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髓核是中國科技名詞。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2]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目錄

名詞解釋

髓核(nucleus pulposus),是乳白色半透明膠狀體,富於彈性,為椎間盤結構的一部分,位於兩軟骨板與纖維環之間。由縱橫交錯的纖維網狀結構即軟骨細胞蛋白多糖黏液樣基質構成的彈性膠凍物質。

髓核是位於軟骨板和纖維環中間,由縱橫交錯的纖維網狀結構即軟骨細胞和蛋白多糖黏液樣基質構成的彈性膠凍物質。嬰幼兒時期的髓核含水量為80%~90%,即使到了老年,其含水量也在70%上下。

髓核在出生時體積大而鬆散,位於椎間盤的中央,至成年時位置移至椎間盤的中後部。在20歲以前構成髓核的主要物質是大量蛋白多糖複合體、膠原纖維和纖維軟骨,隨着年齡的增長,髓核中的蛋白多糖解聚增多,水分逐漸減少,膠原增粗並逐漸被纖維軟骨所替代,故老年人發生椎間盤突出的機會明顯高於青壯年。

髓核的組成

發育成熟的髓核是一個由軟骨樣細胞分散在細胞間質內,周圍圍繞着一個比較緻密的膠原纖維網的含水球,位於椎間盤偏後位置,占椎間盤橫斷面積的50%~60%;由於它的含水量很高,並和軟骨終板緊密接觸,是椎間盤接受經軟骨終板主要營養途徑滲透交換營養的主要部分。

髓核與包裹它上下面的軟骨終板,周圍的纖維環共同構成對抗重力和張力的閉合緩衝系統。在脊柱運動時,髓核猶如滾珠軸承起支點作用,協助脊柱其他部分完成生理活動。髓核球型結構偏後的位置,對分散壓力,支持角度大頻率高的彎曲等運動有重要意義。髓核本身只在嬰兒時期和嚴重退變時才有血管長入,正常時它的營養主要由椎體——軟骨終板——髓核的椎間盤主要營養途徑滲透供給。

髓核的功能

髓核在承受外力時,將力均勻地傳遞到周圍的纖維環,避免椎間盤的某一部位因過度承載而發生損傷,具有平衡應力的作用。

髓核在突然受到外力時,通過改變形態將應力傳送到纖維環的各部分,再經過纖維環的張應力將其分散,具有吸收和傳遞外力振盪的作用。

髓核的體積雖不能因外來壓力的作用而明顯壓縮,但由於具有可塑性特點,其形態可隨脊柱作各種運動時因重心不同而改變,起着類似軸承一樣滾動支撐椎體的作用。如脊柱前屈時,髓核的大部分移向椎間盤的後部;脊柱背伸時,髓核的大部分移向椎間盤的前部;脊柱作旋轉動作時,髓核的大部分位於中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