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鬃山
馬鬃山,甘肅省也稱北山。東西向展布於甘肅河西走廊北端,是以海拔2583米的馬鬃山主峰為中心的準平原化乾燥剝蝕低山、殘丘與洪積及剝蝕平地的總稱。東至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弱水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羅布泊窪地東緣,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殘丘,北迄中、蒙邊境,面積8.8萬平方公里。
馬鬃山地區水源缺少,但銅、鉛、鋅、鐵、煤等礦藏較為豐富,野馬街南有馬鬃山煤礦。也是肅北地區以駱駝為主要畜種的畜牧基地之一。除內蒙古、新疆少部外,大部分屬於甘肅省肅北縣馬鬃山鎮(副縣級鎮)所轄。[1]
中文名稱: 馬鬃山
別 稱: 北山
所屬山系: 天山余脈
地理位置: 甘肅省西北端
走 向: 東西
起 點: 西起羅布泊東北部
終 點: 東至黑河西岸
主 峰: 馬鬃山5293
面 積: 8.8萬平方公里
目錄
自然環境
地質
地質構造上屬北山塊斷帶,由一系列雁行狀山脈組成。在寬平向斜中常有中生代沉積。火山岩和花崗岩的侵入普遍,有廣泛的接觸變質現象。在花崗岩侵入石灰系灰岩的接觸帶上,形成矽卡岩型銅、鉛、鋅等多種金屬礦床。在古老基底岩系中每有鐵礦。在古生代末期形成的地塹式盆地中,多沉積成侏羅系煤層,如野馬街南已開採的馬鬃山煤礦。
地貌
馬鬃山區地處蒙新高原、河西走廊西北部,為天山一內蒙槽皺系北山裙皺帶,地形呈中部高南北低,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500-2000米,山地占30%。依地形發育特徵,可劃分為四個水平區域:馬鬃山中低山區,馬鬃山南部基岩戈壁高平原區,西南部基岩戈壁高原與山灘地區,北部準平原低山灘地區。
東南和西南部為基岩戈壁高原與灘地,主要地貌類型有剝蝕低丘,基岩戈壁高地、砂礫戈壁傾斜平原,還有山,間盆地,剝蝕洪堆積灘地等。北部為準平原低山區,其地貌類型有剝蝕低山殘丘與山間盆地、基岩戈壁高地,山間剝蝕傾斜高平原,沙灘、戈壁傾斜平原和流動沙丘。低山殘丘連綿,戈壁遍布。
氣候
肅北屬典型大陸性氣候,乾燥多風,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蒸發量大,無霜期短,日溫差大,但因南、北兩地所處緯度不同,地形地貌差異較大,氣候又各具特點。馬鬃山區屬戈壁荒漠氣候,年均降水85.2毫米,蒸發量3072.9毫米,日照3316.5小時,年均氣溫3.9℃,無雪期128天。
地表水
馬鬃山地區沒有常年性的河流,靠泉水和人工水井資生,另外溝谷洪水也有季節性地補充。
較大的泉水有:雷洞子溫泉,位於馬鬃山雷洞子山,海拔2466米高的亂山叢中。地名叫熱水泉、出水量可達20立方/小時,流出泉眼後,形成1.2公里的溪流,爾後滲入沙礫中。
季節性雨洪形成很多溝谷,溝谷寬約500-1000米不等,多呈枝狀遍布全區域。主要有麻黃溝、北駱駝泉溝、紅柳溝、苦泉泊、巴勒思台溝、牛圈子溝、蘆草溝、雲母頭溝、野馬街泊、駱駝脖子溝、窯潤溝、音凹峽溝、長流水j勾等溝谷。按照水流循環在洪水期的特點是:以馬鬃山、平頭山為分水嶺,嶺南匯集的洪水向疏勒河方向流去。嶺北匯集的洪水向梭梭戈壁流去,嶺西洪流向明水方向流去。
地下水
馬鬃山地區的地下水為基岩裂隙水。第四紀堆積孔隙水和洪透水補給,平均水位10-20米,最深50-80米,最淺0.5一-2米。據水文資料概算,馬鬃山區地下水儲量約3618萬立方米。其分布情況:星星峽一帶約1600萬立方米,紅石山一帶約245萬立方米,舊井一帶約193萬立方米。
北山區地下水為基岩裂隙水,主要靠大氣降水和溝谷洪水下滲補給。平均水位10-20米,最深50-80米,最淺0.5-2米。據水文資料概算,地下水儲量約3618萬立方米。分布於現代洪積溝谷、戈壁平原及盆地、低山丘陵及山前和山間地形低洼處。
北山區全靠地下水資生,對地下水質狀況比較重視。經普查,其水質可分淡水、微鹹水、半鹹水、鹹水和苦水5個類型。淡水分布範圍廣,約占地下水的65%。礦化度每升小於2克,氮離子含量每升不超過0.55克,硫酸根離子每升小於1克,全硬度小於35德國度,無色、無昧,水溫6-10℃,人畜均可飲用。其餘類型水水質較差,人不宜飲用,牲畜勉強可用。長期以來,馬鬃山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數千居民、五、六萬頭牲畜飲水得到保障。
位置境域
馬鬃山東至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弱水(黑河)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羅布泊窪地東緣,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殘丘,北迄中、蒙邊境,面積8.8萬平方公里。行政隸屬上,包括以肅北縣馬鬃山鎮為中心的新疆哈密地區東部、安西縣、玉門市北部、金塔縣西北部、內蒙古額濟納旗等。
主要山峰
馬鬃山區是天山東延的余脈,是在天山西海地槽構造基礎上發育形成的低山丘陵.主要由變質岩,花崗岩組成。地勢西高東低,以攘坡泉為起點向南、向北較大的山體有馬鬃山、大紅山、壘墩山、大交瑞、七一東山、七一鐵礦山、火石山、馬莊山、破城山和白頭山。其中馬莊山海拔高度為2668米,七一東山2600米,大交瑞2588米,馬鬃山2583米。
視頻
馬鬃山邊防公路管理段為黨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