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髓核是中国科技名词。

汉字是用于记录汉语,进行书面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书写符号系统[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2]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

目录

名词解释

髓核(nucleus pulposus),是乳白色半透明胶状体,富于弹性,为椎间盘结构的一部分,位于两软骨板与纤维环之间。由纵横交错的纤维网状结构即软骨细胞蛋白多糖黏液样基质构成的弹性胶冻物质。

髓核是位于软骨板和纤维环中间,由纵横交错的纤维网状结构即软骨细胞和蛋白多糖黏液样基质构成的弹性胶冻物质。婴幼儿时期的髓核含水量为80%~90%,即使到了老年,其含水量也在70%上下。

髓核在出生时体积大而松散,位于椎间盘的中央,至成年时位置移至椎间盘的中后部。在20岁以前构成髓核的主要物质是大量蛋白多糖复合体、胶原纤维和纤维软骨,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中的蛋白多糖解聚增多,水分逐渐减少,胶原增粗并逐渐被纤维软骨所替代,故老年人发生椎间盘突出的机会明显高于青壮年。

髓核的组成

发育成熟的髓核是一个由软骨样细胞分散在细胞间质内,周围围绕着一个比较致密的胶原纤维网的含水球,位于椎间盘偏后位置,占椎间盘横断面积的50%~60%;由于它的含水量很高,并和软骨终板紧密接触,是椎间盘接受经软骨终板主要营养途径渗透交换营养的主要部分。

髓核与包裹它上下面的软骨终板,周围的纤维环共同构成对抗重力和张力的闭合缓冲系统。在脊柱运动时,髓核犹如滚珠轴承起支点作用,协助脊柱其他部分完成生理活动。髓核球型结构偏后的位置,对分散压力,支持角度大频率高的弯曲等运动有重要意义。髓核本身只在婴儿时期和严重退变时才有血管长入,正常时它的营养主要由椎体——软骨终板——髓核的椎间盘主要营养途径渗透供给。

髓核的功能

髓核在承受外力时,将力均匀地传递到周围的纤维环,避免椎间盘的某一部位因过度承载而发生损伤,具有平衡应力的作用。

髓核在突然受到外力时,通过改变形态将应力传送到纤维环的各部分,再经过纤维环的张应力将其分散,具有吸收和传递外力振荡的作用。

髓核的体积虽不能因外来压力的作用而明显压缩,但由于具有可塑性特点,其形态可随脊柱作各种运动时因重心不同而改变,起着类似轴承一样滚动支撑椎体的作用。如脊柱前屈时,髓核的大部分移向椎间盘的后部;脊柱背伸时,髓核的大部分移向椎间盘的前部;脊柱作旋转动作时,髓核的大部分位于中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