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骔岭镇位于纳雍县西南部15公里处,马鬃岭大山脚下,东经105度09分至105度21分,北纬26度38分至26度46分。东北接勺窝乡,西邻阳长镇,南连张家湾镇。东西宽31.4公里,南北长23.3公里,总面积126.3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骔岭社区街上组,镇主要街道骔岭集贸市场布局有致,呈西向东走向,驻有政法、工商、税务、供销、金融、邮电、医院、学校等单位。[1]

目录

基本信息

骔岭镇为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纳雍县西南部15公里处,马鬃岭大山脚下,东经105度09分至105度21分,北纬26度38分至26度46分。东北接勺窝乡,西邻阳长镇,南连张家湾镇。东西宽31.4公里,南北长23.3公里,总面积126.37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骔岭因驻于马鬃岭大山脚下而得名。1941年前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1958年成立骔岭人民公社、加戛人民公社、坪山人民公社;1984年建骔岭镇、加夏乡坪山乡;1991年12月建并撤时将原二乡一镇合并成现骔岭镇人民政府。建并撤前三乡(镇)共辖19个村,157个村民组,144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现辖1个社区18个村,157个村民组,166个自然村。

民族人口

居住着汉、穿青、苗、彝、布依、南京、菜家等七个民族,5937户23997人。

自然环境

骔岭镇地处山区,岭峰耸立,群山环绕,东北高西南低,最高马鬃岭大山,海拔2331.8米,最低海拔后坝村1610米,耕地面积17866.7亩,其中田770亩,旱地17096.7亩,林地15000余亩,草场10000余亩。耕地、林地、草场比例1.8:1:7:1,耕地分布较分散,林地、草场分布较为集中。全镇最高气温31度,最低气温-9.2度,元月份平均气温2.2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6度,有效极温12.4度;无霜期240天,年降雨量1247毫米,降雨季节主要在每年二、三季度。境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无烟煤、锑、铅锌、铜等矿藏,无烟煤储量达48亿吨之多。

境内有马鬃岭大山、斗蓬箐大山、老鹰山、大尖山、箐门口等山峰、山隘,马鬃岭大山因海拔高,地区修建改善我县通信系统的微波站,箐门口山隘曾是我人民解放军解放纳雍时与国民党保安团战斗并取得胜利的地方;境内吊水岩水库为勺窝乡、雍熙镇灌溉农田、食用、照明用电和加工业用电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经济发展

全镇以农业为主,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199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6686亩,产量4400吨,有香菇、木耳、萝卜等土特产和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林业比较发达,"3356"项目工程、"长防林"工程,社会造林15000余亩;草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现有4971头牛,1128匹马,生猪存栏达13223头,羊存栏3290只,副业、渔业也有较大的进步。乡镇企业主要是乡镇工业发展很快,现有煤窖152个,从业人员2088人,年产量达35万吨以上,年产值达2555.52万元,创税收57.5万元,实现利润196万元,为全县主要产煤基地之一,境内大河路口、大马来湾、三棵树无烟煤因质优价廉,含硫量低闻名省内外,其他行业如建筑、交通运输等也发展势头看好。

文化产业发展

骔岭镇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文化产业化观念,真正把发展文化产业工作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位置上。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消耗物质资源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现代绿色产业,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全镇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点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为全镇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增添新的动力。根据全镇实际,要打造这样一个平台最关键的是需要政府的强力引导和支撑。镇政府树立起真正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观念,真正把发展文化产业工作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位置上,把其作为一项支柱性产业来抓落实,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好平台,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合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全镇实际,立足资源特色,结合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组织力量,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定位全镇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使全镇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各行各业在统一规划下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点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结构调整,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文化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在管理体制方面,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职责,使文化产业经营户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管理者。在运行机制方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经营制度,努力转变经营机制,使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充满活力,在全镇形成政府牵动、社会联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

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一是因地制宜,适时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关,并在土地征用、金融扶持、证照办理、税收征收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以吸引鼓励个人、民营企业和外资等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建设。二是以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出台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建立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文化产业能否有大的发展,能否提供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能否拥有大批既懂文化专业又懂经营之道的优秀管理人才。镇政府始终以优势产业积聚文化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种类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实行归口管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形象,确保文化市场执法有主题、有依据、有责任、有程序、有效果,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职能

镇党委履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的各项职责,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定、决议,研究提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意见、建议和决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本区域政权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章程行使职权,支持和保障村(居)民委员会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领导本区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主要职能

镇政府履行《地方组织法》规定的各项职权,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及本级党委的决定、命令;执行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负责本区域内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民政、安全生产管理、村镇建设、劳动保障和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国有资产、集体财产和各种经济组织及公民的合法权益。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方面。已解决照明用电1834户;自来水受益18个村,3124户;通公路11个村,纳水公路干线从镇境内经过。

行政区划

大坪地、狮子山、坡嘎、海雍、旧院、小营、半边街、铁厂、河坝、左家营罗家寨、老鸡场、沙坪、果木、祠堂边、小屯、幺岩、坪箐、大荒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