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薊
馬薊又名:和尚頭, 小血轉,龍豆,屬折(《本經》),接骨、南草(《別錄》),接骨草(《衛生易簡方》),川斷(《臨證指南》)。川斷、龍豆、屬折、接骨、南草、接骨草、鼓錘草、和尚頭、川蘿蔔根、馬薊、黑老鴉頭、小續斷、山蘿蔔。
為川續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續斷 (Dipsacus apercides C.Y.Cheng et T.M.Ai) 的根。因能「續折接骨」而得名[1] 。
秋季採挖,除去根頭及鬚根,用微火烘至半乾,堆置「發汗」至內部變綠色時,再烘乾。切薄片用。
目錄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60-200cm。
根1至數條,圓柱狀,黃褐色,稍肉質,側根細長疏和。莖直立,具6-8棱,棱上有刺毛。
基生葉稀疏叢生,具長柄,葉片琴狀羽裂,長15-25cm,5-20cm,兩側裂片3-4對,靠近中央裂片一對較大,
向下漸小,側裂片倒卵形或匙形,最大的長4-9cm,寬3-4.5cm,上面被短毛,下面脈上被刺毛;
莖生葉在莖中下部的羽狀深裂,中央裂片特長,披針形,長可達1cm,寬達5cm,先端漸尖,
有疏粗鋸齒,兩側裂片2-4對,披針形或長圓形,較小,具長柄,向上葉柄漸短;
上部葉披針形,不裂或基部3裂。花序頭狀球形,直徑2-3cm;總花梗長可達55cm;
總苞片5-7片,着生在花序基部,葉狀,披針形或長線形,長1-4.5cm,寬4-5mm,先端稍平截,被短柔毛,
中央尖頭稍扁平,長2-3mm,小總苞片每側有兩條淺縱溝,頂端4裂,裂片先端急尖,裂片間有一規則細裂;
花萼四棱皿關,長約1mm,不裂或4淺裂至4深裂,外被短毛,先端毛較長;花冠淡黃白色,花冠管窄漏斗狀,
長9-11mm,基部1/4-1/3處窄縮成細管,先端4裂,裂片倒卵形,一片稍大,
外被短柔毛;雄蕊4,着生於花冠管的上部,明顯超出花冠,花絲扁平,
花葯紫色,橢圓形;花柱短於雄蕊,柱頭短棒狀,子房下位,包於小總苞內。
瘦果長倒卵柱狀,長約4mm,僅先端露於小總苞之外。花期8-9月,果期9-10月。[2]
性味
微甘、苦、辛,溫。
歸經
功效
臨床應用
1.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瘦痛,腳軟乏力等症。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
與杜仲相近,故在臨床上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乏力等症時,兩藥往往同用。
2.用於筋骨折傷等症。本品能通利血脈,有接骨療傷作用,為傷科要藥,常配伍地鱉蟲、自然銅等同用。
3.用於婦女經水過多,妊娠胎動漏血等症。
本品能補肝腎而治崩漏,
文獻別錄
《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陰,為治胎產、續絕傷、補不足、療金瘡、理腰腎之要藥也。」
《本草匯言》:「續斷,補續血脈之藥也。大抵所斷之血脈非此不續;
所傷之筋骨非此不養;所滯之關節非此不利;所損之胎孕非此不安。
久服常服,能益氣力,有補傷生血之效,補而不滯,行而不泄,故女科外科取用恆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