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駝背躄魚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駝背躄魚(學名:Antennarius dorehensis)是躄魚科、躄魚屬的一種魚類。多數體長在30毫米以下,最大個體為51毫米。體粗短,卵圓形,側扁,腹部突出。尾柄短,尾柄長小於尾柄高。頭較大,頭高和頭長几相等,前端圓鈍。吻較短,吻長大於眼徑。眼小,側上位。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短管形。口大,上位。鰓孔小,呈圓孔狀。鰓耙退化。皮膚無鱗,但密被細小的皮棘,皮棘均呈雙叉形。背鰭2個。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起點在第二背鰭第七至第八鰭條下方。胸鰭位於體側下方,假臂狀構造發達闊。腹鰭喉位,較小,最後1鰭條分支。尾鰭圓形。液浸標本灰褐色,頭部及體側具稀疏的白色小圓點,第二背鰭第九至第十鰭條下方具一大於眼徑的黑色圓斑,邊緣色較淺,有些個體該圓斑不明顯。第二背鰭灰黑色,邊緣白色。臀鰭黑色,具小白點,邊緣白色。胸鰭、腹鰭鰭條白色。尾鰭黑色,具小白點,邊緣也呈白色,尾鰭基部和尾柄相接處具一灰白色細長橫紋。腹膜黑色。駝背躄魚是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棲息於岩礁和珊瑚叢中,生活水層自表層至2.4米左右。駝背躄魚利用吻觸手頂端的衍生物-釣餌(Esca)及配合極具保護色作用的身體,可吸引別種小魚來覓食,然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分布於印度洋非洲東海岸至太平洋中部的塔希提(Tahiti);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大溪地,北至日本,南至新幾內亞。在中國分布於西沙群島海域及台灣沿海(西部、南部、綠島及蘭嶼海域)。

目錄

簡介

駝背躄魚,體側扁,卵圓形,腹部膨大,尾柄明顯。頭高大,頭背緣陡斜。吻短。眼小。口裂大,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骨均具齒。鰓孔小。體表粗糙,被雙叉小棘。頦部無肉質小突起。背鰭兩個,具III棘,第I背鰭特化為吻觸手,其長短於第II硬棘,末端具釣餌(Esca),呈長卵圓形的皮瓣,無絲狀突起,第 II硬棘游離,第III硬棘高大,末端彎向後方;第二背鰭長,具軟條11-13;臀鰭具軟條7-8;腹鰭顯然短於胸鰭;胸鰭軟條8-10(通常為9);尾鰭圓形。體為灰綠至灰褐色,體側具若干白色斑紋。背鰭基部有小型黑色眼狀斑或消失;余鰭或多或少具暗色小斑點。棲息於岩礁和珊瑚叢中,棲息深度在0-2公尺間。利用吻觸手頂端的衍生物-釣餌(Esca)及配合極具保護色作用的身體,可吸引別種小魚來覓食,然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所產之卵,形成絲狀團狀,具有漂浮力。

評價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到新幾內亞、北至菲律賓以及西沙群島海域等,屬於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