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牌蕨
骨牌蕨 |
中文名称:骨牌蕨 别称:上树咳、瓜核草、骨牌草 科: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属:骨牌蕨属 种:骨牌蕨 |
骨牌蕨,水龙骨科骨牌蕨属。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地区。喜温暖湿润和散射光的环境。骨牌蕨全草可入药,有清热利水,除烦,清肺气功效。主治淋沥癃闭,热咳,心烦。被《全国中草药汇编》收录记载。
目录
信息
拉丁学名:Lepidogrammitis rostrata (Bedd.) Ching
界:植物界
门: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
亚门:真蕨亚门
纲:薄囊蕨纲
目:水龙骨目(Polypodiales)
亚科:瓦韦亚科
分布区域: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地区
简介
骨牌蕨为水龙骨科骨牌蕨属,别名上树咳、瓜核草、骨牌草。骨牌蕨株高4-10厘米。根状茎细长如铁丝状,匍匐,其上疏生钻状披针形鳞片。叶直接着生在根状茎上,叶柄较短,叶片呈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中部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短楔形。孢子囊群圆形,橘黄色,沿叶背的主脉两侧分布两行。
子囊群圆形,橘黄色,沿叶背的主脉两侧分布两行。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林下岩石上。主要分布于中国陕西省、甘肃省、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1]
形态
植株高约1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粗约1毫米,绿色,被鳞片;鳞片钻状披针形,边缘有细齿。
叶远生,一型;不育叶阔披针形或椭圆形,钝圆头,基部楔形,下延,长6-10厘米,中部以下为最宽2-2.5厘米,全缘,肉质,干后革质,淡棕色,两面近光滑。主脉两面均隆起,小脉稍可见,有单一或分叉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圆形,通常位于叶片最宽处以上,在主脉两侧各成一行,略靠近主脉,幼时被盾状隔丝覆盖。[2]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和散射光的环境,但忌讳光线直射。要求土质肥沃、通气性好的土壤。繁殖及栽培管理:以分株和孢子繁殖。栽培基质选用草炭土与等量的炉渣混合。生长期保持盆土略湿润,每3周浇施一次稀薄肥水。冬季盆土略干燥,温度维持在15℃以上。[3]
分布地域
主要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云南、台湾。
繁殖方法
骨牌蕨有分株和孢子繁殖。栽培基质选用草炭土与等量的炉渣混合。生长期保持盆土略湿润,每3周浇施一次稀薄肥水。冬季盆土略干燥,温度维持在15℃以上。
栽培技术
1、光照: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
2、浇水:喜潮湿,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萎蔫的叶子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裂片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
3、温度:喜温和气候,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可适应的最低温为10℃,而温度在28℃以上时生长不佳。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4、施肥:喜肥但根系细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色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施肥应薄施、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4]
病害防治
常见病害主要有以下两种:1、灰霉病: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2、立枯病: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5]
药用价值
别名:上树咳、瓜核草、骨牌草
来源:蕨类水龙骨科骨牌蕨Lepidogrammitis rostrata (Bedd.)Ching [L. subrostrata (C. Chr.)Ching],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性味:微苦、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除烦,清肺气。主治淋沥癃闭,热咳,心烦。
用法用量:5~8钱。
注意:寒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