,縣內手續5個工作日內辦結。企業辦理各種證照手續,縣內所有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免繳,屬於國家規定應上繳的縣以上行政事業性收費由主管部門代繳,年末與縣政府統一結算。第七條其它(一)縣重點經濟園區實行「扎口式」管理,一個「窗口」對外,未經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簽字批准,任何部門、單位不得擅自進入縣重點經濟園區內企業收費、檢查、評比等活動。違者按有關規定從嚴處理。(二)進入縣重點經濟園區內的項目,由縣重點經濟園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廠區外供水、供電、供熱、供天然氣、道路、排水、通訊、土地平整及其它基礎設施建設。(三)鼓勵投資者、房地產開發商進入縣重點經濟園區興建或參與建設標準廠房,免除供水、供熱增容費和城市建設配套費。(四)外來投資者及企業所聘用的職工子女在戶籍辦理、就業、入托、就學等方面與本縣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五)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明顯帶動作用的重大項目,可以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
旅遊景點
狄城遺址
位於高城鎮西關村西北部,呈長方形,屬漢代城址。據載,西周時,周成王東征,滅蒲姑等五十餘國,封姜太公為齊王。後浙江武康縣封禺山一帶的防風氏之後漆姓侵入,建瞍瞞國,又名長狄,國都狄邑,秦至隋曾為郡縣治所。狄城遺址東西1030米,南北680米。民國初尚存城牆遺蹟,50年代僅呈一溜土崗。文化層普遍埋藏在地下2米深左右處。1973年,縣文物部門曾在此採集到陶罐口沿,繩紋陶片等物。1990年,被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橫
(公元前250~公元前202年)秦末狄城(今高青縣高城鎮)人,是齊王田氏後裔。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後,雖家族敗落,但仍為一方之豪門。田橫自幼習文從武,17歲時常於狄邑西北的密林間遊獵,並開始結交本地的豪俠義士。25歲時在原齊地已有較大影響。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起義。9月,陳勝派周市攻打狄城,田儋乘機與田榮、田橫密謀,殺狄縣令,自立為齊王,並率部擊退周市;繼而東進占領了齊都(今臨淄)。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封田都為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安為濟北王。田榮、田橫不滿項羽的封侯,五月發兵驅走田都,六月追殺田市,田榮自立為齊王。七月,擊敗田安,統一了三齊之地。公元前203年,劉邦遣酈食其遊說於齊,田橫遂與之簽約。十月,漢將韓信乘歷下防守鬆懈之機襲破齊軍,驅兵臨淄城。田廣、田橫一氣之下烹殺酈食其。田廣東走高密,且派人求救於楚;田橫直奔博陽。十一月,韓信大敗齊楚聯軍於濰水,殺田廣,占齊地。田橫聞之,自立為齊王,令弟田衍為將;在贏下還擊漢將灌嬰,敗後投奔彭越。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封彭越為梁王。田橫為免不測,遂率徒屬500餘人遁入海島(今屬即墨)。劉邦派使者赦其罪,想招降他,田橫曰:吾曾烹陛下之使酈食其,今聞其弟酈商為漢將,恐有不便,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島終生。劉邦復詔曰:田橫若來,大者封王,小者封侯;若不來,舉兵誅之。八月,田橫與二門客隨使者到洛陽。行至河南偃師西(今赫田寨),田橫對門客曰:橫與漢王俱曾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為亡虜,其恥已甚;且我烹人之兄,與其弟並肩事主,縱彼畏天子之詔,不敢動我,但我卻有愧於心;且陛下召見,不過欲見我容顏,今斬吾頭,去洛陽三十里,面容未能敗,猶可觀也。遂自刎。劉邦聞之,甚為感慨,以王者禮葬。二門客在其冢旁也穿穴自盡。島上500人聞之,皆自殺以殉橫。後人為紀念田橫,在偃師築墓樹碑;把海島稱為田橫島,並修墓建祠;蓬萊有田橫山、田橫寨;原高苑縣亦修有田橫墓。田橫及五百義士寧死不屈的精神,不斷受到後人的讚揚,尤其是戰亂之時或民族危亡的關心,更成為激勵人們堅決抵抗的榜樣。明鄭成功在《復台》詩中云:「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龔自珍在《詠史》詩中寫道:「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徐悲鴻費時兩年繪出《田橫五百壯士圖》巨畫。
魯仲連墓
位於高城西北2.5公里大王村(古稱雷野村)東南。據明嘉靖年間《青州府志》載,魯仲連墓在高苑縣城西北5里。「高苑八景」之「古墟牧唱」即此。1945年墓尚為方圓數十丈,高約三丈的土冢。到建國後的60年代,冢高約4米。80年代僅為一高地。1999年,被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仲連又名魯連子、魯仲子、魯連。戰國時齊國人,生卒年代不詳。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少年師從稷下名士徐劫,十二歲即以「救急不救緩」立論,將齊國著名的辯士田巴駁的啞口無言終身不談。曾三辯孟嘗君,並令其折服。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將攻狄,去見魯仲連,魯仲連斷言此戰不會獲勝。田單自恃曾擊敗來犯的燕國,挽救了差點覆亡的齊國,認為攻下狄地易如反掌。結果攻了三個月都沒攻下。田單為此去請教魯仲連,魯仲連說:當初你在即墨與士兵同甘苦,臨陣身先士卒,那時候將帥視死如歸,士卒也沒人貪生怕死,所以能勝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黃金橫帶,只顧養尊處優,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能獲勝。田單大悟,第二天親臨戰陣,巡視城防,擂鼓揮旄,一舉攻克了狄城。魯仲連晚年隱居在少海,即今馬踏湖(錦秋湖)。死後葬在少海北岸狄城境內。明嘉靖年間纂修的《新城縣誌》載:「桓台錦秋湖畔錦秋莊,稍北有魯仲連墓,即古狄城舊址,先生逃隱地。」明嘉靖年間纂修的《青州府志》所載地圖,在高苑城西北明確標有魯仲連墓。
袞龍橋
位於狄城遺址東南角,高城鎮北關村村北口。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天下的一次戰鬥中失利,單人匹馬跑到高苑縣,縣城北的濟水河上有一座橋,趙匡胤催馬準備過橋南行,不料馬失前蹄,趙匡胤滾鞍落馬,跌入橋下河灘,河灘內布滿荊棘,因趙匡胤是真龍天子,棘神便讓棘針倒立朝下,以免傷害天子。因此,後人將這座橋叫做袞龍橋。 將這裡的荊棘成為順王棘,現此種荊棘尚存,而現存袞龍橋為明代邑人王寧出資修建,單孔,卷拱系鑲邊縱聯砌石,卷拱跨度2.2米,拱頂至橋面1.45米,橋面用青石板鋪成,南北長5.8米,東西寬6.2米,四角各有圓形石基,橋東側石刻「袞龍橋」三字,因風化嚴重,已模糊不清。1999年,被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扳倒井
位於狄城遺址東南部,高城鎮北關村東。為狄城遺址的附屬物,井壁呈傾斜狀,「高苑八景」之一。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從袞龍橋下爬上來後,時值天熱,人馬俱渴,突然看到東面不遠處有一眼磚井,走近一看水質清澈,但沒有工具汲水,趙匡胤信口說道「若能將此井扳倒就好了」,他話音剛落,只見井緩緩向西南方向傾斜,清水自然流出,人和馬喝足後,井又慢慢立起,但再也恢復不到垂直的程度,後人逐稱其為扳倒井。1999年,被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隨縣高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