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
体大身长毒性也大,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蚊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以及广腰亚目(Symphyta) 。
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
属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马蜂通常用浸软的似纸浆般的木浆造巢,食取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黄蜂 | 分布区域 | 分布于温带及热带地区 | 亚目 | 细腰亚目 | ||
门 | 节肢动物门 | 界 | 动物界 | 目 | 膜翅目 | 亚纲 | 有翅亚纲 |
科 | 胡蜂科 | 拉丁学名 | Vespidae | 别称 | 胡蜂、蚂蜂;红纸包腰、鬼头晕 | 纲 | 昆虫纲 |
目录
形态特征
马蜂的口器为嚼吸式,触角具12或13节。通常有翅,胸腹之间以纤细的“腰”相连。
雌体具可怕的螫刺。成虫主要以花蜜为食,但幼虫以母体提供的昆虫为食。
已知有20000多种,绝大部分为独栖,社会性的马蜂仅限于胡蜂超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的约1000种,还包括大胡蜂及黄衣小胡蜂类。
这些种类与蛛蜂科(Pompilidae,同属胡蜂超科)种类和其他马蜂类的不同之处是休息时其翅纵向折叠。
马蜂成虫时期的身体外观亦具有昆虫的标准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三对脚和一对触角;
同时,它的单眼、复眼与翅膀,也是多数昆虫共有的特征;
此外,腹部尾端内隐藏了一支退化的输卵管,即有毒蜂针。
成虫体多呈黑、黄、棕三色相间,或为单一色。
具大小不同的刻点或光滑。茸毛一般较短。足较长。翅发达,飞翔迅速。静止时前翅纵折,覆盖身体背面。
口器发达,上颚较粗壮。雄蜂腹部7节,无螫针。
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较强。蛹为离蛹,黄白色,颜色随龄期而加深。
头、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显可见。
很多蜾蠃以蛹越冬。
幼虫梭形,白色,无足。体分13节。
毒素和螫针: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2类,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 。
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过敏体质的人危险。胡蜂毒刺上无毒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或蜇人。
生长发育
马蜂属于完全变态的动物,一生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每个阶段的身体外观都不同。
卵常呈椭圆形、白色、光滑、在每个巢室中有1枚,其基部有一丝质柄固着,直至孵出幼虫,即使窝巢是倒吊的也不至于摔落 。
并且由工蜂负责喂食,待发育成熟时身躯由晶莹剔透逐渐转为明黄色 。
接着在穴口封上一层薄茧并化成蛹,等到羽化为成虫后就破茧而出,从卵到羽化只需要二到三星期的时间。
幼虫阶段是以其他小虫为食,尤其是毛毛虫。蜾蠃类幼虫在亲代成蜂构筑的封闭巢内,以亲代贮存的被麻醉的其他昆虫为食。
其他类胡蜂的幼虫在巢中由成蜂饲喂嚼烂的其他类昆虫,幼虫食后常分泌一种成蜂喜食的液体。
在幼虫消化道的中肠端部,由围食膜形成一个封闭囊,不与排泄孔相通。
排泄物贮在此囊中,于体内呈游离状。化蛹以后,此囊干硬变黑,随蜕皮一起脱去。
生物种类
独栖性的马蜂分布于肿腿蜂超科(Bethyloidea)、土蜂超科(Scolioidea)和泥蜂超科(Sphecoidea)以及蛛峰科。
大多数独栖性的种类建造单独的巢,巢内放入被持久麻痹的昆虫及蜘蛛。
雌马蜂在每个巢室内产一枚卵,幼虫孵出后即以巢内贮备的麻痹昆虫或蜘蛛为食,直至成熟为止。绝大多数独栖性马蜂在地面营巢,在土壤中挖一隧道并产卵于其中。
但泥蜂超科泥蜂科(Sphecidae)的种类(称为细腰蜂)具有与其他种类不同的习性,有的种营巢于多髓的树木茎中或以泥筑巢。
蛛蜂通常在朽木或岩缝中营巢,并将蜘蛛螫昏置入巢内。
胡蜂科蜾蠃亚科(Eumeninae)的种类俗称陶工马蜂(potterwasp)或瓦工马蜂(masonwasp),以泥筑成花瓶状或水缸状的巢,可附在小树枝或其他物体之上。
胡蜂科的社会性马蜂是最著名的马蜂种类之一。大部分属于胡蜂亚科(Vespinae)及长脚马蜂亚科(Polistinae)。
其群体中有3个级型的个体︰至数1只蜂王、少数几只雄蜂及不育的雌蜂——工蜂。[1]
蜂王是能育的雌体,在春季筑一小巢,产卵于其中,卵孵化成幼虫发育为工蜂,从而开始建立一个群体。
生活习性
马蜂为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类群。
蜾蠃科的种类平时无巢,营自由生活,在产卵时,由雌蜂筑一泥室或选择合适的竹管,产卵其中,同时贮藏在捕来之后经螫刺麻醉的其它类昆虫的幼虫或蜘蛛。
一室一卵,分别封口,由卵孵出的幼虫取食所贮存的猎物。化蛹和羽化成蜂以后,即咬破巢口飞出。
其他种类的胡蜂一生营巢而居。蜂群中有后蜂、职蜂(或称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区别。
后蜂为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们把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到本年分次使用。
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天渐冷时,受精雌蜂纷纷离巢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
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团外出分别活动,自行寻找适宜场所建巢产卵。
它们所产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
由于职蜂增多,蜂巢逐渐扩大。职蜂负责筑巢和饲育幼虫。
中国中部地区每年有3次发生高峰。秋后,巢中的雄蜂约占总数的1/3,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时期。
一般气温在12~13℃时,胡蜂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
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不动。有喜光习性。
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
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胡蜂嗜食甜性物质。在500米范围内,胡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
特性危害
毒性
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
马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
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
马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
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
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
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袭人原因
1.气候由于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平均温度升高,使越冬胡蜂数量增加。
安康境内目前大约有12-15万个蜂巢(平均每县区约2万个)。
2.生态林地面积的增加,昆虫种群数量增加,为胡蜂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同时营造的大面积的经济林如柿子、梨、杏等,为胡蜂取水提供了便利;
胡蜂喜食蜜源性食物,数据显示,油菜推广率最高的紫阳县受胡蜂危害最为严重,4年来有344人被螫伤,10人死亡。
3.人为伤亡人中绝大多数是主动攻击蜂巢时遭到报复;
使用的化妆品中有与胡蜂信息素近似的成分;饮酒的人易受到胡蜂的攻击。
视频---国外男子用无人机捣毁蜂窝,马蜂:哪个不想活的敢毁我家?灭了它!
参考来源
- ↑ 如何区分黄蜂、蜜蜂、马蜂、胡蜂…各种蜂? , 知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