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渡鄉
馬渡鄉位於達州市宣漢縣、巴中市平昌縣、達州市通川區「兩縣一區」交界處,幅員46.8平方公里,轄6村1社區,66個村民小組,人口1.7萬,距宣漢縣城49公里。馬渡先後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四川民間藝術(特色)文化之鄉、川東民歌之鄉,是「世界十大民歌」《康定情歌》作者李依若故鄉、「中國四大民歌」《蘇二姐》發源地。 「馬渡」,因三國名將張飛騎馬飛渡沙溪河而得名,馬渡古為巴蜀北出盆地進達中原之主要通衢,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設「馬渡關」,南北朝時期(公元502年)置新安縣,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荔枝道「置閬驛站」改置閬英縣,先後置縣長達342年。1967年「馬渡關」更名為「赤衛」,「馬渡關」地名沿用1754年,1983年更名為「馬渡鄉」,沿用至今。 2016年12月,馬渡撤鄉設馬渡關鎮。馬渡撤鄉設鎮恢復「馬渡關」地名,四川省世界遺產辦認為:恢復「馬渡關」地名,是蜀道申遺的一件大事。[1]
目錄
基本信息
馬渡鄉位於達州市宣漢縣、巴中市平昌縣、達州市通川區"兩縣一區"交界處,全鄉1.7萬人,幅員46.8平方公里,轄石林社區、百丈村、浪洋村、魚池村、涼村村、山頂村、長灘村,場鎮面積達2.5平方公里,場鎮常住人口1.1萬人,歷為"兩縣一區"結合部經濟文化中心和物資集散中心,素有"小香港"的美譽。馬渡是省道開(江)平(昌)路達州境內的最後一站,距宣漢雙河鎮210國道27公里,距達陝高速公路、達巴高速公路均40餘分鐘車程。
馬渡先後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四川民間藝術(特色)文化之鄉、川東民歌之鄉,是"世界十大民歌"《康定情歌》作者李依若故鄉、中國四大民歌《蘇二姐》發源地。
馬渡自然景觀奇絕,文化遺產富集,是達州市市花(蠟梅)培育供應觀賞基地、高山富硒茶基地。境內石林千奇百怪、峽谷林壑優美、古道縱橫交錯、十里長灘旖旎、民歌婉轉悠揚,資源獨特且高度集中,是川東發展特色文化旅遊、促進山地旅遊與文化旅遊兩輪驅動、提升旅遊中遠程市場競爭力的寶地。
2016年12月5日,《關於馬渡等5個鄉撤鄉設鎮的請示》獲得達州市人民政府批覆,其中馬渡撤鄉設馬渡關鎮。馬渡撤鄉設鎮恢復"馬渡關"地名,2016年10月25日已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世界遺產辦認為:恢復"馬渡關"地名,是蜀道申遺的一件大事。
景點介紹
馬渡鄉因奇絕的自然風光、富集的歷史遺存、燦爛的民歌文化,在達州數百個鄉鎮中脫穎而出,因而飲譽川東北。"走古道、看石林、登山寨、聽民歌、賞蠟梅、品硒茶",馬渡關最適宜打造四川歌林休閒文化旅遊度假區。
2015年度,"馬渡關石林"與涼山州"木里大寺"、阿壩州"金川古梨園"三足鼎立成為四川省第三批自然與文化遺產地(川世遺發〔2016〕1號),實現了達州市"雙遺產"零的突破。
小寨、獅子寨、依若亭,"三山對歌"、創意田園,是打造文化旅遊體驗項目絕佳之地。張飛石、關刀石、母親石、望郎石、魚嘴石、豹子石、鷹嘴石、玄德掌、孔明扇……石破天驚,形態逼真。石頭開花,石頭長樹,石頭睜眼,石頭生石,奇岩怪石,嘆為觀止。石中有林,林中有石,密林深處,別有洞天。小寨、獅子寨,寨寨峰奇石怪。峽口幽長開闊、徑幽香遠。風鬥嘴神風吹拂、冬暖夏涼。老林壕深邃隱蔽、幽谷藏泉、古道蜿蜒。一線天不見谷底、懸吊門暗藏生機。
老林峽、老林溝片區
老林峽、老林溝,地勢陡峭、古道盤繞、良木參天、遮天蔽日,是打造以"山地公園"為主的山地旅遊體驗項目天然佳境。移步換景,峰迴路轉。天坑、地縫、九道拐、蘆葦坪、杜鵑嶺,懸崖峭壁,險象環生。攀岩樹、天橋樹、千年古藤,絕處逢生,生命奇蹟。下深淵、登絕頂,恍若隔世。谷道千梯,追憶歲月滄桑。穿越吊橋,體味世事浮沉。絕壁攀岩,挑戰體能極限。夜宿客棧,陶醉酣然夢鄉。
親水漂流片區
十里長灘美如畫、"三河"交匯可開發,最宜打造四季漂流景觀帶。長灘湖面煙波浩渺,兩岸鳥鳴不絕於耳,源頭活水清澈如鏡,魯班河、沙溪河、堰灘河順流而下,低投入、快見效,打造四季漂流景觀帶將是不二選擇。
荔枝古道
唐天寶年間(742-756),唐玄宗為滿足寵妃玉環食鮮荔枝,在涪州(今重慶涪陵)建妃子園,修整涪州至西安運輸荔枝的驛道1000多公里。荔枝驛使把採摘的荔枝帶葉密封於新砍的楠竹筒內,土法保鮮,二十里一換人、六十里一換馬,日夜兼程,快速傳送至京城,為今人留下千年荔枝古道遺產。明《蜀中廣記》對荔枝道線路祥載:重慶涪陵(妃子園)--墊江--梁平--四川大竹--達縣--宣漢馬渡關--平昌岩口鄉--萬源--通江--再入萬源--陝西鎮巴縣--西鄉縣子午鎮,進入子午道,到達西安。馬渡關是荔枝古道最重要的驛站之一。2015年4月,馬渡向四川省世界遺產辦申請,將其境內荔枝古道納入蜀道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同年,國家、四川省專家先後3次蒞臨馬渡考古和指導古道恢復,同時指出:"馬渡關恢復4公里荔枝古道、6公里置縣時期小道,在西部絕無僅有。要率先運用荔枝古道遺產發展特色文化旅遊,打造西部自駕步游之鄉、民歌之鄉,爭做世界遺產保護的示範,為荔枝古道四川段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挑大樑!"
浪洋寺摩崖造像
浪洋寺摩崖造像位於馬渡鄉石林社區,該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初毀於唐末宋初兵禍,後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79)重建如初,寺名大慈寺,明景泰元年改為豐饒寺,洪治九年再更名浪洋寺。咸通十二年又經東鄉縣令、閬英縣治所馬渡主薄、石鼓縣押司三人合力籌資擴建,致規模更大。清康熙時再度修繕。
該寺院最終毀於民國火災。目前僅剩一座摩崖造像,摩崖造像面積83.64平方米,存有23龕145尊佛像,是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3月,荔枝道考古和申遺專家實地考察後,4月下旬至5月上旬,首都博物館、西北大學專家駐紮馬渡對浪洋寺摩崖造像全面考古,共發現6個年號,分別為:756年,至德元年唐肅宗;765年,永泰元年唐代宗;872年,咸通十二年唐懿宗;891年,大順二年唐昭宗李曄;987年,北宋雍熙四年,北宋太宗趙匡義;1131年,紹興元年,南宋趙構。
白蓮教義軍獅子寨
清乾隆後期,貴族、官僚、地主、富商圈占土地,經濟凋敝,污吏橫行,民不聊生。爆發了以白蓮教為組織形式的反剝削壓迫的"川陝楚農民大起義"。震懾清王朝的白蓮教義軍"八大主力",分青、黃、藍、白等號,襄陽黃號女首領王聰兒為八路軍馬的總領袖。嘉慶元年(1796年)秋,"八大支"之一、擁有兩萬多義軍的"白蓮教巴州白號"羅其清(1760 -1799年,系與馬渡一河之隔的〈清〉巴州方山坪、今平昌縣岩口鄉人),在方山坪、馬渡關一帶揭竿而起,流動作戰,燒毀縣衙,懲辦貪官,招募平民。嘉慶四年,羅其清在營山縣大蓬寨,在參贊大臣額勒登保、經略大臣德楞泰合力圍攻下失利,羅其清潛回馬渡關,先後藏匿於炸魚洞、獅子寨,因獅子寨懸崖上修築的逃生門事先被清軍拆除,羅其清被捕,押解至京城處死。為斷羅其清的"龍脈",其弟弟、女兒被清軍在方山坪下蝴蝶地、馬渡關獅子寨灌桐油"點天燈"燒死,以發泄對羅其清的恨。天造奇觀,獅子寨如一頭雄獅,其腳下有一臥睡的小獅。2016年4月,馬渡鄉恢復了白蓮教義軍獅子寨懸崖逃生門,以不忘義軍首領羅其清的英勇壯舉。
馬渡民歌
基本情況
馬渡是達州乃至川東民歌的重要發源地,男女老少皆能隨見而作、隨口而歌。川東民歌400首,馬渡占200餘首,代代傳唱,歷久彌新。馬渡先後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四川民間藝術(特色)文化之鄉、川東民歌之鄉,是"世界十大民歌"《康定情歌》作者李依若故鄉、中國四大民歌《蘇二姐》發源地。
馬渡民歌,曲調風格多變,內容豐富多彩,演唱形式變化多端。從歌詞內容分,有山間樵歌、水上漁歌、田頭秧歌、抬石號歌、建造敘歌、築壩夯歌、喜慶歡歌、男女情歌、勸世善歌、勵志壯歌、弔唁喪歌、季節詠歌、紅軍歌瑤等,內容豐富而多彩。以曲調風格分,呈高亢有力(號子),遼亮綿長(山歌),悠長多變(情歌),哀婉低回(弔唁),歡快跳躍(季歌),幽默諧趣(小調)等風格各異,又上口動聽的曲調。從演唱形式看,則有(男女)獨唱,(二人或多人)對唱,領唱,(對賽)合唱,伴樂伴舞唱,表演唱等各種不拘形而多式。
2015年以來,馬渡開展了大規模的民歌普查、整理、譜曲和編纂工作,全鄉共收集民歌300首。《跑馬歌》、《放牛調》、《掐菜苔》、《十想》、《十把扇子》、《修洛陽橋》、《採茶姑娘》、《抬石號子》、《表嫂嫂》、《情妹當門一條河》、《幺妹站在對山岩》、《人又美來腳又小》、《送郎當紅軍》、《土地革命》、《蓮花鬧》等山歌、號子、小調、綜藝、紅歌得到很好的收集、編纂和傳承。
傳唱馬渡民歌,打造川西藏歌和陝北民歌的規模效應,讓馬渡民歌在達州文化旅遊發展振興中發揮重要戰略支點作用。2016年以來,馬渡鄉以申報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堅持鄉、村、社三級幹部帶頭傳唱馬渡民歌,從而激發全鄉民歌愛好者、場鎮居民、農民群眾、中小學生、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馬渡民歌人人唱"競賽活動,每場匯演都超過2000餘人,讓馬渡民歌形成川西藏歌和陝北民歌的規模效應,在達州文化旅遊發展振興中綻放奇光異彩。
《蘇二姐》
1931年8月,李依若為馬渡關百丈村蘇清玉創作的《蘇二姐》,已成為川東文化象徵和地域標誌,傳達美麗、純潔、親善內涵。
反"六路圍攻"時期,在"收緊陣地、誘敵深入"方針指引下,"彭(湃)楊(殷)"軍事政治學校,先後培養游擊隊、赤衛隊、少先隊幹部200餘人。幹部群眾將《蘇二姐》改編為《我隨紅軍鬧革命》,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稱讚。1934年1,敵第五路軍發起馬渡關爭奪戰,戰鬥異常艱苦,有力牽制和消滅敵人,為保衛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首府-通江縣城作出了巨大貢獻,隨後《我隨紅軍鬧革命》在全國赤區廣為傳唱。幾經改編後,1982年1月《我隨紅軍鬧革命》隨"蓉城之秋"匯報團赴北京向中央領導和首都群眾匯報演出,深受好評。
1950年,李依若在川北區音樂戲曲工作座談會上,清唱的《蘇二姐》轟動全場,《蘇二姐》會後不脛而走、傳遍全國,成為膾炙人口的風行民歌,不少報刊雜誌爭相發表,影響極大,後被收入全國中師音樂教材。1984年《蘇二姐》被編入《中國民歌精選》,與廣西《劉三姐》、陝西《蘭花花》、湖北土家《黃四姐》被譽為"中國四大民歌"。
1951年著名作曲家、指揮家時樂蒙把《蘇二姐》全曲引用到合唱曲《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里,更是一唱走紅,家喻戶曉。1954年,總政歌舞團首次出訪東歐,演唱的《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氣勢磅礴,充滿濃郁的民族特色,謝幕時歡呼聲、口哨聲此起彼伏,在熱烈的掌聲中久久不能落幕。2004年出版的《解放軍音樂史》記載:"《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是建國初期我軍音樂藝術水平較高的作品"。
1957年,原達縣地區文工團郝玉霞在前蘇聯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原滋原味演唱了《蘇二姐》,謝幕時掌聲雷動,久久不止。《蘇二姐》由此獲得金獎,唱響東歐,走向世界。《蘇二姐》曾隨我市各級文工團作為壓軸節目在全國各地演唱,每到一處都贏得難以想象的喝彩。1960年1月在陝南、安康、漢陰、石泉、漢中演出時,出現了謝幕三次不能收場,不得不重新登台演唱的熱烈場面。
馬渡鄉衛生院
位於宣漢縣西北角,處於宣漢平昌兩縣交界處,是臨近幾個鄉(鳳鳴、花池、隘口、慶雲、岩口、神皇)的經貿、文化交流中心,素有"小香港"之稱,鄉衛生院擔負着全鄉1.5萬餘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預防保健、婦幼衛生等農村衛生工作現有在編職工14人,其中主治醫師1人,醫師8人,醫士3人,工人2人,在上崗12人,從事臨床業務7人,公共衛生工作3人,新農合經辦人1人,工人1人,下轄7個行政村的7個村衛生站,全鄉有村衛生員28人馬渡鄉衛生院占地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84.5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1265平方米。科室設計、布局趨於合理,基本上滿足了鄉衛生院業務用房的六大功能,分別設有:門診部(中醫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西藥房、注射室、收費室、發熱門診、腸道門診),功能科室:放射科(200MAX光機1台)、B超室(30型B超機1台)、檢驗室(半自動生化儀1台、全自動尿液分析儀1台、電解質分析儀1台),預防接種門診:(達到合格標準,防保站配有電腦1台、實行疫情網絡查報),住院部:(病房7間、床位14張、賓館式病房2間,有10張床位有呼叫系統設備,普外手術室與產科手術室基本符合標準要求,合作醫療管理及行後辦公室:能滿足工作需要。     馬渡鄉衛生院,經過幾代人,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發展至今,已具規模,屬一級乙等衛生院,能開展預防保健、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護理、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等業務工作,近年來普外手術有較快發展,中醫工作很有特色,基本上能滿足當地群眾日益對醫療衛生、預防保健的需求。
馬渡鄉中心小學
宣漢縣馬渡鄉中心校始建於1933年春,原名為儲才小學,坐落在宣漢縣西北邊陲,與平昌縣岩口鄉一水之隔的馬渡鄉場鎮中街,小地名于氏總祠,校長於中密,辦學初僅有教師3人,四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7人,校舍占地面積不足200平方米。 經過近70年的變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大興教育偉業,把教育作為強國之本,我校已發展成為校長韋興春,黨支部書記鄧光華,副校長許成,於延安,工會段能學,教導主任何長珍,副教導劉春成七人的年富力強的行政領導集體,現有教職工60人,在校學生1804人,在校幼兒453人,集體幼師15人。下設九所村級小學,中心校占地面積3306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在編教師60人中,小學高級教師24人,一級教師36人,大學本科3人,專科31人,合格學歷100%,均具有教師資格,我校一貫奉行辦名校,名校育名人,的辦學思想,加大投入,竭盡全力,努力提高教師文化素養,專業知識的錘鍊,良好師德風範的養成。我們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作法,讓全體老師有更多清洗頭腦,更新知識的機會,先後培養了省級骨幹教師1人,市級優秀班主任1人,縣委縣政府表彰"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優秀教師"6人,獲縣級講課賽11人,其中一等獎3人,在國家、省、市、縣公開發表教育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共89篇,科研課題獲達洲市人民政府獎勵一項。
解放後至90年代風校經受"十年洗劫"的嚴重影響,致使教育錯位,,教師不能身正,學生不能心靜,黨政不能真抓,學校不能發展,"七八"年後,國家撥亂反正,教育正本清源,我們理直氣狀地抓教學質量,努力培養學生,不斷地為四個"現代化"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挑起了建設祖國的重擔。
1994年8月由馬渡鄉中心校分設為宣漢縣馬渡鄉中心校和宣漢縣馬渡鄉初級中學,初級中學新遷校址,原校單設為馬渡渡鄉中心校,校長鄧光華,副校長羅文軒,教導主任許成。共有教師81人,在校學生1830人,61個教學班,下設九所完全村級小學,直至2000年8月此期間,改造了廁所,新建了綜合樓1370平方米,硬化了活動場地,修築了部分圍牆,配置了"三機一幕",除爭取了國家扶貧教育工程30萬元外,其餘均屬學校自籌資金。入學率、輟學率、普及率、優生率,合格率均達到"普九"要求,同時改造了全鄉九所村小的師生住房,三所學校硬化了活動場地,順利完成了"普九"大業。培育和造就了骨幹教師數人。
2000年9月,由雷健任校長,鄧光華任黨支部書記,許成任副校長,何長珍任教導主任,五年間,學校配置了微機26台,開設了計算機課程,實施了遠程教育,三年級以上增設了英語課程,與三橋中心校合作實施研究"不發達地區課堂啟發式教學應用與研究"獲得達洲市人民政府獎勵,培養造就了學生藝、體等諸方面的協調發展,有6名學生獲得縣級以上專項獎勵,培養和造就了樣級領導和學校中層領導5人。
2005年9月至今,學校進一步完善了校園設施,修建教學樓613.2平方米,硬化所有校園場地,封閉所有校園圍牆,分設幼兒班廁所。對全鄉九所飄渺 進行布局,五、六年級集中中心校教學改善了住校生條件,連續兩年創建了"平安學校",2006年教學質量榮獲縣同類學校第五位。
"培育今天所有人才,造就次日大批棟樑"是我們一貫的辦學思想,我們將一如既往肩負教育使命,共創明天的輝煌。
馬渡鄉初級中學
宣漢縣馬渡中學1994年7月從馬渡中心校分出。坐落在宣漢縣西北邊陲,與平昌縣岩口鄉一水之隔的馬渡鄉場鎮下蒲街,
經過十多年的變遷,大興教育偉業,把教育作為強國之本,我校已發展成為校長、黨支部書記歐德國,副校長劉正常,於澤彪,於延勇,政教主任張永華5人的年富力強的行政領導集體,現有教職工28人,在校學生684人,占地面積5306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在編教師28人中,中學高級教師2人,一級教師10人,大學本科3人,專科25人,合格學歷100%,均具有教師資格,我校一貫奉行辦名校,名校育名人,的辦學思想,加大投入,竭盡全力,努力提高教師文化素養,專業知識的錘鍊,良好師德風範的養成。我們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作法,讓全體老師有更多清洗頭腦,更新知識的機會,先後培養了市級優秀教師2人,縣委縣政府表彰"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優秀教師"6人,獲縣級講課賽11人,其中一等獎3人,在國家、省、市、縣公開發表教育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共89篇.
1994年8月由馬渡鄉中心校分設為宣漢縣馬渡鄉中心校和宣漢縣馬渡鄉初級中學,初級中學新遷校址,馬渡中學第一任校長張海育,共有教師29人,在校學生530人,7個教學班,直至1998年8月此期間,改造了廁所,新建了綜合樓、教師宿舍樓1870平方米,配置了"三機一幕",,入學率、輟學率、普及率、優生率,合格率均達到"普九"要求,順利完成了"普九"大業。培育和造就了骨幹教師數人。
1998年9月至2000年8月,由雷健任校長,3年間,學校配置了微機26台,開設了計算機課程,與三橋中心校合作實施研究"不發達地區課堂啟發式教學應用與研究"獲得達洲市人民政府獎勵,培養造就了學生藝、體等諸方面的協調發展,有6名學生獲得縣級以上專項獎勵。
2000年9月至今,歐德國任校長進一步完善了校園設施,修建學生宿舍樓613.2平方米,硬化所有校園場地,封閉校園部分圍牆,連續兩年創建了"平安學校",2006年教學質量榮獲縣同類學校二等獎。
"培育今天所有人才,造就次日大批棟樑"是我們一貫的辦學思想,我們將一如既往肩負教育使命,共創明天的輝煌。