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衡

  • 馬衡(1881~1955),浙江鄞縣人,字叔平,別署無咎、凡將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早年在南洋公學讀書,曾學習經史、金石諸學。精於漢魏石經,注重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中國金石學家,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南洋公學肄業。 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 學研究室主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 1952 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過燕下都遺址的發掘,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
馬衡 ‎
原圖鏈接[ 來自網絡圖片]
出生 1881年
逝世 1955年
國籍 中國
民族
母校 南洋公學
職業 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

目錄

人物經歷 [1]>

  • 1922年被聘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導師,同時在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兼課。
  • 早年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
  • 1924年11月受聘於 「清室善後委員會」,參加點查清宮物品工作。
  • 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曾兼任臨時理事會理事、古物館副館長。
  • 1926年12月任故宮博物院維持會常務委員。
  • 1928年6月南京政府接管故宮博物院時,曾受接管代表易培基的委派,參與接管故宮博物院的工作。
  • 1929年後,任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兼古物館副館長。
  • 1933年7月任故宮博物院代理院長,1934年4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抗戰期間,他主持故宮博物院西遷文物的維護工作。抗戰勝利後,主持故宮博物院復員與西遷文物東歸南京的工作。北平解放前夕,為確保故宮建築與文物的安全,他堅守院長崗位,並與社會名流呼籲國民黨當局避免戰火,保護北平文化古城。 北平解放後繼續留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 1952年,調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55年3月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主要成就

  • 他畢生致力於金石學的研究,上承清代乾嘉學派的訓詁考據傳統,又注重對文物發掘考古的現場考察,主持過燕下都遺址的發掘,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遂使其學術水平領先於時代,被譽為 「 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 」 。其主要著作有《中國金石學概要》、《凡將齋金石叢稿》等。
  • 馬衡先生一生致力於金石考古研究,鍥而不捨,許多研究結論至今被國內外金石考古學界視為定識,聲譽久享。在書法、治印方面亦有所長,翰墨,篆、隸、行、草皆能,作品具商周金文遺韻,書風古雅,自然天成,將筆墨與篆刻相結合,深得碑刻之法度,形成個人書法之獨特風格,在四海之內享有盛名。西泠印社草創時期,他已列名社籍,時年三十歲。編有《漢石經集存》、《凡將齋印存》等,著《凡將齋金石論叢》等。馬衡先生以他卓越的學術和藝術成就,受到當時藝林學子的普遍敬重。因此,雖然遠在北京工作,但眾望所歸。1927年,吳昌碩先生逝世後,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遙領社職」,對抗戰勝利後西泠印社活動的恢復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 馬衡先生在1952年將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獻故宮博物院。他去世後,其家屬又遵囑將家藏金石拓本九千餘件悉數捐給故宮博物院。

書法造詣

  • 叔平先生以精究金石六書,長於篆法,故餘事治印,整飭淵雅,直追周秦兩漢,深於法度,繼吳昌碩後被推為西泠印社社長。一九四四年嘗為《說文月刊》第四卷撰《談刻印》一文,文長九千餘字,無從古代璽印之名稱、形制、鈕式、文字與章法、材質與刻鑄、陰陽文之別、施用之方法等七方面詳加介紹,以明發展之跡,繼舉治印宜予臨寫之金石拓本、參考之書,與古璽印譜,俾便研習。文中於書法與刀法關係有所申述,曾云:『近數十年來,刻印家往往只講刀法。能知用刀,即自以為盡刻印之能事。不知印之所以為印,重在印文。一印之中,少或二三字,多或十餘字,字體之抉擇,行款之分配,章法之布置,在未寫出以前,先得成竹於胸中,然後落墨奏刀,乃不失為理想中之印。』「蓋刀法者,所以傳其所書之文,使其神采不失。」「若徒逞刀法,不講書法,其不自知者,非陋即妄。知而故作狡猞者,是為欺人也。」對刀法與篆法之輕重,文中論之云:「刀法為一種技術,今謂之手藝。習之數月,可臻嫻熟。研究篆體,學習篆書,則關於學術,古請之小學,今謂之文字學,窮年累月,不能盡其奧藏,其難易豈可以同日語哉?」又曰:「刻印家欲知印之源流沿革,形式、文字之變遷,應先研究古印,自屬當然之事。即以文字源流而言,不但古印應研究,即一切金石文字,也在研究之列。故金石家不必為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於金石家,此所以刻印家往往被稱為金石家也。」類此諸論,皆示人以正軌,與時俗之談印藝者有霄壤之判。對《說文》所無之字,叔平先生不主張濫用假借,以為《說文》未收之字,見於漢印者正復不少。蓋『摹印'『繆篆』,本自為體,其體在篆隸之間。隸書所有之字,皆可入印」。對人名印,主張氣皆應名從主人,依隸楷所從偏旁,而以繆篆之體寫之。但以之寫作小篆或古文,終嫌未安。」治印者遵此篆之,不妄不拘矣。
  • 叔平先生生前曾有《凡將齋印存》之輯;歿後,其子太龍收集零存,又成《銳廬印稿》,後者多抗戰時入蜀之作。—九—二年,丁仁《詠西泠印社同人詩》(集《論印絕句》)中有一首詠及叔平先生,詩云:「畫品書評一舫多(倪印元),封泥署紙盡摩挲(沈心)。珍藏誰似西園癖(楊復吉),賴有當年馬伏波(陳鱸)。」叔平先生富收藏,故句多及之。馬伏波即東漢之馬援,頗知印,曾有正郡國印章之議,以之此擬,可謂吻合無間矣。其子太龍,亦擅篆刻。

主要著作

  • 《中國金石學概要》
  • 《凡將齋金石叢稿》

人物評價

  • 郭沫若先生對他的學術成就給予了中肯的評價,說:「馬衡先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派的樸學傳統而又銳意採用科學的方法,使中國金石博古之學趨於近代化。在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參考資料

  1. [1]馬衡 簡歷 - 名人簡歷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